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晚清现代白话的酝酿期,北京小报以“口语白话”、上海小报以“松动文言”作为各自的语言基础,参与其间。后虽受到“五四”欧化白话的影响,却始终沿着自己的“语言文化轨道”前行。两地小报逐渐减弱或变化口语和文言的成分,至20世纪40年代,北京小报完全融入现代白话之中,上海小报则形成文言、白话、上海方言混合的局面。究其原因,与两地小报的历史渊源,市民读者和小报文人的文化水准、文化立场,及所处语言环境的制约性有关。小报语言与北京市民的“吟味”品位,和上海市民的摩登时尚精神正相联系,对营造两地现代都市和市民生活方式的氛围都已尽历史责任。证明了“口语白话”、“松动文言”与“欧化白话”三者长期共存,互相参照,才是现代汉语实际的生成状态。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学运动超越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关键是对白话之美的发现与体认,从美学上论证了白话文用之于新文学的正当性,解决了新文学至关重要的语言选择难题。进而根据白话文的特点,为早期新文学设定了真实、抒情、个性等审美尺度,更新了文学的审美内涵。白话之美的观念有力反击了文言复古的主张,但也给早期新文学造成了语言自然主义、审美平均主义等局限。?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一、晚清白话文兴起概况本文试图从汉语史角度切入思想史,通过“白话问题”这一语言现象来透视晚清思想和社会、政治、制度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揭示晚清文言白话的“中心边缘”位置移动的思想史意义。当社会的思想发生大的变动的时候,一般是对...  相似文献   

4.
晚清是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经历重大变革的时期,文学观念也随之出现新与旧的交锋,为救亡图存、启迪民智,中国传统白话小说被遴选为最佳政治工具.新小说更多地借鉴了白话小说的语言及其形式,却仅有小说之“名”,而实为混杂文体.因新小说启迪民智的载道功能以及晚清文人根深蒂固的文化积习,虽部分晚清士人理论上力倡白话,新小说语体实际上呈现多语体混杂的状态.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晚清新小说形成了文言、白话间杂的局面,而文言包括古文、韵文和浅易文言,白话又可细分为古白话、方言和欧化白话,新小说语言实践推动了多语体的变化和融合,从而建构出更具表现力的小说语言体式  相似文献   

5.
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 ,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使得现代白话文体获得合法化身份成为可能。考察现代白话文体成为现代“文学之正宗”的途径 ,并以此探讨在“五四”历史语境下 ,白话的合法化对于新文学秩序建立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普及普通话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以推广共同语为先导的中国现代语言文字改革,承前启后,从未中断。清末维新运动倡导“我手写我口”、“崇白话,废文言”,兴办白话报。辛亥革命后,1913年“读音统一会”规定共同语标准音。五四时期,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勃兴,推行标准语,推动文体解放,白话取代文言成为文学正宗和教科书的正式文体。1932年,商务印书馆印行《国音常用字汇》。1955年,“普通话”取代“国语”称谓。195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普通话被完整地定义为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文论的“失语”已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但有人片面地把文言等同于传统文化,把白话文等同于现代文化,因而认为在文言被废弃的今天,不可能再接续传统文化的血脉,进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实际上,文言与白话乃是同一语言系统在历史发展变化中的两种不同表现形态,古人早已有用近乎当时口语的“白话”来进行言说的传统。此文初步勾勒了中国古代白话学术与文论的发展脉络,试图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对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提供某些启示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自晚清之际就遭受质疑的文言,在新文学运动初期更是被视为白话不共戴天之"死敌"。但无论是胡适还是后起的白话新诗人,都无法摆脱文言的影响。文言自始至终就没有被完全驱逐出现代新诗的领地,而是始终潜存于貌似"彻底"白话的语言形式之中。  相似文献   

