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先生的西北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吾国人之"西北观",在近代中国有一大转变焉。察国人以现代化观念全面审视西北、规划并进行之西北建设,端赖孙中山先生之倡导。中山先生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考虑,视西北开发为未来经济腾飞之希望;从边疆稳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步繁荣考虑,力主及早并大规模的开发西北;他还借鉴先进国家经验,把建设现代化国家之交通网作为开发西北的前提任务。其思想对后人的教益,文献资料可征。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掀起的近代开发西北的舆论和实践中,处处反映着孙中山思想的深刻影响,本文将一一论列之。  相似文献   

2.
论孙中山关于开发西北经济的战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战略意义、战略步骤与实施政策等三个方面对孙中山先生关于开发西北经济的战略构想作了全面探析;并指出:孙中山先生关于开发西北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必须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必须引进外资与人才、必须注重文化教育与建设人才培养等主张,对于我们更好地实施西部发展战略、建设好大西北仍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孙中山最具有革命代表性的先进思想。它集中地反映和体现着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权问题——这个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上的革命要求和主张,即以武装革命,椎翻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宪政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4.
李玉才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7):27-29,73
从1925年冯玉祥进行为期一年的西北开发,分析了冯玉祥此次开发西北的目的,以及史学界对此的不同看法,结果发现:基本认识上都侧重于冯玉祥对军事实力的培植。但这并不是其唯一目的。冯玉祥此次开发西北,除了增强军事实力外,还有借此为施展自己政治抱负而进行的一些尝试:(1)践行孙中山西部开发思想;(2)贯彻兵工政策、避免参加内战;(3)尝试治理国家以及实践"民生主义"等同样也在其开发西北的目的之中。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海权理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近代国人的海权意识不断觉醒。孙中山顺应了20世纪初世界海洋战略竞争的浪潮,从思想和实践展示了他对海权的高度认知,成为近代中国海权观确立的重要标志。孙中山对海权与国家政治、海权与国家经济、海权与国家安全、海权与社会进步的真知灼见无疑拟就了一幅具有现代科学意识和战略高度的海权观,这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的"重陆轻海"观念的深刻反思,又是引导中华民族走向海洋强国之路的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6.
西北联大不仅秉持独特开放的办学理念,而且培育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西北历史研究就是其中之一。西北联大时期的西北历史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效:对西北的历史文物古迹进行了考察、发掘与保护;撰写了大量高水平、开创性的学术论著;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加强关于西北历史的相关内容。西北联大对西北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弘扬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为西北历史研究特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转向"的重要标志;客观上为国家未来西部开发建设战略的规划、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7.
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开发运动经历了两个阶段 ,形成了开发西北的热潮。其总体思路是 :坚持以孙中山的“建国遗教”为开发西北的基本指导思想 ;从抗战建国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开发的意义 ,从党务、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方面同时着手 ;交通、能源建设是开发的重点 ;注重水土、森林保护 ,开发与保护并举 ;坚持轻工业、重工业并举的发展战略。值得注意的是 ,作为祖国最遥远的边陲省份新疆在当时开发西北的呼声中受到了特别关注。但是由于国内外诸多矛盾的存在 ,制约和影响了这次运动的深入发展 ,没有产生很好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先生以历史伟人的宏伟气魄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关注祖国西北地区的社会进步和发展。他对西北革命运动和民族问题的关注,推动了该地区的社会进步;他以现代化手段开发大西北的构想,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在当前开发西北的热潮中,我们应当重视从孙中山的有关思想中汲取养料和获得精神鼓舞。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三十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凸显,开发西北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文章在收集大量安汉论著的基础上详细地论述了安汉关于西北垦殖的必要性,西北垦殖前期准备工作,西北垦殖具体实施措施以及安汉西北垦殖思想的特点和意义。安汉的西北垦殖思想对抗战时期西北移民垦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政府在20世纪后20年所进行的最为重要的发展策略,它与全面改革的策略相适应,互动发展,取得了最为成功的发展经验。期间,我国对开放格局共进行了四次重大的战略调整,每次调整形成各自的特色。四次开放格局的形成体现出鲜明的规律性,并以20世纪末提出的“中国西部大开发”思想为里程碑,使对外开放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格局。21世纪,当西部大开发不断深入时,各级政府必须有恰当的开放政策策应。  相似文献   

