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周泓 《民族学刊》2017,8(5):21-34, 102-104
社会文化生成与历史生成相互促生.文化生成主要在于文化接触、交往交融而形成复合文化.社会生成,主要指不同形态社会力量(生产方式、主体等)碰撞交流,形成新的社会特质.历史生成,因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尤其朝代更替或政权变更,使主体及其文化迁移或滞留,而产生新的社会主体或结构.即历史生成实质涵括或促动社会文化生成.同时,社会与文化生成积淀或敦促历史生成.族属、信仰之转换、转向通常基于文化、社会和历史的生成.即历史生成往往基于社会文化生成.自古代经中世纪至近代,西域文化不断东渐中土,与南北方汉文化交融生成,逐步成为现今汉文化的重要构成.此亦历史生成之内容.  相似文献   

2.
蒙元服饰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国到忽必烈称帝建立大一统的元王朝,简称为蒙元帝国。蒙元服饰展现出集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农业文化与中亚文化相交融的多元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极富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社会文化生成与历史生成相互促生.历史生成涵括或促动社会生成与文化生成,社会文化生成可积淀与敦促历史生成.自古代经中世纪至近代,西域文化不断东渐中土,与南北方汉文化交融生成,逐渐成为现今汉文化的重要构成.此亦历史生成之内容.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随着苗疆走廊的开辟,大量汉族人群涌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并逐渐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促进了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交融。从西南民族舞蹈文化的相互交融来看,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受汉文化影响的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二是受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的汉族舞蹈文化,三是表达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共有历史或故事的舞蹈文化。西南地区民族舞蹈文化的交融性客观体现了西南地区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与文化特征。西南地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敦煌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导,融入来自中亚、西亚各国以及西域、青藏、蒙古等地区的民族文化成分,呈现出博大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多元性。这既是敦煌文化的个性,也体现出了敦煌文化的特质。在莫高窟北区出土的大量民族文字文献,以及敦煌石窟中出现的宗教文化因素和民族因素,都表明来自中原的文化与来自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在敦煌和谐相处、交融互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最终融合成为别具一格的敦煌文化。这是长期以来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同时也是与各种外来文化互相融合而逐步生成的,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壮大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6.
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独特的时代。由于元朝政府在宗教和文化方面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政策,各民族之间呈现出相互交融局面。  相似文献   

7.
满洲里地区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其西邻蒙古国,北接俄罗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边境口岸城市。满洲里地区的民族文化较为复杂,蒙古族、汉族、回族等许多民族都在这片区域和谐相处,语言、风俗在这三者间的民族文化中彼此习惯,且相互影响,进而融合。满洲里地区是我国唯一的中、俄、蒙三国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汲取的边境小城,蒙古民族文化风情极为雄浑厚重,有着独具魅力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历经四个半世纪的辽夏金元时期,既是中国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辉煌历史的典型时期,也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不断冲突与融会的重要时期.一幕幕对抗与融合、破碎与创新的史实情景跌宕起伏,勾画出这段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特色和内容的精彩社会文化,同时也汇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各族人民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更像是草原上的明珠,熠熠发光.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新疆文化的多元性与其地域性和地缘多元性之关联,探讨西域多元文化的结构过程,主张新疆文化的四元极说,讨论汉文化与新疆族属文化互动低弱的政治历史原因,认为结构与历史互为动态。指出,历史上的南疆绿洲文化与北疆行国文化,迄今仍是新疆农耕与游牧两大生态文化系列。其次,在南疆绿洲文化区,因分别与中亚和内地的地缘关系,形成以喀什与库车为中心的西南疆伊斯兰教文化圈、以吐鲁番为中心的东南疆汉佛和穆斯林文化交融圈;北疆因近代俄罗斯的侵入,使俄罗斯文化与蒙哈文化并行。再次,晚近及现代大批汉人随军或兵团与中央企事业入疆,逐渐形成新疆主要族体,汉文化与穆斯林文化及俄罗斯文化并存,形成有别于内地汉文化的新疆汉文化特征。近年,当地汉族又显现出基于认同当地的老新疆汉人与认同家乡的现代入新汉人之别。  相似文献   

