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7,(Z1)
王安石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的唯物论哲学家。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在宋神宗时担任宰相,他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和残酷剥削,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因之,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大地主阶级顽固守旧派发生了尖锐斗争,最后失败。王安石反对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反动史观,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来批判孔丘“畏天命, 相似文献
2.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7,(6)
马占山马占山(一八八四—一九五○)字秀芳,吉林怀德人。行伍出身。后任东北边防军骑兵师师长和黑河警备司令。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时,他是黑龙江省的代理主席,当时曾同李杜、丁超、冯占海等不同意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组织军队在拉哈站、克山等地对日军作战。但因内部派系复杂,加以脱离群众,又有汉奸从中挑拨离间,遂使军心涣散,一九三二年二月曾一度投降日军、四月又宣布反正、十二月被迫率残部退 相似文献
3.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8,(1)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在他那为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英勇奋战的一生中,热爱自然科学,关怀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业绩。为了贯彻落实华主席关于科学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精神,特把鲁迅在论文和杂文中提到的部分科学家作如下介绍,希望在普及科学知识,鼓午青少年向科学进军中发挥一些作用。 相似文献
4.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5,(1)
为了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的读鲁迅杂文的号召,给工农兵和广大群众学习鲁迅杂文提供一些方便条件,我院中文系和杭州大学正在合作编写《鲁迅杂文词典》一书。该书编写工作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按词条内容作为试编本分册印出(如题解、事件、人名、书名、社团流派、报刊、语词等),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第二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工修改,汇总成册出版。 相似文献
5.
鲁迅杂文中的形象──鲁迅杂文艺术本质论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海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鲁迅杂文中的形象──鲁迅杂文艺术本质论二郭海军如同情感特征是鲁迅杂文的本质特征一样,形象特征也是鲁迅杂文不可缺少的要素。但这种形象特征并非指杂文所必须运用的某些形象性因素,如形象化的语言、手段等。因为如果只把鲁迅杂文所含有的形象性因素理解为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6.
张田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6)
三、鲁迅杂文的真实性 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其实,鲁迅杂文的生命,也是真实。如果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那末,鲁迅的杂文则是现实生活的更直接的反映。鲁迅杂文的美学价值,它的全部根基,就在于它的真实性。只有真的,才是美的。正如鲁迅自己所说:“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 相似文献
7.
吴中杰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5)
心理学在我国一向不大发达,有一段时期,甚至被当作资产阶级反动学说加以讨伐。结果,不但影响了某些社会科学的发展,而且还助长了对于人的工作的简单化倾向。其实,以改造旧社会、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是应该以活生生的人作为自己的出发点,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而不能把原则当作教条看待,拒绝对于人心的研究,更不能以贯彻某种权力意志为终极目的,而不管人的实际情况如何。可惜在我们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礼教的统治,那种抹煞人的存在价值,无视于人的心理状态的做法,倒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庄子·田子方》篇中就记载着楚人温伯雪子对于鲁人的指责:“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吾不欲见也。”经过汉代的“独尊儒术”、宋明的理学熏陶,所谓礼义,不断得到强化,对于人心就愈来愈不了 相似文献
8.
鲁迅杂文中的辛亥革命想象具备着特殊的意义,其话语内涵早已超越了历史中的辛亥革命。但值得注意的是,鲁迅杂文中的辛亥革命想象却呈现出一种深刻而未解决的冲突:一方面几乎全盘性地去批判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但另一方面却从情感与道德立场肯定辛亥革命中某些积极的因素。同时由于鲁迅个人无意或有意的选择,使他所建构的辛亥革命想象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中的辛亥革命,呈现出如下两大特征:一是刻意地去弱化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力;二是过度责备辛亥革命的阴暗面。 相似文献
9.
阎庆生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
心理描写,是鲁迅杂文刻画人物的基本手法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种。某种艺术手法在特定的艺术体裁中能否应用,这主要地取决于这种艺术手法对于该艺术体裁所要反映的内容是否适宜;同时,也要看,该艺术体裁本身能否容纳这种艺术手法,前者是需要与否的问题,后者是可能与否的问题。如果仔细考察一下,就会发 相似文献
10.
余凤高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8,(2)
鲁迅的杂文中,应用了大量自然科学史知识,使他的杂文内容扎实、说理充分、风格独特,极富有战斗性,达到了别的杂文难以达到的效果。为了帮助读者学习鲁迅的杂文,作者余凤高同志对鲁迅杂文中的科学史知识作了系统探讨,这里选刊两篇,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颜雄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3,(1):108-112
一 《喝茶》 “五四”以后的作家中 ,喝茶是很早进入他们的写作视域的一个题目。徐志摩率先有“吃茶论”的讲演 ,它曾在京城引起过众多文人学士瞩目 ;孙福熙编辑的吃茶杂志也名噪一时。 192 4年底 ,周作人写的《喝茶》 ,可谓现代散文小品中最早专谈“茶道”的名篇了。 2 0世纪 30年代以来 ,林语堂、周作人、钟敬文、阿英、梁实秋等名家先后都写有喝茶的小品。作家们引经据典 ,涉笔中外 ,将生活现象引向文化的思考 ,从喝茶、说茶引发出“东西文化”的比较 ,———如阿英一篇文章的题目所概括的 :形成一种“吃茶文学论”。这些篇章大体上… 相似文献
12.
