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淮河流域古文化与中华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中国腹地的考古学研究分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系统,而把介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独立入海的淮河流域一分为二,淮河以北归入黄河流域,淮河以南归入长江流域。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淮河流域东到大海,西至中原腹地,其文化面貌表现出特有的多元性、过渡性和开放性。从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到夏商周的徐夷、淮夷,淮河流域古文化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在中国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史的研究中,长期以来,囿于“中原中心论”,片面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甚至有人断言:“我国自炎黄时期开始,经历尧、舜、禹和夏、商、周,下至秦汉的灿烂文明”,都是“以黄河流域为其中心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漫长时间内,我国南方尚处于未开发地区”。南方自然条件远不如北方,这些观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的悠久绵长,她的强大生命力,吸引着中外学者的注意力,中国文化热正在兴起,并将在世界上形成一股浪潮。人们承认中国文化的构成是复杂的,但是,人们在研究中国文化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把儒家文化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或者视为中国文化的实质、核心。这是十分偏颇的。事实上,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或者说上游)的先豢文化,就区域而言,至少是由邹鲁(儒)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汉族先民在东北的活动与开发考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史学认为,东北地区最早是少数民族居住地,汉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对东北的影响不大。但近年的考古成果表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汉族先民居住在辽西地区,他们所缔造的文明,丝毫也不亚于黄河流域。商、周时期,更有中原汉族先民迁居东北,和当地各族不断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5.
远古以迄秦汉,在历史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中原与四边的各种关系,不是君臣相隶,便是他们时刻都在发生政治的、经济的以及其它的人文关系。就西汉时期的汉朝和匈奴而言,汉朝原是中原各民族部落的统一体,匈奴则是北方民族部落的统一体,他们在各种接触(战争的、和平的)的过程中,产生与形成了各种文化现象。做为中原人王昭君(当时王昭君家乡属于比较开化的中原文化区)和做为北方人呼韩邪(稽侯珊)的结合,就属于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王昭君与呼韩邪和亲故事,从古至今家喻户晓。历代人为什么把王昭君视为民族和睦的象征而有口皆碑呢?座落在今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昭君墓和湖北兴山县的宝坪村王昭君故家,为什么一直被古今各族各国人所虔诚凭吊而不绝如缕呢?这个问题,如果离开两汉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原地区位于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中下游,包括河南省的绝大部分、晋西南、冀南、鲁西及陕西关中一带。这里有举世闻名的黄土堆积,其被覆的深厚和堆积的广袤是世界上所罕见的。那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地貌,被誉为“疯神捏就的世界”。疏松而肥沃的土壤,培植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被称为“黄土地区的繁荣”。按照传统的说法,大约在公元前四千年至两千年间,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流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几个奴隶制国家,因而中国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人把世界上七个古代文明称作现代文明母体的“母文明”,这些“母文明”即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密诺斯文明、玛雅文明、安底斯文明、哈拉巴文明和中国文明,它们是各自独立发生的。在这些文明中,只有中国文明是一直到现在持续了四千多年的。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就是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本文仅就我国中原地区的古代文化与文明问题加以探讨,以就正于学术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史学界由于对确定我国历史上疆域的标准认识不一,因而对今日领土上的古代民族哪些是中国民族,哪些是外族,也随之有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凡是生活在今天中国疆宇内的古代民族,都是国内民族,不同意把汉族或中原王朝版图外的其他兄弟民族视为外族。另一种意见强调,中国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历史上的中国民族应以我国历代中原王朝的版图为限,或说只有“当时已经与汉族融合或归入汉族王朝版图的”,才是国内民族。  相似文献   

