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建华 《社会科学》2004,(10):24-31
本文从文明结合部的视角考察南斯拉夫民族问题形成的地缘、历史、民族、宗教和文化基础 ,指出 :到 16世纪 ,在南斯拉夫各民族同中有异的基础上 ,整个南斯拉夫已分裂为西欧天主教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和土耳其伊斯兰文明三大块 ,形成南斯拉夫各民族分野与交融同时并存、交错重叠的状态。这种民族文化错综复杂的状态 ,铸就了南斯拉夫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民族宗教冲突。由此 ,文明断层带构成南斯拉夫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内在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抗日战争和南斯拉夫抵抗运动的共同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中国抗日战争和南斯拉夫抵抗运动的共同特点郝承敦1937-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的抗日战争和1941-1945年南斯拉夫人民抵抗德意法西斯侵略的运动,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南两国相距遥远,其历史和国情也有较大差异,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3.
研究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必须将落脚点置于历史的情景中 ,在关照历史情景中进行研究 ,既不能忽略当时特定的历史情景否定当时文学的价值 ,也不能以当下的审美标准简单的批判当时文学的意义。在真实关照当时的历史情景中细致深入地研究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 ,对于全面梳理与研究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与曲折 ,总结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教训 ,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自从1948年南斯拉夫被排除出苏联阵营后,美国就开始将南斯拉夫与其他东欧国家区别对待,并探索新的对南斯拉夫政策。经过近十年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之后,艾森豪威尔政府于1958年制定了全面的对南斯拉夫政策,NSC5805/1文件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对南斯拉夫政策从行动到理论的全面完成,也标志着美国将南斯拉夫政策正式纳入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演变”政策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5.
为了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召唤改革。从1949年南斯拉夫改革发韧,社会主义改革已历经了40个春秋,我国掀起改革浪潮也已整整10年,并取得了不容否认的成就。但是,改革永无止境,过去改革经历过坎坷失误,今后也仍然存在着波澜曲折。当我们以改革反思过去  相似文献   

6.
一、概况 南斯拉夫是不结盟的社会主义国家,按世界银行统计,属于中等收入国家,198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300美元。战后苏南关系曾有过较大分歧时期,但是现在南斯拉夫和经互会的经贸关系发展比较顺利。自从1964年9月17日南斯拉夫和经互会签订贸易协定以来,发展到现在已经有24年了。  相似文献   

7.
印尼华文文学历史发展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 ,印尼华文文学自 60年代中期以降到 8、 90年代相交的近 30年中 ,遭到了几近毁灭性的打击 ,直到 90年代初期 ,随着中印 (尼 )邦交的正常化 ,印尼当局对印尼华人政策的逐渐调整改善 ,印尼的华文文学活动才逐渐显露出难得的生机。但是 ,至今为止 ,有关印尼华文文学的历史资料的搜集却仍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本文在极为有限的历史、文学资料的基础上 ,以历史的线性发展为纵向坐标 ,整理耙梳出近 80年来印尼华文文学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力求较为接近也较为真实地反映印 (尼 )华文学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8.
无法还原的历史——“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历史症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秀明认为,对"十七年文学"应作综合整体评价。它既是20世纪中国的"十七年文学",也是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的"十七年文学",同时也是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密切关联,并高度一体化了的"十七年文学"。张光芒认为,不能用硬性的价值尺度来评判"十七年文学",应该综合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态,以"同情的理解",作为历史叙述的前提,尤其应对生长于时代夹缝中的富有文化启蒙意义的文学作品,作出价值重估。董之林则进一步指出了"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复杂性与艰难性,这是无法还原的历史,任何简单的评判都将失去意义,只有跳出预设的思维定式,借助理性的"知识考古",才能达到评判的意义重构。黄健则揭示了"十七年文学"与现代性重构的内在联系,从现代性重建的视角反思"十七年文学"的得失与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吴秀明认为,对"十七年文学"应作综合整体评价。它既是20世纪中国的"十七年文学",也是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的"十七年文学",同时也是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密切关联,并高度一体化了的"十七年文学"。张光芒认为,不能用硬性的价值尺度来评判"十七年文学",应该综合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态,以"同情的理解",作为历史叙述的前提,尤其应对生长于时代夹缝中的富有文化启蒙意义的文学作品,作出价值重估。董之林则进一步指出了"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复杂性与艰难性,这是无法还原的历史,任何简单的评判都将失去意义,只有跳出预设的思维定式,借助理性的"知识考古",才能达到评判的意义重构。黄健则揭示了"十七年文学"与现代性重构的内在联系,从现代性重建的视角反思"十七年文学"的得失与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我国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都是以小说为主体的文学。新时期文学同样如此。小说是在新时期文学发展中起主体和主导作用的文学样式。新时期小说的八年,即是新时期文学运动八年的一个缩影。 新时期文学,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关心当代小说史、当代文学史的同志们,把迄今为止的小说发展分为几个小阶段: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我以为,这种分法,与其说是文学历史分期法,莫若说更  相似文献   

