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使现代文艺发展进程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得到相对一致的方向性指引和一元化规训.<讲话>以后渐次展开的"文化下乡"运动促使作家在思想改造与语言实践的层面进一步"工农兵"化,然而作家语言观念的转变一旦落实到文学实践,仍然遭遇到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难以协调的创作难题.  相似文献   

2.
语言风格是相对于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而言的.不同的作家、不同题材的作品往往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有的文雅、有的通俗.同一作家、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也并不一定是同一语言风格,有时写的文雅.有时写的通俗.这些都是语言风格问题.但如果同一作家在同一作品中采用文雅和通俗两种互相对立的语言风格描写一种事物或情形,就不在再是单纯的语言风格问题,而是运用文雅和通俗两种互相对立的语言风格构成的一种修辞手法.并且这种修辞手法已经在文学作品中定型化和格式化了,通常被称之为"雅俗格".  相似文献   

3.
语言存在论与语言辩证法 --伽达默尔语言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哲学是伽达默尔释义学的核心问题所在.语言同时关涉到释义学的存在论维度和实践哲学维度."语言存在论"一方面体现为语言的"思辨结构"对世界经验的构成性,另一方面体现为语言的本性与事物本身之间的本质相属关系.而语言辩证法作为问答逻辑回应了语言的思辨结构,因此语言辩证法可以承担从实践层面回到事物本身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相关理论对尼日利亚当代著名双语作家伊索拉的短篇小说《英语的用处》进行了解读。殖民地在获得独立之后,殖民者的语言——英语,作为权力和身份的象征,继续对前殖民地人民施加精神戕害。而面临这种语言帝国主义对土著语言和文化生存的威胁,被殖民者通过对英语的模拟、变形,把它从高高在上的圣坛上拉下来,使之成为一个被解构的对象,成为一个可笑的、虚张声势的"纸老虎"。小说反映了处于边缘地位的土著语对处于中心地位的英语的解构与颠覆。作家的母语写作实践也证明:在后殖民语境下,土著语所代表的语言民族主义是反抗语言帝国主义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5.
Kaplan和Baldauf合著的《语言规划:从实践到理论》一书将已有语言规划研究的相关成果整合为一种综合性的理论架构,该书最大贡献在于在综合考察现有各种语言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规划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6.
语言功能不仅是语言学家独占的研究领域,现代一些西方作家也常潜入语言学领域,以语言的功能为作品的主题,探讨语言在人际交往中所起的"特别"功能--创造"事实"、摧毁记忆.语言,无论是对过去的假想叙述,还是对未来的假想叙述,都有可能成为"确凿的事实".因为语言的主要任务是激起情感,而不只是描摹真实,是使人信以为真,而不只是给人事实.  相似文献   

7.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ephen 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机制不仅影响母语习得的效果,也对第二语言习得发挥作用."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语言榆入的作用在于激活这种机制.但"输入假说"也有偏颇之处,我们不应将语言习得完全归功于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同样具有积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与"疯狂英语"等创新式教学手段都是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积极应用.其旨在培养语言能力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英语语言教育功能具有从简入深、从普通沟通到融入特定专业元素的多层次特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开展,英语语言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对于涉外教学的效度提升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文章以"鲁班工坊"泰国班与吉布提班教学实践为例,从语言元素教育功能和跨领域的专业素养教育功能两个层面对英语语言教育功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双层次并进同行的体系结构,以实现语言领域与专业技能领域的融合并进,突破传统英语语言教育功能的定位,从而切实提升英语语言教育功能的效度和精准度.  相似文献   

