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从中亚各国与俄罗斯历史关系、十月革命与中亚各国、苏联时期的民族政策、民族分离主义的产生和宗教极端主义的作用等方面 ,探讨了苏联时期中亚加盟共和国向分裂演变的主要原因 ,并就中亚各加盟共和国独立后对周边国家 ,特别是伊斯兰国家的影响提出看法 ,有助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1985年9月16日至21日在阿拉木图(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召开了“中世纪中亚文化—历史发展过程”国际学术会议。会议由“国际中亚文化研究协会”(简称)组织。参加这次会议筹备工作的单位有国际中亚文化研究协会苏联委员会、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和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历史、考古与民族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前苏联双重主权冲突与地方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地方民族主义的急剧上升与骤然爆发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之一。在苏维埃国家中,联邦主权与加盟共和国主权形成了矛盾的双重权力结构。实践上联盟主权对加盟共和国主权的严重侵蚀和理论上对加盟共和国的法律规定,在客观上为地方民族主义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相似文献   

4.
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224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上,生活着119个民族。在世界上,苏联是一个拥有民族最多、民族情况最复杂的国家,因此,人们通常把苏联看成是一座“世界民族展览馆”。根据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列宁主义原则,苏联在17个人口最多的民族聚居地,建立了15个加盟共和国。而鞑靼人有755.2万(1985年统计数),在苏联各民族中,人口仅次于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白俄罗斯和哈萨克等族,居第六位,却在俄罗斯联邦加盟共和国管辖之下,设鞑靼自治共和国。  相似文献   

5.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近七十年社会经济发展,它成了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但至1991年,这个超级大国就像雪崩一样解体了。它的解体是由于它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所致。一切民族离合与国家兴亡都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那么,苏联解体的内因何在? 一、苏联中央高度集权体制损害了其加盟共和国的权益 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确立了中央高度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在一定时期内起过一定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和平发展,这种体制就日益暴露出弊端,而苏联党和政府却长期没有能够对这种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致使弊病越来越严重,成为各加盟共和国乃至全苏联的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6.
苏联科学经济学会在研究和总结经济改革的经验方面,在拟定有关完善经济机制的建议和方案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至于参与这一重要的国民经济事业的具体方式,则是由苏联科学经济学会各加盟共和国、边区、地方的理事会自行决定的。例如,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以及莫斯科市  相似文献   

7.
在冷战结束后,中亚五国纷纷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独立出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使其成为世界大国竞相竞争的地区。本文试以国家利益论来分析中国在中亚的利益及在利益认知基础上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8.
苏联的解体之所以被称为覆亡,就是因为各加盟共和国分崩离析标志着苏联的终结,而苏联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错误的民族政策,是导致各民族离开联盟的重要原因,这些民族政策导致了大规模的民族冲突,破坏了社会生产和国家机器的运转,撕裂了苏联社会。苏联的这些经验教训,为我国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苏联俄罗斯联邦和拉脱维亚及塔吉克三个加盟共和国的家务分工模式作了比较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从黑海之滨到波罗的海沿岸,从南高加索山区到中亚沙漠,在广袤的苏联大地上,民族矛盾错综复杂,民族纠纷迭起,民族冲突愈演愈烈,有组织有纲领的争取民族自主权运动已波及到十多个加盟共和国。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影响之深实属罕见。民族问题已成为当前苏联的一个十分尖锐迫切的政治问题。它不仅威胁着苏联改革的前途,甚至威胁到苏维埃国家的命运,引起了世界舆论的极大关注。本文拟通过对苏联民族问题经验教训的总结,结合探讨我国加强民族地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uses the most recent data and life table analysis to describe the marital behaviour of women in the republics of the former USSR. For the first time a multistate life table analysis was used to describe the marital careers of women from all the 15 republics. In the near future, suc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ll no longer be possible due to the unavailability of statistical data, especially in some of the Asian state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despite 70 years of influence by Soviet ideology and lifestyle, the institution of marriage was little subject to rapid change, and retained its traditions for each culture and its ethnic features. Marriage was a universal institution in the former USSR. The majority of the women in all of the former republics entered marriage at least once. The mean age at first marriage varies from 20.5 in Moldavia to 22.8 in Azerbaijan. The proportion of marriages that end in divorce differs from 16% in Georgia to 41% in Latvia. On average more than 30% of divorced women remarry in Latvia and Ukraine and less than 5% in Georgia.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40年代新疆发生了反对地方反动统治的三区革命,但是在前苏联错位的民族解放运动导引和苏联势力的控制下,出现了寄生于三区革命运动的分裂政权。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三区革命中的"二次革命"成为扭转三区革命性质转折点,"二次革命"使三区革命运动从"分裂毒瘤"的桎梏下解脱出来,高举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大旗,步入真正的革命正轨;"二次革命"也使当时的新疆各族民众第一次在本民族内部受到了正确的国家民族观教育,从整体上提高了新疆民众政治觉悟和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3.
苏联法律体系和法学理论的模式对我国产生了重要的构成性影响。在全球化的视野中,中国法学界关注的兴奋点转向了对西方国家法律制度和理论的传输和引进,而对苏联法律理论的基本态度是简单的拒斥。国家主义是苏联法学的本体,是全部法律制度的基点,应当通过批判性的分析和反思,重新展现出其理论意义、价值和盲点。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是一种实质性的社会变动,由根本制度带动的社会全面变化通常伴有剧烈的阵痛,并冲击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中亚五国的社会转型始于矛盾与危机并存的历史背景之下,可以说,苏联模式的终点,就是包括中亚五国在内的原苏联共和国艰难转型的起点。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矛盾与冲突,都能够在苏联模式所造成的社会政治后果中找到根源。  相似文献   

