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真理的标准是唯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可是随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理论上的深入,我国学术界的一些同志提出了所谓真理的“辅助性标准”。在国外,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也提出了所谓真理的“第二性标准”。这样,不仅使真理标准二元化或多元化了;还由于“辅助性标准”、“第二性标准”是相对于“第一性标准”而言的。于是,在真理标准中又加进了主观的东西。为了从理论上弄清问题,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自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始,对真理及相关问题的讨论在我国一直未停止过,其收获和意义不可低估。但在真理的诸多问题上目前仍然聚讼纷纭,特别是在真理的涵义、标准以及实践究竟属于检验真理的途径标准还是其他,是唯一标准还是其中  相似文献   

3.
张帆 《人文杂志》2002,(3):20-25
对目前流行的关于真理的看法从多方面提出了不同见解 ,认为真理不是正确的认识 ,真理是有层次之分的 ,真理的存在不依赖于任何现实的检验 ,而依赖于陈述意义的确定 ,实践并不是决定某一陈述是否为真理的标准 ,而是人们相信某陈述为真理的最可靠的依据和标准  相似文献   

4.
文章论述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政治意义,探索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学术自觉及其意义,包括重返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的学术自觉及其意义;本文提出的人的实践及其结果对人自身关系的哲学命题的学术自觉及其意义;真理多种属性特别是对真理主观性、真理可验性、真理具体性、真理普遍性等真理特性的深入探索的学术自觉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5.
董以山 《文史哲》2001,1(1):94-98
实践标准是真理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价值标准。从人类活动的两大尺度、“三个有利于”的内容和两个标准的特点看 ,“三个有利于”标准只能是价值标准而不是真理标准。不能把两个标准的统一看成是互相等同 ,把价值标准中的最高标准当作真理标准会把我们的事业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6.
真理类型与实践标准郑祥福一、真理类型的划分是实践标准的必然要求迄今为止,东西方的哲学认识论都强调了理论必须经受实际证据的检验才能称为真理的原则。尽管在真理的标准问题上各派哲学意见不一,但归根到底都默认了符合论的观点,把真理视为与实际证据相符合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在全国深入进行真理标准的讨论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科学观点,日益深入人心,它推动着思想解放的激流滚滚向前。可是时至今日,还有少数迷信两个“凡是”的人,提出要用真理检验真理的怪论。他们的论据是:“既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不仅应该而且必须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能够检验真理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8.
真理的验证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 :真理的检验模式的复杂性 ;检验真理的手段和方式的多样性 ;作为真理标准的实践结果判定的复杂性。研究真理验证过程的复杂性 ,对于科学把握真理、运用真理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真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 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以来 ,人们早已熟知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但实际上 ,人们常运用着检验真理的另一标准 ;逻辑证明。如果说实践检验是事实检验———让事实说话 ,那么逻辑证明则是理论检验———要求理论自身有理有据 ,合乎逻辑。比较而言 ,逻辑证明对真理的检验是间接的 ,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之间的这种区别很重要 ,它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尽管如此 ,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一种标准 ,这是没有问题的。就此我们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① 上找到充分的依据 ,它仅仅是没有明确地这样表述和论证而已。一检验真理…  相似文献   

10.
在真理的标准问题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应当把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作为衡量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实践只能是检验真理的手段、途径。这种观点是值得研究的。我认为真理的标准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而只能是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1.
“问题与主义”之争九十年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前五四运动后不久由胡适发起的“问题与主义”论争影响深远,但由于对发起的复杂背景缺乏疏理也产生了文本误读,或因政治意识形态原因而有所误解。本文在查阅大量原始文献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重新考查了论争发起原因、论辩内容及后人评价。认为论争是从学术角度谈论政治,旨在破除“假、大、空”,注重实践,其思想解放的警示意义至今仍在。  相似文献   

12.
乔宇 《兰州学刊》2009,(4):33-36
晚明佛教丛林改革中爆发了一场关于《物不迁论》的择法大争辩,这场争辩以镇澄和德清为代表人物,明末许多高僧都参与其中,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一场重要的思想论战。文章以镇澄《物不迁正量论》和德清《肇论略注》为主要文本,探讨二者《物不迁论》研究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方法的差异和得失。  相似文献   

13.
张雪红 《兰州学刊》2009,(6):145-147
11世纪的那场政治论争——“熙宁之争”引起传统德才价值观念在宋代发生改变,宋代社会也由此进入王安石时代。南宋后,理学逐渐取代了王学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家对“熙宁之争”进行了系统批判。而从理学对“熙宁之争”的批判话语系谱中,确能曲折地反映出传统新儒家教化主旨的深刻变迁。  相似文献   

14.
至元二十五年正月,奉忽必烈之旨,杨琏真伽召集江南禅、教代表在燕京(今北京)辩论。本文对此次廷诤进行了疏理,认为参加辩论的禅宗方面主要是临济宗僧人,而教派方面是天台宗、慈恩宗僧人。廷诤的导火索是禅教两派对寺院所有权的争夺。忽必烈利用了此次廷诤,打压禅宗,达到各派平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学界开始了关于公共管理范式嬗变与转换的争论。论辩围绕公共管理是否存在范式嬗变与转换以及公共管理范式究竟有哪几种类型展开。这种论争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范式概念的诸多歧义性理解以及其他替代和挑战性理论研究工具(如研究纲领和韧性与增生理论)的运用。反思这一论辩过程,可以认为,新的公共管理范式确已产生,但要全面接替传统的公共行政范式尚需一个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6.
许莹莹 《兰州学刊》2009,(Z1):155-158
陶希圣,是中国社会性质、社会史论战中的一名要角。其著作行销一时,言论远播海外,有所谓"陶希圣时代"之称。本文从政治和学术两个层面考察其参加论战的缘起,认为陶希圣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深厚的史学功底率先投入论战中,体现了一个学者对现实社会的关心和对中国历史的兴趣。论战中,他代表国民党当局的反对派——国民党改组派,却仅是改组派中满怀革命理想的"左派"青年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7.
《齐物论》的辩说在庄子的思想中是达成以辩止辩、以不齐为齐的有效手段。但庄周并未严格遵守辩说的内在逻辑,且有意忽视了“同”与“不同”在辩论中的对等地位。近代以来的《齐物论》接受史在推进理解深化的同时,以“齐物”论为解读焦点及解读话语上的诗性偏好,也暴露了中国学人轻逻辑推理重个体感悟的思维特点,“接着讲”的学术意识与当下之...  相似文献   

18.
立法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逻辑起点,法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法治建设的水平和成效。立法辩论制度作为立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立法原则。律师参与立法辩论,有其职业特殊优势。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立法辩论制度,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立法程序,探索地方立法途径,特别是对于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重新解读胡适及“问题与主义”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传鹤 《文史哲》2003,(6):92-96
在研究胡适思想言论的过程中,既要避免掉入政治感情的"陷阱",又要充分把握胡适的思想言论多有偏激性和非严密性这一特点,把胡适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全面地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从总的层面上来说,胡适在当时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现实意义的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与主义"的关系。从具体层面来说,胡适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提出的某些观点是存在不足和漏洞的,但他同时也提出了不少直到今天也还有生命力的正确观点。"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发生的一场以方法论争论为核心的政治色彩很浓但却充满自由平等气氛的健康学术争论。  相似文献   

20.
陈桐生 《云梦学刊》2005,26(1):35-36,63
汉代有一场楚辞学术论争,从表面看是由于学者的观点不同,它的根源却在于学者所持的不同思想理论,其中既有学派方面的差异,也有同一学派内部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所造成的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