9.
铁凝“三垛”语言的修辞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凝的中篇小说"三垛"的问世被认为是她创作历程中和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部作品."三垛"标志着中国女性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三垛"引人注目的文学成就是与作家高超的语言技巧、恰当的语言修辞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如果我们将语言存在限制于经验世界的范围之内,那语言存在又常常被称之为语言现象的存在;语言现象的世界将自然经验的形式和心理经验的形式统一于自身,并以自然存在和心理存在的特征呈现于理性存在的实践过程.语言现象的心理经验形式在其初始阶段的表现上,它要产生于理性主体的经验直观发生,对应于自然世界的对象系列,包括自然语言的存在系列,表现为无差别的、初始性的、整体性的、不确定性的大脑意象或感觉印记;相对于自然过程的语言形式而言,它是作为心理过程的"图式语言"而存在,"图式语言"即心灵中的表象成果,其存在内容和地位既是经验直观的,又是理性存在规定的.作为心理语言存在的"图式语言"所承载和表达的既有关于自然世界的"影像"和"记录",又有关于这种心理图式存在和统一的理性规定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发展之初的儿童观呈现为“儿童本位”的特点。从20 世纪30 年代开始, 以成人为中心的“儿童教育观”成为主流并一直持续到新时期。在处于文化转型期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儿童教育观”中以成人为中心的一元价值观逐渐消解, 儿童作为个体生命现象, 其主体地位开始回归。本文在考察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儿童观的理论发展的基础上, 提出在成人与儿童的两极世界中, 一种双主体规律的实现将是建立新型的当代儿童文学儿童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儿童文学创作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长期以来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试图通过对沈从文的儿童文学创作作较为全面的梳理、概括和分析,以肯定其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体系的主要框架是:思想和艺术相统一;教育和娱乐相统一;文学的一般规律和儿童特点相统一;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相统一。思想内容健康、教育性强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儿童文学的特色,但也表现出了趣味性、娱乐性不足等缺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儿童文学是以“文学现代化”为特质的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百年演进史与现代中国的转型具有同构性。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史的整体而系统的研究有效地融通了“演进”“演进史”与“演进史研究”的内在关联,对重绘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图景与文学谱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史的研究不是做断代史的叠加,而是以“新人想象”为主题导向,突显生成论意义上的奠基、延续、发展、变通、对立及争议的内在脉络,以儿童观、审美形态的演变来表征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演变,从而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格局中展示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非现代性特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事实。文学运动规律的混乱无序性以及文学独立品格的人为淡化,使其完全背离了它所刻意追求的西方现代文学模式。不同时期所宣扬的西方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都明显流露出儒家入世哲学的浓重色彩。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文学传统的一种现代汉语包装形式,它无法根绝自己独特的历史遗传性,同时也难以融入西方现代文学的话语系统。所以,中国现代作家那苍凉而悲壮的启蒙呐喊,集中体现着他们对于“现代性”的困惑与焦虑。  相似文献   

16.
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与西方的先锋文学运动是同时产生于二十世纪早期的激进文学运动,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激进的政治批判态度、颠覆传统文化的决绝立场、语言的求新求变的探索以及对唯美主义文艺观的批判。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先锋性因素,是为了更好地把握20世纪文学在古今演变的过程中如何“变”的两种形态一种是依循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自然演变的文学主流;一种是以超前的社会理想和激进的断裂态度实行激变的先锋运动,两者的关系构成了中国20世纪文学古今演变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7.
从现代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育二者的结合点出发 ,将文学和教育学相结合 ,着重分析探讨现代文学中优良传统之所在 ,并且进一步思考怎样通过中小学语文教育将这些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继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建国之初上海的儿童文学创作既有对于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也有对儿童学习劳动生活描写的;既有揭露黑暗社会摧残儿童的,也有叙写革命战争时期儿童斗争生活的,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建国初期上海儿童文学的创作拓展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题材、主题、形式,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的界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认为 ,中国现代文学萌生的界碑 ,应建立在 1 9世纪 2 0世纪之交。在以文学观念更新为启动发力点的文学革新运动中 ,小说、诗歌、散文、戏曲等各个领域几乎是齐头并进 ,各显神通 ,虽然成败不一 ,但就总体而言 ,已初具文学现代化的新貌 ,而变革时段的“公约数”是“世纪之交”。作者还从通俗文学的角度 ,分析了文学如何与市场结合 ,这也是标志现代文学形成的一个界碑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在周作人手中开始,也基本在周作人手中成熟。他的儿童本位的文学观至今仍是很有魅力的儿童文学理论话语,尤其是对儿童空想权利的维护,对教训主义的批判,以及对“第三的世界”的独特理解,都极富有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