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欧阳修去世,其家人将《新五代史》(当时名为《五代史记》)表上,熙宁十年,诏藏于秘阁,而后盛行于世。欧阳修是《新五代史》的作者,自然无庸置疑。宋晁公武称:“《五代史记》七十五卷,皇朝欧阳修永叔,以薛居正史繁猥失实,重加修定,藏于家。永叔殁后,朝廷闻之,取以付国子监刊行。”  相似文献   

2.
《五代史平话》成书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编五代史平话》是现存最早的“讲史”话本,在我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本共十编,梁、唐、晋、汉、周各分上下二卷,梁、汉二史俱缺下卷。元明以来未见著录,传为常熟张敦伯家所有。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曹元忠游杭州时得之,曹氏《跋》定为“宋巾箱本”,称“疑此平话或出南渡小说家所为,而书贾刻之。”此说大体符合事实。现存影印本为清宣统三年(1911)武进董康所刊,题《景宋残本五代平话》,新排印本皆从董本出。(一) 北宋时期,讲说五代历史故事,成为说话人重要科目之一,宋人孟元老曾列举一般讲史艺人“孙宽、孙十五、曾无党、高恕、李孝详”外,还提及专说《三分》的霍四究和《五代史》的尹常卖。这里的《三分》和《五代史》就是指《三国志平话》和《五代史  相似文献   

3.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亦称《梁唐晋汉周书》,是北宋初年薛居正等人奉敕修撰的。至欧阳修别撰《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以后,薛史(《旧五代史》别称,下同)在五代史领域的垄断地位始被打破,学者亦不再专习薛史。有清以降,学术风气昌隆,研习薛史者益众,如邵晋涵、钱大昕、赵翼等辈,均尝用力于是;吴兰庭及今人陈垣,继而  相似文献   

4.
二十四史中的《新五代史》,为宋代文史名家欧阳修所撰,这是人所尽知的事。但编写之初,他的好友尹洙曾经参预撰修,却不大为人注意。我在《欧阳修的史学》一文中,曾经提到这个问题,但因与该文主旨关系不大,故未详及。后来看了仓修良、陈仰光同志的《新五代史编修献疑》 (以下简称《献疑》),专论此事,使我得到不少启发,但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现在提出来相与商榷。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的《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是一座巍峨的丰碑,后世史家对它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真正学有成效,差不多可以和《史记》相抗衡的,除班固的《汉书》外,只有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所以从南宋以来,文史学家就经常将欧史与《史记》相提并论,予以称赞。如罗大经说:欧阳修“作《五代史记》,便与司马子长并驾”.陈师锡说:欧史“其事迹实录详于旧记,而褒贬义例,仰师《春秋》,由迁、固而来,未之有也。”吴德旋说;“事外远致,《史记》处处有之,能继之者,《五代史》也。”赵翼也说:“盖薛(居正)则仿宋、齐、梁、陈书之例.欧则仿《史记》之例也。薛史于各国僭大号者立《僭伪传》,其不僭号而自传子孙者立《世袭传》.欧史则概列为世家,亦仿《史记》也。”又说:“欧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年我写了一篇《〈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发表在《艺谭》第三期,言犹未尽,兹再论之.考察中国小说史,长篇小说的发展轮廓大致如此:宋元间出现了初具长篇小说规模的讲史话本:《新编五代史平话》与《全相平话五种》(包括《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  相似文献   

7.
《五代史伶官传序》录自欧阳修编修的《新五代史卷三十七·伶官传第二十五》,是《伶官传》开始的一段作者议论,题目是后人加的。把它拿出来单独成篇,不失为一篇短小精悍富有特色的议论文,被前人誉为“千古绝调”。  相似文献   

8.
继《〈旧五代史〉所见辞书未收词语考释》之后,续释《旧五代史》词语21个.这些词语绝大多数既未被《辞海》、《辞源》(修订本)、《汉语大词典》等普通大、中型语文辞书所收录,也不见于宋衍申主编的《两五代史辞典》.其中个别词语虽被《汉语大词典》立为条目,但其所收义项亦有缺漏.  相似文献   

9.
《新五代史》严谨的结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寓意深刻的议论和简洁生动的语言均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审美功能。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成功地实现了文学灵动性与史学真实性的有机结合,使其产生了雅俗共赏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0.
《资治通鉴》长编分修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资治通鉴》长编分修的具体分工问题,历有争论。学者多惑于《宋史.刘传》谓专职汉史,及受传统叙述中“魏晋”连书的影响,忽略了《通鉴》之魏纪、晋纪长编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的可能性。而实际上两汉、魏纪长编由刘完成,两晋南北朝至隋之长编成于刘恕之手,范祖禹除了编修唐史长编外,还整理了刘恕遗留的五代史长编。  相似文献   

