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美学在传统的自然思维支配之下缺乏真正的反思思维。这里基本的审美形态是“天人和合”;事物之谓美本质上在于它体现了与“天”或“道”,即作为本体的绝对自然之符合;美的主观性意义完全没有被意识到。佛教心性论的传入和渗透,使中华民族具有了一种真正的精神反思。隋唐以后文艺(尤其是诗歌)就有了一种与传统显著不同的审美经验,即所谓“心境交融”。“心境交融”的审美经验结构建立在反思基础上,它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直接来源于禅佛教的精神反思。  相似文献   

2.
传统和合思想的旅游审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丈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天人和合"、"社会和合"、"自我和合"等"三和"层面.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旅游的美学本质就是追求和谐,这与传统和合思想之精神是一致的.传统和合思想对我们在旅游审美中人与自然亲和关系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人类精神品质的提升等,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夏洛蒂·勃朗特试图从个人立场对基督信仰提出新见解。简·爱是夏洛蒂思想的代言人 ,她的心路历程是精神提升的过程 ,即基督教理性精神的自我完善过程。随着阅历的加强和思想的日趋成熟 ,她的基督教的意识越来越强。简·爱所理解的宗教应该是一种合乎人性的宗教 ,她既不想否定宗教的热忱和献身精神 ,同时也不否定人性的合理存在。她试图调和人性之灵和上帝意志之间的矛盾。“自律自强”的精神追求和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浪漫主义的渴望构成了简·爱的精神旋律。  相似文献   

4.
哲学作为一门爱智之学,并不重视结论,而更看重理性的批判和质疑。它是对确定信念的反思,是对既定知识的审问。它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这种爱智之学是不能简单用讲授知识的方式教给学生的。而今日的哲学教育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一点,将不可教的智慧拼命地用教授知识的方式教给学生,而把哲学的可教部分即它的理性思维、问题意识的训练放在一个极为次要的位置上,极大地忽视。这是当今哲学教育的致命弊端。  相似文献   

5.
从对成语"杞人忧天"的思考入手,提出了中国人不善理性思维、缺乏科学精神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得出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中国传统人文文化的影响;通过对现实的思考,指明了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前科技发展的趋势,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使国人真正做到用理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儒家哲学的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理性的主体性思维,主体以自身作为思维的对象,向内反求诸己,思维的目标追求是提供一种人们立身安命的人生智慧,教人如何处人做事的人伦道德,即做人之道、守伦之常.而西方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则具有浓郁的自然理性特点,其一开始就采取了主客分离的对象性思维方式,把研究自然,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客观智慧作为基本的思维目标.近代以来,随着中西交流的日趋发展,这种中西方哲学思维目标固有的差异在逐步缩小,双方彼此通过相互吸收互相借鉴,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形成一种在和而不同的原则下,既重视自然理性,又重视人文道德理性的整合创新的全球性思维.  相似文献   

7.
在艺术“和合起来”的途中 ,艺术以其爱的创造 ,在融突而和合中化生了新的诗篇、鲜花和世界 ,也转生了新的艺术世界。和合艺术哲学是指人对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的艺术活动中所描述的艺术现象和艺术理论的检讨。艺术是对生命情调的肯定 ,是生命在瞬间的艺术情感的强化。和合艺术是生命主体精神及其道德心灵的解放者。和合艺术的最高目标是和爱意境。  相似文献   

8.
舒永生 《中州学刊》2001,42(6):162-164
赞尔巴哈论述了宗教是类本质的对象化(肯定),神学是类本质的异化(否定),而爱的宗教则是类本质的实现(否定之否定),充满了辩证思想,《基督教的本质》是一部辩证法的杰作。  相似文献   