9.
宋人话本以后 ,小说一直有文言与白话两系 ,鸦片战争之后 ,“五四”运动以前 ,发生过三次白话文革命和白话文实践  相似文献   

10.
略论《三国演义》的语言面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从语言面貌上看,汉魏以后口语中新生的词汇现象与语法现象,都在书中有面广量大的反映,因此奠定了全书的古白话基础。为了营造历史气氛,全书中也出现了一些文言成分,是作者人为地“文言化”的结果。我们可以利用汉语史的研究成果区分这些古白话因素与文言因素。《三国演义》的这种以古白话为基础搀杂部分文言成分的语言形式,受到后出演义体历史小说的仿用,形成历史演义体语言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发生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发展顺利并取得很大成功,或者说,使白话代文言成为国人的主要言论表达和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体,并非是自然而然发生,它占据了三个关键要素:一是晚清白话文的发展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做了大量的铺垫;二是由清末与民初两个不同体制的政府推出的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合流推动了白话文运动;三是五四时期现代知识分子不断尝试创新,以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身份和独立的价值标准,借助知识、文化、思想和精神的力量,来表现自身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独特思考和鲜明的"公共关怀",使得五四白话文运动最后的结果远远超出了胡适等人的预设而发生了思想革命以至现代文化和文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胡适白话文学理论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乃至整个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但胡适本人并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他所提倡的白话与文学革命以及整个文化思想革命之间的深刻关系。胡适的语言本质观基本上是工具论,因为这种工具论,他并没有把当时他所提倡的白话和传统的白话从本质上区别开来。语言即思想,语言革命即思想革命。五四时期胡适等人提倡的白话即后来的“国语”是一种新的语言系统,一种口语、欧化词汇和部分古汉语词汇的混合物,一种具有强烈西方思想和思维特征的话语方式。胡适关于文言白话的基本观点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释五四新文学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关于“白话”的称谓经历了由“俗语”、“白话”到“京话”、“官话”,再到“国语”的变化过程,反映了近代报章白话的语言观念及其流变轨迹,背后潜隐的是白话文运动、拼音化运动与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倡导者努力打破千百年来形成的文白、雅俗界限的良苦用心,以及大力提升白话的社会文化地位和文学功能的显著用意.清末民初白话语言观念的形成及其流变,影响乃至决定着近代白话书写的基本面貌,中国白话书写语言的现代转型自此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14.
报刊作为中国近代以来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兴社会力量,无论是要承载救亡启蒙的历史使命,还是要遵循大众媒体发展的一般规律,都决定了其语言选择必然向通俗化方向发展。近代报刊为书面语言白话化的实践和主张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基地,也为文言向白话的转变提供了最好的中介,理所当然地成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一七年初,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继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提倡民主,提倡科学之后,提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要求,出现了一个文言白话之争、新旧文学之争的改革文学的热潮,被称为“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样,开始时带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并未退出现代文化生活.传统文言的文学表述功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仍然得到相当的珍惜与尊重,对于一些特定的文体而言,文言表述甚至具有白话文难以替代的作用.虽然不必呼吁或提倡使用文言,但在我们的文化理念中,应当承认现代文言文存在的合理性甚至合法性,应该充分注意这样的文化现象和语言现象,从而为现代文言文的合理存在和健康发展开辟新的价值理路.  相似文献   

17.
晚清白话文运动是在政治危机和民族危难下兴起的语言变革运动。追溯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渊源,思想开明的晚清官僚认识到语言变革之必要,表现了官方对白话的认同与策略,西方传教士欧式语法、语词的输入补充了现代白话文的语言资源,晚清的农民运动用白话语言宣传革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甚至把提倡白话与反封建联系在一起。他们都为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先行作了强有力的铺垫,表现了官方立场与民间立场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合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胡适投身五四新文学运动,主要是从提倡白话文开始的.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文言文一向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正统,而白话文则被认为是"穷门小道".这种文言与白语的对立,恰恰是封建尊卑观念的反映."五四"前夕,曾经多次到光绪墓前辱骂革命党的封建卫道士林纾还在说:"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可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很清楚,在林纾看来,文言与白话,如同黄袍、紫裘不许混穿一样,两者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应该指出,早在清末,还在胡适提倡白话文之前,资产阶级改良派曾经有过改革文言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适是个比较复杂的、曾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历史人物。五四时期,他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积极参与了对新文学运动的领导,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中,作出一些重要贡献;“五四”以后,随着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深入,因他顽固地坚持资产阶级政治立场,便逐步走上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道路,最终堕落成历史的罪人。这篇文章,不想对胡适在新文学运动中的历史功过,作全面的评价;拟就他在新文学运动中对白话诗的倡导和创作,依据辩证唯物史观,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史实出发,予以评述,以探求胡适在中国新诗的产生和发展中,所起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新文学运动中,朱自清以其独特的散文成为白话散文的模范。他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除了语言的创新外,更关乎他的艺术审美趣味:一方面,他接受了“为人生”的文学观念,但又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另一方面,他接受了白话文的理念,但又借鉴了传统文学的语言观。由此,他早期的艺术趣味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内涵——以语言哲学而不仅仅以文学革命的理论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就会重新领略朱自清早期散文艺术的另一方面的真实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