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领导科学尤其是领导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范畴,就是阐释论证在改革、开放的现实政治经济条件下,处于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导环境中的各级领导者与辖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领导关系问题。在正式组织机构中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彼此影响、相互联系的心理关系的,它同组织机构中的行政隶属关系、工作交往关系、意见沟通关系等结合在一起,成为各级领导者实行有效的领导,实现正式组织中的既定领导目标和提高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心理效能的有力保证和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历史唯物主义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就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范畴,开展了积极的讨论,这是极有意义的。这里,拟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相互关系,谈一点浅见,请同志们批评指正。(一) 长期以来,在流行的哲学教科书中,或者在哲学的教学中,有一种简单化或片面性的提法。这就是在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时,在往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物质的社会关系”与“思想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论组织、组织效能与组织领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化的社会里,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复杂化、知识化,人类的各种活动更多的依赖于组织。组织存在的基础是人类活动的社会性。人类活动的好坏与组织活动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认真研究人类活动与组织活动的内在关系,对搞好现代管理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组织、组织效能与组织领导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加以分析和探讨。一、组织是一个合作系统。组织作为管理的一个基本职能必须有其共性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任何组织都有其适用性。巴纳德的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二人或二人以上,用人类意识加以协调而成的活动或力量”。他所强调是…  相似文献   

4.
由于所有制是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所以所有制改革是一个长期、动态、连续的过程。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进一步探讨所有制、所有制结构和所有制实现形式的理论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对于推动和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所有制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最基本的范畴。从表面上看,所有制是指人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关系,体现了…  相似文献   

5.
宋珊珊 《东岳论丛》2023,(3):111-117
近现代哲学对“人的价值”高度重视,“人的价值”范畴是一个抽象性很强的哲学概念,这造成其与现实世界的分裂与脱离。马克思突破了这种抽象性的束缚与形而上学窠臼,将“人的价值”范畴引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使其内涵发生实质性改变。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从早期政治经济学文本到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代表的成熟时期,“人的价值”范畴表现为由“基于个体视角下人的主体性觉醒”转向“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关系视角下人的全面性本质的复归”,这构成解释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人的价值”范畴的生成性内涵和整体逻辑一以贯之,对新时代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人的需要的内涵、类型、规定及特征:人的需要的内涵,需要同人的本质的关系,需要的类型、内容规定及特征等,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论,需进一步研究。但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中一个重要范畴,看法是共同的。人的需要是一个非常广义的范畴,指人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于客观事物的欲望和要求以及精神的向往,追求、心理的平衡等,这种欲望、要求及平衡是主体的人与外界客体的联系中产生的,之所以能产生是由于主体的人从外界客体中能够使自己的欲望和要求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达到心理  相似文献   

7.
社会关系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马恩著作中,对社会关系概念的使用极为广泛,在众多的场合,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关系概念的运用,从内涵和外延上都不尽相同。但是,人们对马克思、思格斯所用社会关系概念的不同含义,长期以来缺乏应有的重视。本文试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社会关系概念的思想加以简要列述,以就正于理论界的同志们。一、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的共同活动过程中彼此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总体的意义上运用社会关系概念,把社会  相似文献   

8.
“志”“意”“情”是中国美学情意本体范畴中的三个主导范畴。“从心”的基本义基础上的内涵相通性、综合性,是其成为主导范畴的根本;三者在综合内涵基础上的意蕴偏指,是其作为独立范畴的内涵特色,也关系着它们在美学史上确立主导范畴地位的先后时间,形成了一个嬗变的范畴演进历程。“志”“意”“情”范畴的嬗变历程,折射出作为生发机制的思想文化语境、思维运构逻辑和作为显现形态的文艺表现方式、文艺审美形态的转变。通过内涵辨析和嬗变梳理,可以发现作为情意本体美学范畴,“志”“意”“情”主导的美学形态共同显现了中国美学古典性的意蕴美;同时,三者的嬗变演替,折射出审美主体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国美学由古典向近代进发的整体趋向。  相似文献   

9.
论孔子"和"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钟麟 《学术论坛》2002,(2):111-11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和”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范畴。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孔子 ,其最高思想境界就是“和”。孔子“和”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 ,继承和弘扬孔子“和”的思想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唯物史观与三种生产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史就是人类将自己和自己的社会生活不断生产与再生产出来的历史。马克思在研究生产范畴的一般规定时指出:“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22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卷数页数)。“广义唯物史观”的“生产”范畴,较经济学和狭义唯物史观的生产范畴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包含三个内容:人的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所谓生产,首先是指人的个体生命和种的延续活动与过程,它又包括人们为满足物质精神需求与其他  相似文献   

