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90年代,文学期刊丧失了1980年代在文化领域的主导性地位,面临着极大的困境与压力。对此,众多文学期刊采取了自救措施,发生从办刊宗旨到办刊模式的巨大变化。文学期刊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1990年代的文学,文学在文学期刊的策划中变成按消费层次划分的文化产品。对此,应辩证地看待1990年代文学期刊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1990年代,文学期刊丧失了1980年代在文化领域的主导性地位,面临着极大的困境与压力.对此,众多文学期刊采取了自救措施,发生从办刊宗旨到办刊模式的巨大变化.文学期刊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1990年代的文学,文学在文学期刊的策划中变成按消费层次划分的文化产品.对此,应辩证地看待1990年代文学期刊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关心的重点问题是经济,对文学的热情自然降温。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和现代化,使文学期刊发行量逐年下降,文学读者不断分流,这种状况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重视和忧虑。文学期刊在办刊实践中不断调整其发展战略,在文本方面,文学期刊呈现出跨文体写作倾向、文学作品学术化倾向;在出版战略上,文学期刊更加注重市场化和读者化的出版操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陪都重庆出现了众多文学期刊,在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期刊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不仅表明了陪都重庆已经成为战时中国的全国文化中心,同时也确认了陪都重庆的文学期刊已经体现出中国文学战时发展的主流方向.对陪都重庆的文学期刊进行全面的整理研究,无疑有助于对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进行价值的重估.  相似文献   

5.
市场语境中文学期刊的命运及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刊是最传统也是最主要的文学传播载体,但在市场背景下受国家政策、文化研究热、现代传媒的多样化、出版体制的改变,以及读者阅读兴趣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期刊面临发展困境甚至生存危机.而最为关键的因素还在于文学期刊本身所承载的主体文学逐渐失去了轰动效应.基于文学期刊与文学的直接关联,文学期刊的改革不能只关注于市场,它必须始终以文学性为根本,不能背离"文学是文学期刊的立身之本"这一基本原则.惟其如此,文学期刊的改革才能坚守文学的品性,维护文学的尊严,也才能担负起文学传播第一载体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文学期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不可能坚守“纯文学”阵地了,面对市场的强烈冲击,众多文学期刊在探索其生存和发展道路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向文化倾斜的趋势,并已经使文学进入了“泛文化”的误区,所以,我们应该对文学期刊过分追求文化意义的风气保持应有的警惕。  相似文献   

7.
文学期刊是文学生产机制的一个基础性环节,办刊质量直接影响整个文学的发展生态。上世纪末,纯文学期刊进入改版高潮,学术化趋势日趋明显,紧接着文学类学术期刊也出现了一股"改版潮",学术与经营齐头并进,整个文学学术生态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8.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1927年9月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茅盾首先是以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文学理论家与文艺批评家的身份出现在“五四”新文坛上的。他一登上文坛,便与文学期刊发生密切联系,并直接主编过文学期刊。编辑文学期刊是他早期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事文学期刊活动的拓荒者之一,为我国现代文学期刊。、发展和繁荣作出过重要贡献。期刊活动的开始1916年,ZI岁的沈雁冰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他早期的期刊活动…  相似文献   

