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研究实践表明,汉语词类划分存在词无定类或类无定职以及循环论证的问题。汉语词类问题源于西方语言学,印欧语言的词类是一种有形态制约的句法手段,汉语没有这样的形式手段。汉语词类是一种“赤裸裸”的意义类,由于词的意义与句法功能之间有比较稳定的关联,句法功能可以作为意义同类的验证手段。目前以句法功能为标准划分词类,是为了讲语法方便,这只是一个权宜方案。由于词类是词与句法结构的接口,汉语词类研究应该着力探寻词的意义与句法功能之间的关联,进而转向直接研究词与句法结构的接口问题。  相似文献   

2.
词类是词的语法特征方面的分类,划分词类与词的归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现代汉语中划分词类的标准应该是词的语法功能中的组合能力,意义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或意义类别”没有相应的语法形式,属于逻辑范畴,不是语法意义,不能成为划分词类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1954年开展的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已经过去40年了,然而汉语的词类划分问题仍没有解决好,以致于到现在语言学界连一本标注词性的词典都拿不出来,其主要原因是汉语词的同一性问题没有解决好。词类划分是语法学的基础,而同一性问题又是词类划分的前提,因而同一性问题乃是语法学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本文列举各家关于同一性问题的现点,评价各种鉴定词的同一性的标准,指出关于这个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意在明了同一性问题的研究现状,引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语法学家对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历来持有不同见解。l952年语法学界对此展开了广泛的讨论。通过讨论,认识上虽深入一大步,然而意见并未一致。1981年7月教育部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又讨论了这个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彻底解决。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看法。一、“形态”不能作为汉语划分词类的主要依据所谓“形态”,欧洲的一些语言一般是指词的内部变化形式,包括构词的形式和词形变化的形式。构词的形式指的是从同一个词根构造成不同的词;词的变化形式指的是同一个词的各种不同的变化。汉语构词的形式主要指的是“桌子、椅子、孩子、胖子、剪子”,“门儿、花儿、盖儿、本儿”,“木头、石头、砖头”,“老虎、老婆、老师”,“电气化、科学化、绿化”等词中的“子、儿、头、老、化”等,它们都具有作为词类标志的作用。“子、儿、  相似文献   

5.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哪个词属于哪个词类,是由它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特点决定的。汉语的词一般说来每个词大都属于一个固定的词类,但也有不少词有跨类现象。所谓跨类,就是一个词可以有两类或三类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特点。例如:  相似文献   

6.
一、“汉语语法图解公式”的贡献“三分法”的内容及其合理性笔者在《汉语句法分析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3)一文“词在句结构中的地位”一题中说:“句中词群的全部成员,可分为三种:一、句法结构成分词、二、句法结构关系词、三、非句法结构词。”这是就词在句中的地位而讲的;现在再进一步说明,这也是对汉语词类进行再概括分类的类别。这就是说,汉语词类不管分多少种(按现在所谓通用“暂拟系统”,词类分名、动、形容、数、量、代、副、介、连、助、叹十一种),不同语法书上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词汇词、语法词为切入点,重新审视汉语词类划分这一老大难问题.词汇词、语法词的划分可以澄清人们在词的同一性、词的兼类、词的活用、名词化等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从而化解争端,从根本上解决汉语词类划分问题.  相似文献   

8.
量词是汉语中表示人、事物、行为和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极为丰富,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词类,用途很广,且大部分来自名词.俄语中没有独立的量词词类,但有各种不同的表量形式.  相似文献   

