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千百年来,李广的形象一直活在人民的心里,这不能不与司马迁卓越的文笔有关。《史记》博大精深的思想、奇伟瑰丽的内容、别具一格的形式和无比宝贵的艺术经验已经融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因而对我国今后的文学艺术仍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试论《史记》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融合的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汉代的社会思潮和司马迁的身世、思想、著史意图,探讨《史记》体现历史主体和创作主体性的必然,考察其体制、写法、取材和史评对实现著史意图和加强历史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彭再新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8-123
在全面考察《说文解字》与《助语辞》两书研究成果以及其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试比较《说文解字》与《助语辞》对虚词的解释,探讨了《助语辞》与《说文解字》在术语、体例、收词、训释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异同,指出《助语辞》对《说文解字》虚词成果的继承和发扬。虽然两书对虚词的解释研究在词法与语法上存在一些不足,但对语言学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5.
王艳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3):42-43
《诗经》中,在描写事物的状态或比拟声音的时候,常用一个单音节实词在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无实在意义的虚词构成相当于双音节词的结构,我们将之称为重言变格。判断重言变格取决于这种结构中的两个单音节词。一般说来,其中无实在意义的单音词有“有、斯、思、彼、其”等,而另外一个有实在意义的单音节词必须是形容词,且这个单音节形容词要与重言的特点相符,不能直接表示事物性质或状态。共有“△其”式、“其△”式、“有△”式等9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清代是《史记》研究的高峰期,无论从研究成果的数量还是规模上看,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本文综合评价了清人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清人《史记》考证方面的成就"清人对《史记》的评论"和"清代辞章之学与《史记》研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清代是《史记》研究的高峰期,无论从研究成果的数量还是规模上看,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本文综合评价了清人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清人《史记》考证方面的成就”“清人对《史记》的评论”和“清代辞章之学与《史记》研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10.
《史记》作为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深远影响和历代文人的倾心,使之跃然于元代词人的笔端。本文就其在元词中引用情况来探析《史记》在元词中的接受。 相似文献
11.
12.
刘雅杰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1999,(2)
透视《史记》的篇章,我们可以发现司马迁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他本人身上具有很多优秀的品质,蕴含着巨大的人格魅力。也即坚持正义、忠于祖国的高贵品格;忍辱发愤的顽强毅力;勇敢坚定的求实精神。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在《史记》随文注释中,运用了大量的声训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已相当熟练,可与刘熙《释名》这部声训专著相媲美。可是,至今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对《史记》与《释名》中声训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揭示声训在《史记》中的特点和体例,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史记》的内容,并对声训的探源功能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综合历代《史记》研究成果,汇集日本及中国学者对《史记》的一百多种注释,对版本、史实、人物、文字、词语等进行了全面考证,对前人未解释或者解释不详的部分加以重新阐释,《史记会注考证》成为《史记》研究史上的经典性著作,前人对其研究多注意所收张守节《史记正义》佚文的真伪问题,而对其校勘考证之功研究不够,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史记》与春秋公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的学术渊源来自六经异传和诸子百家之学 ,其中以春秋公羊学对《史记》的影响最为深刻。“孔子作《春秋》说”是一部《史记》的理论基石 ,“纪异而说不书说”影响到司马迁的天人观 ,《史记》的政治观也主要来自于春秋公羊学的政治学说。 相似文献
16.
试论司马迁的《诗经》观-兼及《史记》与《诗经》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史学与文学两个角考察,《史记》中充分地体现了司马迁的《诗经》观,《史记》与《诗经》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史学角度看,《史记》不少处借鉴利用了《诗经》,从文学角度看,《史记》又评论探究了《诗经》的诸多问题,作为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两部典籍,探求《史记》与《诗经》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7.
《史记》、《汉书》对人物个性与命运逻辑的表述迥然有别。《史记》记述人物以天性为主,《汉书》则以德行为主;《史记》认为性格决定命运,《汉书》则认为德行决定命运。这主要是由于司马迁和班固在历史观、写作宗旨上的差异,以及两书反映的史实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原本《玉篇》残卷中有73条书证材料征引《史记》,其中有27条材料涉及《史记》相关的先唐古注,经比勘判断这些古注是裴骃的《史记集解》的片段,且这些写本材料的底本来自南朝梁代。这些书证引文弥足珍贵,其价值不容忽视,对于《史记》的校理和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占卜者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命运预知的愿望.司马迁意识到他们是社会生活的构成部分,所以把他们纳入宏阔的历史画卷中,让我们不时瞥见他们活动的身影.<史记>里刻画着形形色色的占卜者,其形象之鲜明生动,足以作为群像,跻身于文学名著人物画廊中. 相似文献
20.
《史记·孝武本纪》载:“是时既灭南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至百六十岁。后世谩怠,故衰耗’。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上信之,越祠鸡卜始用焉。”“鸡卜”,张守节《正义》解释为:“鸡卜法,用鸡一,狗一,生,祝愿讫,即杀狗煮熟,又祭,独取鸡两眼,骨上自有孔裂,似人物形则吉,不足则凶。今岭南犹行此法也。”这一段文字说明张守节以唐代岭南习俗解《史记》“鸡卜”之法,然而结合裴驷《集解》及《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引李奇“持鸡骨卜,如鼠卜。”之语来看,我们对“鸡卜”之法还是不甚了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