11.
人们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讲究效益和效率。以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认识论应该包括实效思想。研究认识活动的实效、认识活动指导下实践活动的实效,研究实效观念和讲究实效的原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一、实效与马克思的“为我关系说”需要作为一般范畴,表明了有生命的东西的一种摄取状态。人的需要是由主体的内在规定和主体与外部世界的相互关系决定的。马斯洛研究了需要的丰富性后指出了优势需要层次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即某人产生一种优势需要如饥饿时,他的各方面都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美学三大基本问题研究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本质、审美发生、审美功利性与非功利性关系,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相互关联的三大难题。新的研究表明:人的意识能力的发展及非功利性。心理“闲暇”的形成,是审美关系得以发生的前提。所谓审美,就是人在无功利需求状态下,由观照事物形式一形象而产生愉悦感觉的行为。因此,功利性是审美关系的基础条件,而非功利性则是审美关系得以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在审美关系中形成的“美的”感觉经由对象化、客观化过程成为人们认识误区中的虚空的存在物——美。美概念的实际内涵本是对人的非功利快感的表述,后被人们误用来指称审美对象或审美价值,其正确的使用应表示由全部审美现象构成的人类精神活动的一个范畴,与“真”、“善”相并列。  相似文献   

13.
<正> “聚散”对偶范畴,从先秦至唐,接本上未脱《庄子·知北游》所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的路数,虽郭象将其与“独化”相结合,成玄英从“重玄之道”出发,进行阐述,使内涵有所丰富,但从总体上看,进展不大,把“聚散”推向本体论的中介范畴并对“聚散”内涵的规定以及其相互关系展开充分论证,应归之予宋明理学家。  相似文献   

14.
我们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以及各部门、单位的领导人员,应当确立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领导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领导观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这里提几点粗浅的看法,作为引玉之石,以期得到指正。(一)领导活动的本质,是领导者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社会实践在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活动的系统中,领导主体是各级领导组织和人员,而领导客体则是广大群众。因此,领导活动的对象,同生产活动的对象不同,不是自然界的物,而是社会存在的人(包括下属和群众);其直接目的不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而是认识和改造社会存在的人和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因而领导活动有自己特殊  相似文献   

15.
自从管理科学兴起以来,在一部分学者中已经把由技术直接决定的人与人的关系从生产关系的定义中划分开来,这是很有意义的,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人仍然恪守“生产关系即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结成的相互关系”的“古老”定义,把应该归入生产力范畴的技术关系,非科学地纳进了生产关系的范畴中去。这样,在实际生活中便产生了许多问题。例如,近年来我国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了一批工艺先进的技术装备,与之相适应,我们在使用这些装备进行生产时,按照技术的要求,也建立了一套与资本主义国家几乎没有什么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中,有几个不同的人学基本范畴,它们是马克思在分析人的问题时经常使用的。这些关于人的总体范畴有个人、实践、活动、生活以及存在等,其中存在范畴是与其它范畴的现实涵义相同的,是在同一语义上被马克思使用着的。例如,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也即人的活动,他说:“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存在”是从人的本体角度说的,“活动”则是从实践角度说的。又如存在也即生活,他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生活”是从人的生存过程角度说的。马克思的这些人学范畴对后来的西方思想史,——在更大范围内是对世界的社会运动——发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实践论与本体论从来就不是两种思维方式;认识论也不是离得开实践论的独立思维方式.本体论美学把“本体”与“本质”对立起来,并且在把两者的区分进一步绝对化了,把“本体”仅仅看成“是纯逻辑方法进行的范畴的推演”.而是从奎因到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不是“当代思维的高度,时代的前沿”.以“情本体”的提出,把李泽厚分为早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与后期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李泽厚,是不恰当的.无论原教旨实践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还是后实践美学与新实践美学,它们与生命美学、存在主义美学都有一个共同的哲学基础,那就是对包括美感体验、艺术创造等审美范畴在内的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的诸相关范畴,如实践等,不是从人的实际存在的诸现实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生产关系——出发,而是把这些范畴抽象化为脱离历史的“超越的自由”作为生命存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认知与人格是两个内涵丰富的心理学范畴,在概念范畴上认知隶属于人格。二者属于同一心理系统整体,且在认知的中枢加工阶段实现了认知与人格的统一;在发生发展上二者既有差异又有一致性,其共同的物质基础是脑神经组织。  相似文献   

19.
生活态度是由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并借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需求愿望、心理倾向、价值观念和具体看法及情感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心理反映过程。研究生活方式,人们会不可避免地碰到“生活态度”这一重要范畴.然而,生活态度到底具有什么性质,与人的生活方式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首先,生活态度的最主要的性质之一,就是它作为人的生活方式的内在要素存在于人的各种生活活动中,并且构成人的整个生活活动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相似文献   

20.
何中华 《东岳论丛》2012,33(4):28-34
自主活动范畴在一定意义上隐藏着马克思哲学的全部秘密.在马克思语境中,它是一种历史规定.在人的异化状态下,自主活动沦为一种虚假的外观,而不再具有实质的意义.人的异化的历史扬弃,使自主活动构成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特征的历史内涵.随着马克思思想的演进,“有个性的个人”、以“自由个性”为特征的人、“自由人联合体”中的“自由人”,分别成为自主活动之主体的不同表征.只有当私有财产导致的劳动异化、劳动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旧式分工所固有的外在强迫性被历史地超越之后,自主活动范畴才能获得充分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