9.
从文学广告看中国现代文学期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文学广告可以见出文学期刊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意识、期刊的定位策略、期刊在一定时期的热点、期刊市场运作的情况。文学广告是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特色的化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CSSCI 2003至2007年中国文学来源期刊的相关引文数据为样本,通过引文分析法,对中国文学期刊的引用和被引用特点、中国文学期刊间引用网络、中国文学期刊与其他学科期刊及外文期刊的引用网络进行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研究西方国家学术期刊经济机制,为中国学术期刊突破瓶颈、实现"走出去"战略提供经验借鉴为目的,以文献整理方法、资料归类方法、经济学基本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进行材料搜集与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是:"学术期刊经济机制"就是学术期刊在出版的组稿、审稿、编辑、印刷、发行等环节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与内在统一的经济关系机理。学术期刊运行在经济上分解为自身创收与成本经费支出、政府与社会组织经费投入与资助等四个方面。其中学术期刊自身创收包括:广告收入、发行收入、版面费收入、论文使用权出售费收入与会议收入等;西方国家政府、民间组织基金经费的投入包括财政拨款出版基金、政府资助与补贴、税收减免、政府低息贷款、邮寄费用等政府优惠政策以及社会民间组织对学术期刊设立的各种基金;学术期刊经济支出包括编辑人力成本、办公费用、稿酬费用、固定资产使用与折旧成本、厂商印制费用以及邮寄费用等;世贸组织相关规则对出版物的经济诉求及开放获取期刊经费来源问题等方面也是学术期刊经济机制的内在要素。其研究结论是:西方国家学术期刊经济运行的诸环节、诸因素并没有形成学术期刊本身的"用来交换的"市场活动,而有的是学术期刊以外的经济活动,并且这种经济活动旨在传播学术成果,不以盈利为目的,因为"经济机制"可以是非市场化的。西方国家学术期刊上述经济行为及其构建的经济机制既不是市场行为,也不能由此产生市场机制。因此,西方国家学术期刊往往不具有商品属性,其经济运行机制对于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无疑具有不少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期刊出版的高校学报 ,只有在做好纸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 :一是加入我国大型期刊网站间接出版网络版 ,二是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自办网站网页设计与特色构建 ,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报网络版 ,才能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 ,使期刊与网络互为依存 ,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面对市场化运作日益强劲的期刊市场, 长期置身于市场之外的学报将向何处去, 亟待办报人认真思索。文章从我国期刊及高校学报发展现状入手, 透视出阻碍学报发展的三大障碍, 同时分析了期刊市场中可供学术期刊, 特别是学报生存的视点, 指出了跻身于人文氛围淡薄环境下的理工科院校社科版学报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上海沦陷时期影响力较大的文艺刊物《万象》在沟通雅俗的实践上比较成功,1942年秋《万象》分两期以较大篇幅发表关于"通俗文学运动"的论文,它们探讨借鉴传统产生新型通俗文学的可能性,行文中不乏"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等解放区文艺论文中的高频词,具体而直观地展示了杂志编辑者时顺应时势的文学样式的倡导。将这次讨论放在"五四"之后人们如何看待"大众"、"通俗文学"的线索上观照,可以更切近地把握当时的作家及学者对于新文学得失的思考,以及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发掘传统资源的功利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坛颇有争议的人物.本文认为,"王朔现象"是大众文学在新时期发展的产物,体现出了现代大众文学的特征,显示了中国大众文学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活力,代表了当今大众文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际上所保存的有关印度古代帝王阿育王的文献主要有希腊罗马的文献、铭文文献、巴利语文献、梵语文献、藏语文献、汉语文献等6种,其中汉语阿育王文献不但时间久远,而且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可以在很多方面弥补其他类型文献的不足,既对认识印度古代政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佛教传播史、中国译经史也具有重要价值。汉语阿育王文献在国际学术界受忽视的现状应该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17.
1930年代的“新文学”教学一方面通过学院内的经典化学术生产体制,不断反思与总结新文学的既成格局;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此课程与大学校园内正成为风潮的新文学写作热潮达成呼应,通过课堂发掘并培养新文学人才,从另一向量促成新文学的进一步长成。在这个意义上,新文学课堂讲稿与其课程设置之间实际存在着某种张力,讲稿的系统化实际上要求着密集地传递知识;课程设置中大量出现的习作则彰显出一种活泼泼介入当时文学生态的意图,这实际上是对传统中文教育国学传统范式的某种颠覆。将新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并能够得到各大高校的容忍或说是接受,这本身就是新文学进入大学课堂这一突破性成绩的进一步延伸。  相似文献   

18.
哈尔滨俄侨文学与报刊在20世纪上丰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边界》、《曙光》、《传声筒》等报刊成为俄侨文学的重要载体,《边界》更是培养了A.涅斯梅洛夫、B.别列列中等一大批俄侨作家,形成堪与欧美俄侨作家媲美的中国哈尔滨俄侨的文学力量.哈尔滨俄侨文学的题材主要分为俄罗斯题材和中国题材.俄侨报刊不仅传承了俄罗斯传统文学与文化,也丰富了中国东北文学,对加强中俄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面对"异彩纷呈"的20世纪90年代文学,文学研究或呈现为"简单"的现象铺陈,或在文学之外窥视、逡巡,无法突破"表象"抵达"本质",无法充分呈现20世纪90年代文学学术化的可能性。《传媒语境与20世纪90年代文学转向》选择"文学"为"体"、"文化"为"用"的研究立场和方法,使20世纪90年代文学学术化的可能性充分敞开,呈现了20世纪90年代文学研究的新空间新方法。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在传媒语境中关于"文学"的新看法和新思维。  相似文献   

20.
在图书馆的藏书中,中文期刊占有很大比重,其中中文文学期刊又占据期刊榜首。探究其发展规律,为到馆的读者更好服务有着很深的意义。中文文学期刊在动乱结束后,曾迎来繁荣发展的大时代,满足了当时人们对其的渴望,中文文学期刊在当时为数不多的大众文化产品的中占有相当的地位。而今社会是信息产业的多样化,数字化,视觉化的多元时代,中文文学期刊受到不小冲击,为了寻求出路,必须走出低谷。从自身改变中寻求新的发展.探求发展变化中的规律,这些发展主要表现在多元化的包装,文学期刊与影视互动。为影视作品提供创作蓝本等等.为中文文学期刊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