杜一白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
(一) 鲁迅不愧是中国现代有数的语言艺术大师之一。这在他的丰富的杂文创作中是表现得格外鲜明的。杂文篇幅较短,这种文体尤其要求语言的简约,凝炼,而容不得半句废话。我以为鲁迅杂文的语言是完全具备简练这一特点的。他的文章,尽管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但用以表述这种思想内容的语言却绝无罗罗嗦嗦、拖泥带水之弊。相反,它们 相似文献
13.
李鸿然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2)
作为伟大的“精神界之战士”和共产主义文化新军的伟大旗手,鲁迅一生都十分重视精神文明问题。鲁迅的杂文,凝聚着我国近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学习鲁迅杂文中有关精神文明的论述,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重视精神文明,是中国近代启蒙主义思想家的共同特点。鲁迅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早在二十世纪初,当孙中山等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致力于武装起义的时候,鲁迅就把精神文明问题尖锐地提到革命者面前。为了建立一个"雄厉无 相似文献
14.
祝诚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1,(3)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他的光辉一生中,共写下了六百五十多篇深刻有力、犀利泼辣的杂文,计一百三十五万多字,汇编在十六个杂文集里。这些杂文,大多是他同形形色色的敌人进行战斗的“匕首”和“投枪”。特别是他的后期杂文,充满了彻底的革命精神,概括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是无产阶级的宝贵财富。 小学语文课本选入了一定数量的鲁迅杂文。在语文教学中,认真教好这些杂文,对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鲁迅的作品,学习鲁迅的革命精神和斗争经验,都是十分有益的。 鲁迅杂文,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构思奇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鲁迅革命的战斗的一生所作的科学概括。鲁迅之所以成为“三家”,在革命征途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因为他紧紧地掌握了唯物辩证法。鲁迅虽然没有洋洋万言的哲学专著,然而,在他七百余篇的杂文中却充分体现了唯物和辩证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鲁迅的后期杂文最 相似文献
16.
杜一白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5)
寻根究底深入开掘同样的题材由不同的作者来写,所显示的思想意义是颇有深浅之别的。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对于题材开掘的程度有所不同。就象面对同一座矿山而采矿者各人的收获必不相同一样,显然,只有那致力于深入采掘的开采者,才能够得到更多的矿藏。鲁迅的杂文不仅以其题材的丰富多样取胜,而且尤其以其对题材的深入开掘而引人注目。鲁迅曾要求小说作者对于题材“开掘要深”(《二心集·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他自己 相似文献
17.
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显智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11):451-454
鲁迅杂文具有高度的艺术魅力。它的语言凝炼、丰富、形象、生动 ,饱含感情 ,极具色彩美和韵律美 ,富有表现力和穿透力。精彩的比喻 ,巧妙的借用和反语 ,精致的排比与对偶 ,出奇的警句、警语等等 ,构建了杂文学的艺术殿堂 ,给人以深刻启迪 ,回味无穷 ,为现代中国杂文史树立了艺术丰碑。 相似文献
18.
鲁迅杂文文体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方竞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4)
鲁迅是在"短评"基础上产生"杂感",又是在"杂感"基础上产生"杂文"的,梳理"杂文"的这一形成过程,可见其有"短评"和"杂感"不具备的特征.这种情况更主要体现在鲁迅前期创作中,后期虽有所延续,但三种不同文体各自的特色在他的杂文中又常常融为一体得到表现,这在他1933年杂文文体创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鲁迅30年代中期为"杂文"正名,与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存在认识上的差异,针对的又是其时京、海派联手在文坛上掀起的"小品热",由此而有他对杂文功能和作用更为确切的定位. 相似文献
19.
黄家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形成鲁迅杂文美感力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充溢其间的气势,不能不是重要因素之一.气势,在我国古文论中称“气”.这个振奋思想、焕发光彩的字眼,自由哲学范畴转化为文学的审美范畴,古文章学家们都好以此论文.但在解释什么叫气时,人们又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提出自己的命题和概念,使其内涵歧义纷陈.写作活动整作者在同现实生活形成特定审美关系的情景下才加以展开的.文章,则是作者的才情、气质与现实生活的本质特征遇合的产物.这样,文气既不能简单地归之于写作主体,也不能单一地归之于现实 相似文献
20.
黎秀娥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3):63-67,84
中国现代杂文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在内忧外患的交织中诞生并走向丰富和成熟的。鲁迅把现代杂文称为“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鉴于鲁迅毕生致力于用杂文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经国大业,留下了宝贵的理论经验和杂文作品,此文旨在梳理鲁迅对中国现代杂文的开拓性贡献,探索中国现代杂文中的鲁迅精神,及其对鲁迅杂文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