11.
《大公报》是 2 0世纪 30年代开发西北的积极倡导者。“九一八”事变后 ,它最早地意识到西北问题的重要性 ,拟把西北作为救亡建国的基地 ,并对西北进行了深入实际的报道。提出从交通水利入手 ,改革行政吏治 ,禁种鸦片 ,科学利用西北资源 ,恢复农业生产 ,培养西北人才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实现西北整体开发等有价值的观点。这些思想与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意图有所不同 ,而且国民政府也不可能实现《大公报》开发西北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张学良西北开发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良不仅是一位爱国将军,一位民族英雄,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先驱。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提出开发西北的一些设想,认为开发西北是复兴中国的基础,开发西北要革除私心,一致动员,借鉴美国的西部开发,同时要注意交通、环境、民族等问题。这些设想虽在当时由于缺乏现实条件难以实现,但是其现代化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互助”思想形成于20世纪初,是孙中山精神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述孙中山“互助”思想的基本内涵及“互助”思想的渊源的基础上,就弘扬“互助”精神,正确处理“互助”与“竞争”的关系,建设公正的和谐社会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开发西北”思潮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前,国内兴起的"开发西北"、"研究西北"的思潮与九一八后的民族危机有密切联系。"开发西北"在当时被看成是"救亡图存"的途径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区性经济开发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中国的抗战前途问题。  相似文献   

15.
龚自珍、林则徐开发西北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自珍是我国杰出的思想家 ,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 ,其中之一就是开发西北的构想 ,林则徐则是近代中国开发西北的先驱者之一。本文把龚、林两位爱国者相联系 ,主要讨论他们开发西北的思想 ,以期对当前的西部大开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开发西北”是20世纪20-30年代出现的一个社会热潮,在此热潮裹挟下,西北高等教育迈出了现代化的步伐.抗日战争开始,“开发西北”扎实推进,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就是东部高校内迁运动,这一运动将西北变成了暂时的国内高等教育中心之一.抗日战争之后,虽有内迁高校的“复员”回潮,但客观上看,“开发西北”的基础,内迁高校的影响,以及内迁高校留下来的种子,构成了西北现代高等教育的基础和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茅盾的经典散文《白杨礼赞》呈现了新的写作姿态,进而标识了中国现代抒情散文的转折。它的诞生与茅盾的西北旅行和西北发现紧密相关。《白杨礼赞》所呈现出的新的意象和新的情感是20世纪40年代文学的重要表征之一。《白杨礼赞》开启了新的写作范式,同时也影响了现代抒情散文文脉的流延。  相似文献   

18.
近代西北开发思想是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转折、大变局的历史条件下萌动,并在爱国主义原动力的推动下,在抗战时期发展成为一股影响遍及全国的西北开发思潮。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救亡图存与自强求富的基本要求。这既是把握近代西北开发思想与抗战时期西北开发思潮之间关系的根本问题,同样也是把握近代西北开发思想起伏变化的根本立足点。本文通过对近代西北开发思想的系统梳理,揭示了近代西北开发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乃是救亡图存。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要纪念西北联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省立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国立北平研究院等四校一院奉命西迁西安,复迁陕南汉中,形成战时我国最大的两个大学联合体之一--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与西南联大几乎全部北归不同,西北联大除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迁回原址复校外,在西北留下了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师范学院等国立五校。今天的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院校,与西北联合大学均有源流和传承关系。西北联大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中国高等学校区域分布由"点"、"线"布局向"面"的布局演化的历史性转折,它将高等教育制度系统地传入西北,奠定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础;它从知识、思想、文化等方面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社会进步,为战后中国西北建设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为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蓄积了宝贵的人力资本;特别是它凝聚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共赴国难的团结精神,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凝聚了两大光荣传统:文化传统与革命传统。我们希望通过回顾西北联大的历史,更加全面地了解20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精神传统、传承和文化创新,诚邀海内外专家学者赐稿,共襄盛举。  相似文献   

20.
"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省立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国立北平研究院等四校一院奉命西迁西安,复迁陕南汉中,形成战时我国最大的两个大学联合体之一——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与西南联大几乎全部北归不同,西北联大除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迁回原址复校外,在西北留下了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师范学院等国立五校。今天的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院校,与西北联合大学均有源流和传承关系。西北联大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中国高等学校区域分布由"点"、"线"布局向"面"的布局演化的历史性转折,它将高等教育制度系统地传入西北,奠定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础;它从知识、思想、文化等方面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社会进步,为战后中国西北建设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为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蓄积了宝贵的人力资本;特别是它凝聚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共赴国难的团结精神,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凝聚了两大光荣传统:文化传统与革命传统。我们希望通过回顾西北联大的历史,更加全面地了解20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精神传统、传承和文化创新,诚邀海内外专家学者赐稿,共襄盛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