9.
针对“什么是汉语的‘词’”、“如何划分汉语的词类”、“如何利用现行的词类体系进行语法分析”等问题,丁声树、朱德熙、吕叔湘、赵元任等学者都曾进行过积极的探索。不过,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词本位”理论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困境:(1)确定汉语的“词”困难重重。(2)词类划分问题难以统一,词类划分结果分歧较大。(3)利用现行的词类体系进行语法分析时无法避免繁琐与循环论证诸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X上”是个形式类。能进入“X上”替换X的项目有:甲、纸、石头,乙、政治、方法,丙、学习、接待。“X上”是个开放类。现行汉语语法把“上”定为方位词,“X上”是方位结构,这只适合甲项词进入“X上”。乙、丙两项词进入“X上”不是方位结构,应该从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新的词类。它属体词范畴,表示事情的某个方面,可以叫做事项词。借鉴方光焘划分词类的思想,可以把划分词类的多重标准(形态、句法、功能、词义、结构)统一起来。把“X上”分离出来作为一个新词类,符合方光焘划分词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语和日语中存在很多意思相近、用法相同的同形词,给语言相互的交流、学习提供了方便。但不留意的话就会掉入同形词的陷阱,使人们在交流中产生各种误解,严重的甚至引起摩擦。因此,中日同形词的对照研究对排除文化障碍也有意义。以中日同形词“先生”为例,对其在两种语言中的词义、用法、色彩等进行了对照分析,得出的结论是:1)汉语的“先生”具有不稳定性,词义一再萎缩;2)历史地看在感情色彩方面汉语的“先生”含褒义、贬义、中性,日语的「先生」基本上为褒义;3)语体色彩方面汉语和日语的“先生”相同,都可用于口语和书面;4)汉语的“先生”只是一个称呼词,而日语的「先生」既是称谓又是职业;5)日语“先生”一词增加了“对他人亲密的或带有玩笑的称呼”这一义项。  相似文献   

12.
日语中的汉字词多源于我国,其中大量汉字词词义与汉语相同,但也不乏词义相异之词。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正由于母语与日语中均存在同形词的“共同点”,导致学生往往“望文生义”,忽视部分词义相同或词义完全不同的同形词,造成误用和误译现象。本文就初级日语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中日同形词误用及误译例,分析其在中日文不同语境中的用法,阐述在教学中排除母语干扰,转换思维,正确理解同形词对促进语言提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韩国语汉字形容词的词根与现代汉语词同形,在语义上,韩国语汉字形容词词根与现代汉语词都具有同形同义、同形异义、同形部分义相同、同素异序词等不同的类型。  相似文献   

14.
家族企业作为我国民营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的优势得益于血亲关系所产生的优良信任资源 ,其管理模式与现代公司治理截然相反 ,然二者却在运作过程中形成了目的上合理的契合。当代中国 ,家族企业面临横向和纵向二维发展 ,而其所要求的信任资源优化整合却为家族信任所局限。因此 ,家族企业势必进行控制权革命 ,优化整合传统信任资源 ,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对疑难同形字考释的基础之上,文章总结出了五种考释方法:一是利用汉字形义统一的特点来考释,二是利用声旁及其声旁音变来考释,三是利用异体字际关系来考释,四是利用方言材料来考释,五是利用俗字编、草字编类工具书来考释。解决疑难同形字对形音义关系的梳理、字际关系的整理、字书编纂、文献阅读与整理、汉字史、词汇史以及字库建设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素有“同文”之说。如果单纯就两国具有悠久的“一衣带水”的邻国关系及共同使用“汉字”这一点来说 ,似乎不无道理。但随着对日本文化诸要素的深入探索 ,不难发现日语与汉语本属全然不同的语系。无论是语序、构成还是语法规则 ,甚至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都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构建和谐家庭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目标指向的一致性。构建和谐家庭就需要家庭成员按照自己的身份,明其理,显其德,尽其责。通过诠释汉字符号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帮助人们深刻地理解家庭,进而感知家庭成员应具备的素质、遵从的规范和肩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征,使回族处在汉语文化的包围圈中,回族话也就不可避免地融入汉语的各个方言区中,基本表现形式是地异言殊;处在不同方言区的地异音殊的回族话中,却存在着一个表现民族语言特征的共性纽带,即异地同词现象。言殊和同词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地异言殊是回族以汉语为民族对内、对外交流的工具所决定的,异地同词则是为了寻找表现共同民族语言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19.
常用词主要指的是词汇史上表示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常用概念的“古今同义词”,多以表示相同概念的一组词或词群的形式出现。从研究范式来看,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经历了组对更替式研究、语义场及概念场研究、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结合研究、词汇兴替与词义演变结合研究、词汇类型学视角下的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等研究范式。常用词演变所呈现出的规律有:地域分布印证常用词演变;时空对应关系的复杂性;方言词汇“第一次分类”的不同有的与上下位词间的演变紧密相关;与动词、形容词相比,名词在演变中呈现出更强的双音化趋势;处在同一概念场、近义概念场或反义概念场中的成员存在演变模式相同的现象。在相同的语义聚合条件下,词的“类同引申”不具有必然性。基于“转喻”的语义演变更为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