9.
一、社会对理性精神的呼喊 十七世纪的欧洲,兴起了一种规模盛大、影响深广的宗教哲学思潮——自然神论。它发端于英国,随后传到欧洲大陆。后来又远涉重洋,传到新大陆。这种思潮是文艺复兴以来启蒙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反对传统宗教的新宗教观。但是,自然神论不同于霍布斯式的无神论,具有更多一些的神学不彻底性。它公开标榜的目的,是企图把传统的天启宗教改变为理性主义的自然宗教。这种从霍布斯主义到自然神论的“倒退”,有其深刻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主体精神终于跨越表象,以思维着的头脑逐步地展开着认知世界的漫漫历程。单一而又初级的原始思维,便随着人类主体的不同实践方式,进而发展成四种思维类型,并以这不同的方式掌握着世界,也对象化着主体思维自身。这四种类型就是马克思所说:理性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通常我们在谈论艺术思维时,只是将理性思维与之作比较,其实这是偏狭的。理性思维解决对世界的认知、艺术思维实现情感的渲泄、宗教思维探寻人生的归附,而实践—精神的思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与儒家道德的基础问题杨玉昌众所周知,后现代主义消解了西方传统上道德的宗教或理性基础,而代之以一种以自我创造为核心的道德观念。这是西方对已不适应其当代社会的传统道德基础观念的改造。这一改造并不是要提出一种新的道德基础观念,而是要从根本上否定道...  相似文献   

12.
与西方用理性来规定人的本质不同,中国传统用德性来规定人的本质。由于人是一种德性的存在,人就应该过一种以德性为根据的生活,中国的古代文明是一种德性的文明。在这种德性的文明中,中国的传统科学是一种德性的科学。这种德性的科学以德性修养为基础,通过把握"道"或"理"来认识和把握自然万物。德性的科学有其不同于理性科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3.
西方“后现代主义”常常被标榜为哲学上的一个“新时代”。其最突出的新颖之处就是用多元主义来拒斥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 ,即否定传统哲学对基础性、同一性和普适性的追求。这一立场当然有其合理之处 ,因为传统的本质主义哲学在义理上易导致绝对思维 ,在现实中更易造成话语霸权。但是 ,后现代主义却走过了头。它对多元性、差异性的一味追求 ,消解了终极关怀这一人类精神的自然秉赋 ,它对普适性的反对也否定了客观真理的存在。特别是 ,后现代主义的这种立场将导致价值的相对主义 ,使不同文化之间不可交流、不可通约 ,从而无助于一种健康的、主流的、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思想文化的建构和传播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指出了理性的无能.在他看来,在柏拉图的哲学中被确定为我们能够正确把握实在世界的理性洞察的能力,实际上只是一种理论思维的能力,它在具体的实践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今天,认知主义伦理学似乎还是用程序性的道德自我切断了自我与其自身内在的自然本性不可分的联系(它回避了亚里士多德的理性的无能的问题),而本体论伦理学以文化-伦理具有自我解释的功能为由,整个地否定了反思性的自我的特殊性(它走向了一种彻底的还原论).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从方法论上入手:一方面对道德自我的形成重新做出一种非本体论的评价,另一方面对认知主义的程序理性思维进行批判,以便对处于历史的自然秩序中的自我做出正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人为了自我持存而必定会把自己的精神和肉体对立起来,而在这种对立中,人同时也就是伤害自己。这是自我持存与自我牺牲结合在一起的生存困境。当精神控制肉体的时候,肉体(自然)必然会反抗,而自然的反抗就会导致生存中的悲剧和厄运。然而,这种生存的困境又是人自我持存所必须的,这种生存上的悲剧现象往往会被合理化。在这种合理化的过程中,人的生存的困境被人们理解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马克思所批判的拜物教机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把真的和假的混同在一起。而要走出这种生存困境就需要我们在精神上自我反思,实现精神和肉体的和解。这也是我们的幸福的期待。  相似文献   

