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使现代文艺发展进程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得到相对一致的方向性指引和一元化规训.<讲话>以后渐次展开的"文化下乡"运动促使作家在思想改造与语言实践的层面进一步"工农兵"化,然而作家语言观念的转变一旦落实到文学实践,仍然遭遇到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难以协调的创作难题.  相似文献   

2.
语言革新与新文学史的叙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重现代文化与思想观念的推动下,汉语书面语言的现代化革新,形成了多重纬度的语言观念、文学观念,并最终体现为不同性质的文学史观念。因此,通过梳理不同文学史著作对不同时期语言革新的叙述方式,可以推导出语言革新与文学史之构成的紧密关系,继而发现语言革新在现代文学史著述模式中的构成作用。  相似文献   

3.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构建起自身文化的实现途径,即以党内思想教育为基础,以新闻媒介宣传为支柱,以文艺形式为精神养料,以典型形象为补充。将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内化为党员和社会大众的个性化选择,为党执政合法性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实现了民众对我党政党文化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学的发展以形成民族共同语为鹄的,而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又以便于建立民族国家为最终的旨归。"国家"与"语言"的这种隐性关系,决定了现代文学史的"文学"与"语言"的关系,不是"文学"的发展带出"语言"问题的讨论,也不是"语言"论争和运动配合着"文学"的发展,作为文学史发展的零部件而随其运转。恰恰相反,语言是"辕",文学是"轮",驾辕的"语言"决定着"文学"之轮的方向和快慢,而国家意识形态则是挥鞭人,统率着驾辕的马。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晚清以来中国文化转型问题时,梁启超的语言文字研究常被忽视.事实上语言文字问题与文化变革紧密相关.梁启超的语言文字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倡导国语,进而倡导新小说,这是民族国家意识的体现;(二)推进汉语研究现代进程,具体体现在比较眼光、历史意识、科学精神三点;(三)坚持语言工具论,但晚年已意识到文学革新与语言之间存在的复杂关联,认识有所突破.梁启超的研究决不只限于学科意义,它实际关联到中国文化现代性以及文化认同的问题.这也是五四一代学人所面对的重大文化课题.  相似文献   

6.
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后,鲁艺“演大戏”的做法受到了质疑和批判。但是,戏剧运动并没有就此停止。当时中共领导下的延安及其抗日根据地是在抵御日本侵略和国民党围剿下创立起来的红色区域,毛泽东及其中共领导者,首先考虑的是文艺如何为艰苦卓绝的战争服务,如何为建构中共新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文化认同既可能指个人对于所属文化的归属感,也可能指不同民族成员彼此认可对方的文化要素。从这一视角考察新疆汉语小说中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至少有三个维度:一是汉族作家汲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二是少数民族作家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三是少数民族作家对"他者"文化的自觉吸纳。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新疆本土汉族作家在民族团结颂歌的时代精神指引下,以高度的使命感展现着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80年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更趋向多元化,同时一些优秀的"民考汉"青年作家开始活跃于新疆汉语文坛上。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意味着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成了我们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传承与发展、和谐与共存是这个时代构建多民族文学共同体最主要的问题。回族作家在此审美多元化的背景下,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展示了丰富的回族生活主题。这些主题中持之不变的文化内核与渐趋嬗变的审美表达,构成了当代回族作家创作的主旋律:基于积淀深厚、融汇多元的回族文化,一方面恪守文学的人文性、审美性,一方面突显回族文学的独特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异质文化相遇必将碰撞、交融, 结果是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靠拢、认同,由此带来相关文化的重新整合。本文从深圳坑梓新村、卢屋客民的语言状况出发,分析黄、卢等姓在坑梓这一特定社区内的文化认同现象, 并对这种现象作出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从战国时代的整体看,维系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思想都处于实际崩解状态,然而,华夏族群却并未分道扬镳,而是仍然完整一体,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认同感。一般认为,儒家思想是华夏文明产生内聚力的根源,不过,在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儒学并不具有绝对的支配地位,似不宜放大其对该时期社会的整合作用。实际上,是作为三代文明准则的义观念出现了下移和社会化扩展,形成了战国时代的整体文化精神,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华夏族群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维系力。  相似文献   

11.
日本近代文学与“言文一致”运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明治时期展开的"言文一致"运动包含了众多复杂的侧面,二叶亭四迷等日本近代作家所进行的文体实验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日本近代文学与"言文一致"运动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会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言文一致"运动以及二叶亭四迷等近代作家的文体实验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从现代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育二者的结合点出发 ,将文学和教育学相结合 ,着重分析探讨现代文学中优良传统之所在 ,并且进一步思考怎样通过中小学语文教育将这些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继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发展之初的儿童观呈现为“儿童本位”的特点。从20 世纪30 年代开始, 以成人为中心的“儿童教育观”成为主流并一直持续到新时期。在处于文化转型期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儿童教育观”中以成人为中心的一元价值观逐渐消解, 儿童作为个体生命现象, 其主体地位开始回归。本文在考察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儿童观的理论发展的基础上, 提出在成人与儿童的两极世界中, 一种双主体规律的实现将是建立新型的当代儿童文学儿童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史料:问题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史料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意义正在成为研究界的重要话题。但在充分肯定其意义的前提下 ,我们却有必要检讨这一思潮可能存在的“问题” ,同时反思它的“方法” ,这才是我们推进学术发展 ,同时也是真正加强文献史料工作的健康态度。  相似文献   

15.
以往对现代汉语时相的研究集中在动词本身,着眼于动词本身的时间意义,并且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研究视角,对不同过程类型小句的时相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表明:谓体为小句时相的表达提供了基本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其他成分的影响,谓体表达的时间意义则决定小句的时相特征;小句其他句法成分有时对时相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中,通俗文学处在文学的边缘地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通俗文学观念影响了海派文学、解放区文学、京派文学等文学思潮,它是一股潜在的文学潮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出现了整合现象。  相似文献   

17.
美国现代环保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战后兴起的美国现代环保运动,是19世纪末以来资源和荒野保护运动的继续与发展。除了对早期的自然资源和荒野保护继续给予关注外,它以生态学为理论武器,强调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美国现代环保运动的兴起,与战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和各种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密切的关系。在现代环保运动的影响下,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明显增强,美国各级政府、国际社会及学术界,都开始对环境问题作出积极反应。  相似文献   

18.
一般来讲,研究近代白话文运动,大都要涉及探讨其兴起的原因,但恰恰是这个在白话文运动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其兴起的原因,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绝大数研究者都将白话文运动兴起的原因作为研究该运动的背景来切入,没有专门、详细的论述,因而,语焉不详。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与以下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广大仁人志士在民族危机中,试图通过发展语言文化来建设一个全新的国家,以适应近代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科举制度的废除,士人阶层的瓦解,近代知识分子的形成;以及文言文的滞后性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儿童文学兴盛的时代,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作家都参与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文学》月刊作为30年代的一个著名文学刊物,对儿童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文学》月刊的"儿童文学特辑"体现了30年代儿童文学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世文学与"近代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世文学在崇尚以个人为本位的尊重个性的精神及对文学自身特征的重视和探讨等方面与现代文学存在着相通之处,因而成为中国文学从中世进到现代的中介.在近世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毋需也不应楔入所谓"近代文学"(1840年至1919年间的文学)作为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桥梁.而且,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十九世纪末时段,并未出现明显的并足以成为一个新的文学历史阶段重要标志的文学新气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