15.
近代北京的外国政治人物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1840年到1949年,北京经历了从晚清的皇城、北洋政府的都城到国民党南京政府时期改名为北平的变迁。期间,在近代北京的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一批批外国人。他们中有资本—帝国主义国家派驻中国的外交官,有受聘于中国政府的官员,有的是从传教士、记者、学者转而涉足政坛的,也有苏联政府和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外交人员和革命家。这些人构成了近代在京外国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历史文化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中的侵略者,加剧了北京乃至中国半殖民地化的深化程度;而进步人士的到来,则起到了推动北京和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和革命运动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方甚至是原苏联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判断问题存在误解、曲解,甚至是诽谤。国内一些学者对此亦不敢涉足。本文从经济学理论体系出发,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判断,明确指出其价值判据是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7.
苏共丧失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形态在苏共政权合法性中居于核心地位 ,苏共在努力通过意识形态建设增强其合法性的同时 ,也犯了一些错误。在意识形态工作中 ,应该注意以下三大问题 :如何对待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和表达性 ;要辨正理解马克思主义 ;要善于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解体后出现的思想真空,原苏联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开始复兴,“伊扎布特”乘势进入中亚。伊扎布特在中亚散布宗教极端思想,从事反政府和分裂活动,其危害在乌兹别克斯坦尤为严重。伊斯兰复兴、相对恶化的经济条件、权力分享族际的失衡、年轻男性失业人口的猛增等因素相结合,为伊扎布特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中亚国家需要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多个层面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宗教政治化,维护国家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Numerous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explanations of mortality fluctuations in the former USSR during the last decad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a time of considerable political and socio-economic changes—but fewer studies have considered the health of these populations during this period. Using individual data from the Norbalt surveys held in 1994 and 1999 in the three Baltic countries, we examine the determinants of self-rated health in the three countries and for the two periods, by way of Bayesia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and directed acyclic graphs. The model takes into account, as possible determinants, alcohol consumption, physical health, psychological distress, education, locus of control, and social support. A major result is the remarkable stability of the model’s parameters whatever the country, year, gender, ethnicity, or age-group.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role of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to the association observed between better self-assessed health and higher drinking.  相似文献   

20.
戈尔巴乔夫推进的激进改革,用西方的片面"民主化"取代苏共传统的民主集中制,进而走上了"自由化"的不归路,将苏共和苏联引向了自杀道路。社会主义政治改革以"公开性"和"民主化"作为手段有着合理性,但问题在于戈尔巴乔夫将"公开性"和"民主化"推至了极端,将手段当作目标。戈尔巴乔夫对苏联民主集中制的破坏,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