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在巨大的城乡差距、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背景下发生的;职业技术教育应该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支持,但是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缺失及城市忽视农民工的培训,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动途径不畅,流动后发展受阻。应强化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与联动,面向城市农民工,发展新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共同服务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相似文献   

2.
丁静 《中州学刊》2014,(4):82-85
受城乡二元社会制度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市民化进程包括农民的城市进入和农民工的城市融合两个阶段。目前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已经解除,但农民工的城市融合还受到种种因素制约,很多农民工因而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半市民化"状态。为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完全市民化,必须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将农民工市民化纳入社会整体发展框架;创新就业制度,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有效城市进入;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有效城市融入;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有效农村退出。  相似文献   

3.
曹阳 《学术论坛》2005,(1):86-92
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低成本的、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这促进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但是,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没有引致经济学经典理论所预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反而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乡—城单向劳动流动是一种"半自由式"的流动:城市欢迎作为"劳动力"的农民工,但排斥作为"新居民"的进城者。农民工在城市创造财富,但要以农村的承包地替代城市的"社会保障"功能。这是一种新形式的"以乡补城"。  相似文献   

4.
在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揭示数字普惠金融与流动劳动力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有助于阐明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本文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流动劳动力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缩小城乡流动劳动力的收入差距,也能缓解城乡收入不平等。扩大私营部门就业需求是数字普惠金融得以促进农村流动劳动力就业增收的关键,但数字普惠金融带动农村流动劳动力创业增收和家庭财产增值的功能有待发挥,户籍制度依然是城乡流动劳动力收入不平等的来源。建议借助数字化技术增强精准普惠金融服务获得能力,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城市包容性就业促进功能,提升农村流动劳动力金融素养与投资意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流动劳动力家庭的资产增值功能。  相似文献   

5.
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受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在就业机会、就业培训、就业条件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应从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政策协调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劳动用工制度,构建平等就业的教育体制和信息服务体系,以及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着手,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葛金田 《东岳论丛》2004,25(2):80-83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滞后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面临下岗职工再就业、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矛盾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农民工已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焦点问题 ;要彻底清除限制农民工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歧视性政策和规定 ,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7.
1997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流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产生了深远影响.1997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出现了新特点乡镇企业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下降;乡内就业比例逐年下降,省外就业比例和绝对数加大;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流动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非正规部门成为吸纳流动劳动力的主要载体;生成了"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群"等.为科学、合理地从政策方面提高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构建各种有利于流动的社会制度、为非正规就业提供必要的保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素质等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的现实途径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的问题必须从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创建一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条件等 ,具体说应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增强农村就业劳动力的适应能力 ,二是发展巩固乡镇企业 ,三是推行农业产业化 ,四是加速小城镇建设 ,等等。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在 1.5亿左右 ,能否解决如此庞大的农村就业大军 ,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民工潮、民工荒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则是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两种具体表现形式。从我国的情况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城乡分割的制度性缺陷、非农就业岗位的不足、政府履行职责的相对被动和农民自身的一些问题。要化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矛盾,必须做到拆除阻碍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制度壁垒,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政府的引导,以及适度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论坛》2004,(24):135-137
目前,我国有7.3亿劳动力,其中4.8亿在农村,特别是我国农村就业压力排全世界第一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关键在就业.因此,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改善广大农民转移就业的环境,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使富余人口不生产的消费变为能生产的消费,增加经济总量,是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大多以西方发展经济学为基础,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形势不相吻合。而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小城镇道路也未能担当起转移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大力发展农业,走农产品深加工的路子,延长农产品的经营链条,对缓解城乡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农村工业化才是解决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2.
解决结构性失业是当前我国劳动就业中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了结构性失业,其主要表现是教育体制和专业设置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能适应岗位需求。因此,我们必须从发展非正规就业、调整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大中专学生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继续强化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培训以及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四个方面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工转型:一个新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当前,农民工群体正在从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向城市融合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谋求发展转变.本文以城乡统筹发展为背景探讨农民工的转型,认为农民工转型不仅指农民工的市民化,而且也包括农民工的新型农民化.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大量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减产、倒闭,所需劳动力锐减,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挑战.学界必须从关心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基本权益保障,转到关注农民工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力发展城市非正规经济是解决我国广大农民工就业非常有效的、现实的和必然的选择。但由于特殊国情,我国在发展非正规经济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上也存在一些特殊困难。本文针对我国非正规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对如何发展非正规经济以解决我国农民工就业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农民进城方式与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制约着我国农民进城的方式和条件。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彻底消除之前 ,农民即使进入大中城市 ,也不可能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权利。我国农民进城的条件 ,首先取决于城市门槛的高低。我国农民进城的条件 ,还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制约 ,这就导致农民进城就业的宏观环境更加严峻。因此 ,必须探索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模式 ,要消除不利于农民进城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相似文献   

16.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发展所追求的四大主要目标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分析研究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和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可以发现:我国人口流动的实践与托达罗模型的背景极为相似,即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并涌入城市,与城市失业现象并存.因此,在现阶段,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的潜力,扩大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就业,是解决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力资本不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因此,应以人力资本为重点安排长期资源配置,重视农村正规教育,加强农村非正规教育,构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和劳动力就业制度。  相似文献   

18.
吴泽波 《南方论刊》2004,(12):20-21,19
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外国专家预言:中国解决占世界1/6之众的农民就业问题,其难度大大超过21世纪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非正规就业:概念辨析及价值考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非正规就业为中国庞大的城镇失业人口、流动人口及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生存空间,由此我国就业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迄今我国学术界对非正规就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框架。这样一来,科学界定非正规就业,正确评价其社会价值,就成了非正规就业在我国得以健康发展的现实所需和研究所需,这也是城市管理者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所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20.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其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被认为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我国现有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既包括因劳动、就业制度不合理而累积形成的存量,又包括因农业技术不断进步而形成的增量。本文提出了一个内生农业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产生和发展模型并以此来分析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和发展趋势,为制定长效的劳动力转移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