10.
论吐蕃悉补野部与畜牧业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族社会历史的发展 ,既得力于农业文化的欣欣向荣 ,又受益于畜牧业文化的大规模发展 ,而吐蕃悉补野部的发展则完全依赖于后者。研究藏族历史文化的根基 ,必然要从部落文化的发展轨迹中探索其活动规律 ,从而更加深入地去分析、研究其丰富多采的文化现象。一、悉补野部与游牧生活目前 ,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 ,吐蕃之所以能够统治中亚 ,在于它始终以其农业的发源地和发展地为根据地 ,向四周经略。这种观点似有某些合理的成份 ,然而它与藏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心理相比较 ,很难说它是“合理”的。从《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的大量事实看 ,以悉补…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的来源是多元的。当然 ,文化的多元并不意味着政治的多元 ,更不是分裂的理由。古称“西域”的新疆 ,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极有特色的文化区。从表面上看 ,西域一向通行“胡语” ,特别是伊斯兰教传入并在那里生根后 ,西域与中原的文化距离似乎拉开 ,但实际上 ,汉化与胡化一直在祖国的这片热土上生动地进行着 ,特别是清王朝统一新疆后 ,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应看到 ,经过 2 0 0 0年的政治文化整合 ,西域文化确立了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我们应继承中华文化整合的优良传统 ,使新疆各族干部、群众 ,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达到“三个高度认同” ,即我们的文化是中华文化、我们的民族是中华民族、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我认为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参照系的文化整合 ,应是祖国统一和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文化圈学说与文化中心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介绍了文化圈学说与文化中心论的主要理论观点, 并对其进行了客观评述。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发生了三种类型的嬗变,这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其结果是使民族文化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发生嬗变后的民族文化不同于和谐民族文化。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嬗变,可以说是一个被动的适应过程;构建和谐民族文化,可以说是一个主动的追求过程,它以发生嬗变的民族文化为基础,积极倡导民族和谐的价值取向,为构建和谐民族以及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西部电视文化的现状以及文化与电视传播的互动关系,探讨西部在文化层面,发掘、宣传、彰显丰富多彩的西部民族文化,使西部人文环境有效地转化为人文资源优势,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世界屋脊上的伊斯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世纪 ,伊斯兰与吐蕃几乎同时兴起。 13世纪 ,伊斯兰已推进到青藏高原的四缘。伊斯兰文化不可避免地与藏文化发生互动。伊斯兰文化与藏文化互动的结果是 :一方面 ,入藏穆斯林逐渐土著化 ,使藏地伊斯兰文化独具特色 ;另一方面 ,伊斯兰文化以各种方式渗入或作用于藏文化 ,丰富了藏文化的体系。本文从族称、物质和技术文化、穆斯林社区、教育和著述、精神文化的交流等方面描述伊斯兰文化在藏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中国东北地区的玉石文化与巫史文化。  相似文献   

17.
赵心宪 《民族学刊》2021,12(11):37-43, 124
“民族区域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红色文化专学的专题,在新世纪初20年相关学术研究中,一直没有被学界重视,导致其成为中国红色文化研究文化强国学理的学术短板进而造成学术瓶颈。新世纪初第二个十年,区域红色文化研究在学界成为学术前沿焦点。百年中国红色文化历史演进的根本动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发展——结合民族化、时代化的大众化实践主体的生活化推动。这样,与民族区域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化与大众化融合,历史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沉积区及其直接关联的地域,才可能被视为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的区域文化本体所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要解决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问题。将古代巴文化、巴蜀文化、巴楚文化、巴渝文化的区域文化圈,与历史上“百越”族群移民文化圈的层累叠合,并抽象集合为一个民族区域文化的范围。这种理论知识的建构,可能超越地方行政区划文化建设认识上的刚性约束,对于西南民族区域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18.
喀喇汗王朝 (840 年~1212 年) 在我国漠北建立鄂尔浑回纥汗国之后, 以回鹘为主体西迁的”九姓铁勒”或“九姓回纥”部落在西域建立了地域非常辽阔、文化高度发展、统治时间比较长的强大王朝。本文概述了喀喇汗王朝时期的维吾尔族语言文化、科学文化、音乐艺术等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9.
论民族主体文化在民族文化变迁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变迁对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群体来说都是一种常态。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主体文化由于具备的时代性和继承性的特点,符合民族文化变迁的规律,因而能够对外来文化和本民族文化进行调适,从而达到调整民族文化变迁方向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文化适应"是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本能"和"自觉".回族在长期的中国本土化历程中进行了千年的文化适应,回族的文化适应的历史是一个文化拿来为主导的历史,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回族需要进行新的文化适应,而新时期回族文化适应主要是在互动的文化拿来与输出中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