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梁武帝萧衍诗在南朝可称一家,存世数量较为可观。采取分类研究的方法,萧衍诗按题材内容可分为言情、写景、咏怀等不同类型,从中可见其创作手法、艺术风格。萧衍诗中言情一类尤有特色,因抒情主人公身份的不同,又可分为“描述体”与“代言体”两个子类。 相似文献
2.
3.
王明科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42-148
维吾尔族现代诗歌理论家阿布都热依木·吾提库尔从17个方面回答了诗是什么以及诗人是什么的诗歌本体理论问题:诗是喷泉,诗是雷鸣,诗并非项链,诗不像星星,诗并非经文粗布,诗不像刺绣画像,诗并非海市蜃楼,诗有美貌与芳香;诗人并非乌鸦,诗人并非鹦鹉,诗人并非蝴蝶,诗人并非懒猫,诗人应是雄鸡,诗人就是夜莺,诗人应是灯蛾,诗人应是雄狮,诗人要为人民。这种论述,视域独特,内容丰富,论述深刻,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4.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6-32
唐孙华是继以吴伟业为代表的娄东诗学之大成而又另辟蹊径的杰出诗人,其诗歌情词梗概,思理精致,专崇质实,生新自铸,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和批判现实;在诗学精神与诗学方法上,有浓厚的史学色彩。唐氏论诗主张天真自然和有为而作,反对模拟雕琢和门户之见,是清代中期性灵思潮的先行者,其创作和诗论主张都体现出从清初诗坛向清中叶过渡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5.
瞿佳珺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5(2):58-61,78
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的不同追求决定了其对于诗歌的不同看法,从而导致了充满矛盾与交融的诗歌理论。尽管在毛泽东的阐述中两套理论各自成形,但在毛泽东所倡导和推动的新民歌运动中,作为诗人的毛泽东的妥协揭示了更为真实的毛泽东诗论,从而也表明了诗歌和政治关系的拨乱反正,才是诗歌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6.
贞观诗人在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应被忽略的生动存在,文章在贞观诗人中选了李百药、杨师道来分析,细读他们的诗歌。李百药是“名臣之子”、“四海名流”,作诗“藻思沉郁”,尤长于五言诗;杨师道是皇亲,“雅善篇什,又工草隶”,“酣赏之际,援笔直书,有如宿构”。在政治上二人都曾得到太宗重用,同时他们又都是当时的重要诗人,在唐诗发展史上都起了不应忽视的作用,很有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刘尧 《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5-8
教育评论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对教育文化进行鉴别、评说,产生社会舆论作用,从而使教育在社会文明进步和人自身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教育评论要大力评论优良的教育文化,以向群众推荐优良教育文化为己任,但也要勇于批评不良的教育文化。依据教育规律对教育文化进行价值判断的教育评论本质,要求教育评论必须实话实说,但实话实说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是要切中社会主义教育文化的脉搏,分清是非,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8.
高青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长期以来,一些人对唐太宗的诗歌持否定态度,本文认为这种态度是不客观的。他的诗并非宫体之作,而是以显著的政治色彩,典丽堂皇,气魄雄伟的风格,清新刚健的诗风,对唐诗的繁荣、唐诗的风格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他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和否定的 相似文献
9.
黄权才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2):91-95
北宋诗人邹浩羁管广西昭州,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其诗作反映羁管昭州的情况,记录昭州历史人物和历史传说,记录邹浩与当地人士及其他羁管岭南人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彭培元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9-30
何绍基诗论不脱传统诗教说的畛域,力主温柔敦厚、性情说,但是他的诗论中亦不乏创新有价值的论断。他强调不俗,重视自我,对诗歌独特的艺术本质(规律)也有所涉及。透过这些诗论,可以看出何绍基的诗歌本质观。 相似文献
11.
顾建华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1):43-46
《老许寓言》具有数量庞大、形式齐整、内容广博、思想深刻、语言平实的特色,组成了蔚为壮观的寓言诗方阵,为当代中国寓言诗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索晓海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21(3):45-48
艾青的诗论为自由体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也存在不少缺憾。他倡导的“诗的散文美”,由于忽略了白话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依然存在着一定散文化的问题;他对形象思维的理解,潜伏着将理性图解化的危机;他晚年对诗的规律的否定,更是压抑了自己的艺术个性,使诗作的质量受到损伤。 相似文献
13.
杨俏凡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3):99-102
蒲风是中国诗歌会的骨干人物。他不仅撰写了大量的白话新诗,还积极探讨诗歌理论。蒲风诗论在其诗歌创作中有着完美的演绎,既贯穿着"捉住现实"的精神,也不断地创造着诗歌的新形式。他以自己丰厚的诗歌创作实绩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增添了光彩,也为新诗走向大众化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相似文献
14.
李晓青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4-108
贞观诗人在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应被忽略的生动存在,本文在贞观诗人中选了虞世南、许敬宗来分析,细读他们的诗歌。被冠以“当代名臣,人伦准的”的虞世南与被称为“单纯的机会主义者”、受到历史学家的苛评的许敬宗在人品上不啻有着天壤之别,但同时他们又都是当时重要的诗人,在唐诗发展史上都起了不应忽视的作用,很有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王思焜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17(5):64-66
引证书法理论典籍 ,叙说“一笔草书”的来历、特征、艺术精神 ,以此艺术精神阐发王夫之以诗人思想感情为主导、强调诗意提炼、诗歌乃充满生命活力、生动完满的艺术整体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16.
阮礼军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4):40-43
针对南朝绮丽柔靡的诗风,陈子昂鲜明地提出了以兴寄、风骨为中心的文学革新理论,并在创作上实践了这种新的理论,对盛唐诗歌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了陈子昂诗歌理论、创作实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用结构主义的眼光阅读穆旦,通过对诗歌的主要结构要素——爱情、自然、自我等分析,把握诗歌的内在结构。从剖析穆旦诗歌的内在结构这个角度出发,透过诗歌纷繁复杂的表象,找出诗歌的结构要素,以期能进一步阐释穆旦的诗歌。 相似文献
18.
余再山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1,14(2):176-178
神韵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审美范畴,其内涵是相当丰富和复杂的。明清两代的一些诗论家,在对其前代美学思想吸收含纳的基础上,认为“生气”是神韵范畴的重要内涵,并将其具体运用于诗歌批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郭浩南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4):106-112
明弘治以后,西南一隅的巴蜀诗人却勇于逆潮流而上,冷静观察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围绕诗歌本质论、诗歌创作观以及诗歌审美观上三个方面指出了前后七子复古诗论中的弊端,表达了自己坚持传统诗学的理论主张,表现出与文学反复古团体诗学观点不完全一致的特点,在明中后期诗坛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貌。 相似文献
20.
曹启娥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41-43
李群玉诗风疏淡清美,自成体格.这种风格的产生不仅与其个人的气质、人生态度及社会思潮的影响有关,同时还与诗人描写的物象、创造的意境相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