16.
禅宗在盛唐已经发展成为心灵和精神的哲学,这也标志着一场宗教革命的彻底成功.禅宗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内涵,助长了盛唐人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自我肯定,顺应了盛唐积极事功的时代本质,适应了盛唐思想解放、人性奋扬的时代精神.禅宗对语言和思维的解构,使习常的语言失范,习常的思维失效,契应了盛唐诗歌的美学特质,也契合了染禅诗人的创作机缘.盛唐盛行以清幽虚空为特征的山水诗,是诗人性格中与雄杰豪迈所互补的另一种人性的流露,是盛唐气象中与阳刚壮放所共存的另一种意蕴的展示.盛唐山水诗,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清幽平淡的自然美学气象,虽然看不到时代激动与喧嚣,却与盛唐精神在深层内涵上是一致的,是与盛唐的四海晏然、天下升平的社会环境形成互相映衬而又互相生发的另一个层面.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把哲学理解为把握在精神中的时代。他所说的这个时代就是革命和变革的时代。他把这个时代说成是现代。黑格尔哲学就是对于现代社会不断变革状况的理论概括,是具有现代性的哲学。而现代性是黑格尔所说的现实性概念的核心内容。然而在黑格尔哲学中现实性除了具有现代性的意义之外,还有本体论的意义。黑格尔哲学中的现实性概念的本体论意义恰恰与黑格尔对于现代性的自我确证密切相关的。在黑格尔的早期哲学中,他试图从传统的宗教观念中来确证现代性的正当性,即用宗教来解决现代社会变革中所出现的分裂。然而用传统的东西来确证现代性不是对于现代性的自我确证。后来黑格尔试图通过意识的自我反思来确证现代性。虽然这是现代性的自我确证,但是黑格尔的这种自我确证对于现代性进行如此有说服力的证明,现代性成为否定之否定中的一个必然环节(现实性的本体论意义由此而产生),以至于现代性的自我确证本身早就被预知了。哈贝马斯试图改变这种意识的自我反思的思路,从商议民主的视角来说明现代性的正当性。虽然哈贝马斯的思路是有缺陷的,但是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代社会的变革既不能用传统来确证,也不能借助于人的自我反思来进行,而要借助于商议民主的方式来证明其正当性。  相似文献   

18.
直觉思维是由初民落后的生存方式决定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他们在沟通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多依赖于这种异于逻辑思维的直觉,这是一种质朴的思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种思维方式在《周易》卜筮中得到保存。先秦儒家把《周易》从卜筮升华为学术化的研究,其内在精神在于由天道探索人道。而且他们极其重视经验在其中的巨大作用,因而把人的本质力量开拓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挖掘到了直觉思维的本质精神。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事物的本质,它作为纯概念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前(逻辑上),但它又要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实际中),因而,它对于自然界和社会是单方面的依存关系,是“逻辑在先”,而这就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一种回答,是用自在自为的精神构造世界的客观唯心主义。它虽然同基督教有不同之处,但实质上不过是用哲学的方式对宗教上帝创世说的论证,是理性的宗教创世说。哲学界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都是抓住其中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看不到黑格尔哲学的这种双重意义,从而走向偏颇  相似文献   

20.
张庆熊教授同意宗教共同体的宗教间多元通合、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核心理念,但不同意宗教共同体的提法,并对终极实在、理性信仰等概念提出质疑。然而,他对宗教共同体、理性信仰的质疑系出于误解,他对终极实在形式否定但又实质肯定,他对理性与宗教信仰关系的观点存在明显的自我矛盾。实现宗教共同体的多元通合、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理念有赖于各宗教求同存异,并且有各宗教诸多共同之处可以作为其基础。张教授的宗教多元是围绕同一座山即同一中心的,其实与他批评的希克的宗教多元论并无实质的不同。被张教授赞许的哈贝马斯的宗教融入公共领域、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的主张是治疗现代社会伦理缺失的一剂良方,但如果各宗教不能首先解决相互之间的纠纷冲突,形成某种形式的共同体,将会把政教分离欲避免的冲突问题重新带入公共领域,因而缺乏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