11.
关于“十七年文学”整体评价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秀明认为,对"十七年文学"应作综合整体评价。它既是20世纪中国的"十七年文学",也是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的"十七年文学",同时也是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密切关联,并高度一体化了的"十七年文学"。张光芒认为,不能用硬性的价值尺度来评判"十七年文学",应该综合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态,以"同情的理解",作为历史叙述的前提,尤其应对生长于时代夹缝中的富有文化启蒙意义的文学作品,作出价值重估。董之林则进一步指出了"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复杂性与艰难性,这是无法还原的历史,任何简单的评判都将失去意义,只有跳出预设的思维定式,借助理性的"知识考古",才能达到评判的意义重构。黄健则揭示了"十七年文学"与现代性重构的内在联系,从现代性重建的视角反思"十七年文学"的得失与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十七年文学”与现代性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秀明认为,对"十七年文学"应作综合整体评价。它既是20世纪中国的"十七年文学",也是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的"十七年文学",同时也是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密切关联,并高度一体化了的"十七年文学"。张光芒认为,不能用硬性的价值尺度来评判"十七年文学",应该综合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态,以"同情的理解",作为历史叙述的前提,尤其应对生长于时代夹缝中的富有文化启蒙意义的文学作品,作出价值重估。董之林则进一步指出了"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复杂性与艰难性,这是无法还原的历史,任何简单的评判都将失去意义,只有跳出预设的思维定式,借助理性的"知识考古",才能达到评判的意义重构。黄健则揭示了"十七年文学"与现代性重构的内在联系,从现代性重建的视角反思"十七年文学"的得失与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学如何呈现历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经典命题。当代女性文学从与女性处境相通的“日常生活”出发,探索了不同的观察、理解、呈现历史的文学书写路径。《哦,香雪》《烦恼人生》《上种红菱下种藕》等以“日常生活”切入历史、呈现历史,制作呈现了血肉丰富的历史“切片”;《笨花》以一种更接近原汁原味的乡村历史“样本”,探索了历史理性和历史无意识的浑然书写;《长恨歌》《天香》以多重视角的融合对上海、女性、日常生活进行了精密的“透视”和辩证书写。从历史“切片”、历史“样本”到历史“透视”,铁凝、王安忆等当代女作家挣脱了性别单一视角的限制,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和社会责任感,找到了文学进入历史、呈现历史的独特路径和方法,在更为综合的视野中展示了新的文学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回顾与总结新时期文学30年历史经验,以全新思维洞察新世纪文学新格局与新走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于2006年11月2日至5日在成都召开主题为“从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4届学术年会,会议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50余位学者参会,提交论文150余篇,大会围绕新时期文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与重要作家研究、新时期文学的历史经验、新世纪文学的命名、内涵及理论意义、新世纪文学的现状考察等诸多前沿问题,举行了六场大会报告和多场小组讨论,“新世纪文学”的命名和“底层文学”关注两个方面的探讨构成了…  相似文献   

15.
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德明 《人文杂志》2004,(2):114-119
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生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应该给它以一定的文学史地位.但1949年以来,翻译文学却一直成为文学史遗忘的对象,这是不正常的.如何书写翻译文学史呢?翻译文学并不能独立构成历史,翻译文学史应该理解为翻译文学与现代文学互动关系史,只有在追索翻译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关联互动中,翻译文学才可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依据和历史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传统虽然以平民文学为主流 ,但贵族文学以《楚辞》发其端 ,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独立 ,提高了中国文学的审美品格。作为异端文学传统 ,在文学发展中起到了先锋文学的作用 ,与平民文学一道 ,创造了中国文学的辉煌。贵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宝贵资源 ,有助于反思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 ,提高文学的审美品格 ,以培育我国现代高雅文学  相似文献   

17.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的《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见《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史研究格局,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时空背景中,将文学现象的描述与历史哲学的思辨结合起来,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崭新概念,并给以明确的质的规定,标明它如何走向世界文学的历史过程.因此,我们也想在这里探讨一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品格及其走向世界文学的基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十七年"文艺报刊向受众指陈了文学、政治杂糅下的历史发展的变迁,阅读文艺报刊能够重返当代历史语境和文学现场,呈现文学生成以及历史细节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进一步探求文学的历史生存状态和作家的精神心态.因此,研究"十七年"文艺报刊有着独特的文学意义.当然,我们不仅要研究文艺报刊的正文本,也要研究它的副文本.  相似文献   

19.
战后20年文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万华 《文史哲》2004,(5):62-68
以"战时8年文学"和"战后20年文学"的思路替代以往的"40年代文学"和"17年文学"的思路,能立足于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打通原先被分割成"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两种时期"文学间的内在联系。在战后东亚现代性曲折展开的背景下,1945年至60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学,构成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文学各有其流变脉络,战后香港文学在意识形态对峙中开始其文化个性和文学品格的寻求,战后台湾文学突破国民党政治高压,在文学思潮引发的文学传承和转换、创作多元典律的构建等方面呈现出影响中国文学整体格局的重要走脉,战后中国内地文学则开始了原旨意义的延安文学理想和激进实践的延安文学理想间的复杂纠结。这些流变恰恰呈现出战后中国文学的共同性,并从整体上构成了一个进入"民族新文学的自觉自立"前的过渡时期,其蕴含的丰富课题及其实践,初步形成了中国文学分合有致的多元格局;所提供的文学范式,则包含着民族新文学面临政治困境、经济转型、社会变革作出各种应对的历史经验。这种视野中的40年代至60年代的中国文学史,其丰富性和历史传承性,提供了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整合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20.
历史真实是历史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历史文学的人民性是体现历史真实的关键方面。无论是围绕人民大众的生活展开情节,还是以帝王将相做主角,历史文学中都应真实地反映出那一时代人民的命运、人民的意愿和人民的历史作用,展示人民大众是历史的缔造者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