11.
贯休的诗集《西岳集》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禅月集》、《五代史补》等相关资料 ,对《西岳集》的名称、卷数问题进行详细考证。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出身比较寒微。青少年时代,孤苦而好学。二十四岁(1030年)中进士。仁宗庆历初年为谏官,正直敢言。庆历五年为范仲淹等被排挤出朝,上疏分辩,被贬滁州,又迁扬州、颖州任知州,晚年回到。朝廷,任翰林学土,官至枢密副使(主管军土的副长官)、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死后谥号“文忠”,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世传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贾谊的《过秦论》和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加以比照,阐明了二者在写作背景、撰述目的、思想内容、写作手法及语言特色上的异同,指出了其间的传承关系,并断言欧阳修之作堪称一篇名副其实的“过唐论”。  相似文献   

14.
《旧五代史》原书久佚,清乾隆间,四库馆臣邵晋涵等始从《永乐大典》、《册府元龟》、《资治通鉴考异》等书中辑录出来,大致得其十之七八。现时通行本是乾隆四十年(1775)的辑本,总共一百七十万三千多字,按照原来的卷数分为一百五十卷。这部书,现在看来,仍然很有价值,为治五代及唐末、宋初历史者不可缺少的参考书。我们在标点这部书的过程中,遇到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边区少数民族的姓名问题。该书卷一百三十八《党项传》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这篇史传记载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对西北党项部族的一次大规模的战争。这次战争以党项的失败告终,被俘将领达十余人之多。这十余人的姓名如何标点,实在是很费考虑的。原文是:  相似文献   

15.
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对新、旧《五代史》的研究大体包括“史法”和“史事”两部分 ,“史法”部分主要考察新、旧《五代史》的史料来源、体例、书法 ,评论其优劣得失 ,揭示其文献价值。“史事”部分主要是排比分散的材料 ,进行归纳和比较研究 ,从中抽象出重要历史事件和重大问题 ,探讨其政治得失以及当时社会风气的变迁 ,揭示其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的史学成就卓著于世。其中,《新五代史》以弘扬道统自居,追求简约,讲求《春秋》笔意,编纂体例借鉴《史记》。其有关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四库全书》“支部”汇集了历史文献的精粹,特别是把《旧唐书》、《旧五代史》整理辑录在正史类中,盖定二十四史,将清之前中国历朝正史全部展现出来,给历史研究提供了基本史料,对历史科学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 僧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金华兰溪)人。后梁开平元年(907)入蜀,力王建所重,署号禅月大师。关于他的生平,史书记载独略,新、旧《唐书》及《五代史》皆缺传;只有《五代史补》、《十国春秋》以及保存在诗话、笔记中的零碎材料,不能稽全貌。但从诗人遗诗,及其与诗友、僧从的唱酬中,也可知其大概。  相似文献   

19.
并非底本--论《五代史平话》编写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平话等早期的白话小说均是说话人的底本。文章以《五代史平话》的成书为对象进行分析,认为该书并不是说话人的底本,从而对以前的通行观点提出了一个反证。《五代史平话》不是说话人的底本的理由是该书具有明显的编写痕迹,该书的很大一部分是抄袭史书而成,而这些内容中人物事件的头绪均十分繁杂,并不适合说话表演。  相似文献   

20.
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搜罗广,刻本多,影响大,错误也多。其著录小说63部,完全无误的仅1部,有错讹的33部,有争议难以断定的29部。错误主要体现在:误收、重出、作者有误、书名有误、卷数有误、作者不实、人书不符等。错讹或因失考,或因粗疏。失考包括误收唐宋著作、误收明代伪书、卷数失考、作者失考等。粗疏包括连带致误、文字误会、同类重出、走眼而误、因形而误、因声而误、残缺遗漏等。一斑可窥全豹,小说著录是整个补志的一个缩影。顾氏长于史学,《补五代史艺文志》出现诸多失误,让人怀疑顾氏并未进行最后的整理、定稿工作,这可能跟其身前身后遭遇有关:屯蹇不遇,客死异乡;子孙零落,后继无人;遗稿流失,若存若亡。因此,在指出其错误的同时,也应给以了解之同情。目前学界关于顾氏《补五代史艺文志》的研究还很欠缺,亦欠深入,此一考察,希望对五代著述整理、古代小说的整理及顾氏其人其作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