8.
外国资本主义侵琼及岛内人民的抗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人民奋起抗争的历史.海南宝岛的近代史,便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海南和海南人民抗争的历史,本文对此略作记述.一、“琼州”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海南海南岛偏临南海,远离中原政治中心,且闭塞落后,素被中原封建王朝视为“南荒”,官兵视为畏途.然而,自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并逐渐取代传统北陆丝绸之路的重要位置以后,海南岛就成为中国通往南亚、西亚以及非洲、西欧的海上交通必经之地,其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逐渐显露出来,岛上特有的热带资源和物产也逐渐为异邦所了解.因此,至近代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看好的掠夺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9.
史道祥  郭敏 《殷都学刊》2007,26(3):142-147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互动过程中,"中原"一词上历经方位概念、地域概念到观念概念的演变,文化传承关系超越地域从未间断。中原文化因具备了承载中华文化的主体内涵,其摇篮地位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深人人心。在新时期,中原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对中原文化的探索趋于理性和内化,研究范围上从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定位于当今行政区划内的"河南"本身,研究内容上从抽象的理论探索转向中原崛起背景下的文化软实力的支撑,研究重点从对传统文化的回顾转向对现实的解读和未来的展望……这既是对中原文化地位的重新估价,也是文化研究深化和细化取得的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10.
中原大地作为黄河流经的核心区域,孕育了黄河文化的核心和骨干,积淀了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重要代表的中原传统节日习俗文化源于黄河流域四季分明的时令节气,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凝聚着黄河两岸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挖掘中原传统节日习俗在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现代价值,促进其价值转化,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地方文旅产业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堪称周代北方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杰出代表;《楚辞》是一部收录战国及两汉楚辞体新诗的诗歌专集,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以屈原的作品而论,堪称战国时期南方长江流域楚文化的卓异楷模。它们以其优良的“风骚”传统,在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学史上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光辉典范作用。然而,对于中国文学这两大源头之间的关系问题,学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种观点认为,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既有南楚本土固有文化的哺育,又有以《诗经》为代表的的北方中原文化的沾溉,《诗经》影响《楚…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集,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堪称北方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杰出代表;《楚辞》是我国第一部以屈原为代表而创作的新诗集,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远祖,堪称南方长江流域楚文化的卓异楷模。它们以其优良的“风骚”传统,在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学史上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光辉典范作用。然而,对于中国文学这两大源头之间的关系问题,学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种认为,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既有南楚本土固有文化的哺育,又有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中原文化的沾溉,《诗经》影响《楚辞》,在在俱见,毋庸置疑;另一种则认为,《楚…  相似文献   

13.
江南都市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可以启发我们探索江南文化的内在体系以及中国城市发展的脉络。从历史上看,中原地区正是中原文化体系的核心地带。而且,“夏商周三代可以看做是中原地区中、东、西地域实力此消彼长的动态发展;作为中国历时最久、内容最为纷繁的舞台,中原地区无疑成为历代王朝定都的最频繁的场所,长安、洛阳、邺、开封、太原、北京……这些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的古都城市都集中在这里。”[1]这些都城集中在中原黄河流域,不仅是政治—伦理体系自身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是以一种古代都市群落的方式构建了北方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心一种传统意见认为,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然后向四周扩展;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它的影响下才得以发展。“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另一种意见则对上述“单一中心”说提出质疑,认为文化广义词意为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起源有两个阶段:发轫阶段和奠基阶段。中华民族远古祖先的各个氏族不是单一地从一个氏族文化中心区向四周传播,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以《诗经》为代表的北寿一直被人们视为正统,它不仅出现早、成就高,而且对以后的中国诗坛乃至思想领域皆有较大的影响。但是.自《诗经》之后至汉初北方诗坛出现了一片沉寂的局面.四万余年间,除了速铁五纂辑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沈德潜《古诗源》等书中收录的部分散见于各种古籍或铜器石刻上的古逸诗外,尚无一篇严格意义的信史资料所载的真正诗人的诗作。在文学发展史上,这种现象确实有些特殊。是什么原因使得北方诗坛出现如此漫长时间的沉寂呢?考察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及其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我们认为,其主要原…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和亲历来是中原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主要方式。客观上和亲不仅维护了社会的和平、边疆的稳定,还促进了民族地区和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然而,纵观赵宋一代,人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中国历朝历代中屡见不鲜的和亲,在宋朝却找不到多少踪迹,而这一结果又是与当时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偏见的加深、理学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等社会历史环境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草原文学的基调主要表现在通达的文学精神、刚进的文学格调、开放的文学理念和直白的文学表达。就中国文化整体运动而言,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互动关系影响是非常强劲的。中原文化当然对草原文化有重大影响,而草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小觑。草原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中国文学以丰厚的营养,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汉族封建政权趋于式微.而早就活动在塞北的匈奴、鲜卑等部族,纷纷南逼,建立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称雄中原,干戈迭起,在黄河流域形成了罕见的纷扰局面.山西一域,表里河山,攻守皆利,足以对毗邻地区形成威慑力量,故而得到各族统治者的重视,该地区的交通就随之进入了一个更大规模的开发时期.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以平阳、河东、河南、河内、弘农诸郡建置司州,而实际上以邺(今河南安阳市北)为根据地,经营北方.据有关史书记载,是时邺地与上党的交通相当便利,能够进行大规模  相似文献   

19.
“思想力”的创造与中国的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人们把目光都聚焦在像经济增长等显性的因素和力量上面,“生产力”成了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与此相比,思想理论,尤其是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就显得冷清多了。我们认为,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同样应被视为...  相似文献   

20.
薛瑞泽 《殷都学刊》2012,33(4):44-46
浚县大伾山具有开凿大石佛的自然条件,而十六国时期黄河流域的动荡环境为佛教的流行创造了条件,以佛图澄为代表的异域僧人进入中原后,引起石勒等后赵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特别是后赵占领浚县后,利用所开凿的大石佛来实现中原地区思想统一的目的更体现了佛教的作用.作为一个孤立的现象如果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大石佛开凿也起到了群体效应的作用,使黄河流域相关的佛教造像迅速普及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