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槃涅槃经》以譬喻作为佛陀说法的重要手段,将抽象深奥的佛理形象化、通俗化。大量出现在《大槃涅槃经》中的譬喻有比喻和寓言两种,或解说事物,或阐明佛理,并且经中佛陀还提出了“以非喻为喻”的观点,揭示了以譬喻说理容易陷入执喻体为本体、以片面代全体、视假象为真如的弊端所在。 相似文献
2.
《诗经》作为重要的文本参照与典故来源,参与到谢灵运的模山范水与游览遣怀.大谢用《诗》之妙,既得益于自身才华,也与当时学术风气密切相关.考察《诗经》在六朝的传播,官学不振、私学兴盛影响到文化学术的家族化.而缘情绮靡的文学风尚,又促使《诗经》的接受抛开了政治伦理的拘囿,朝着“诗赋欲丽”的方向一路高歌.上述《诗》学新变,在谢灵运山水诗作中,得到了充分印证. 相似文献
3.
正欧阳修是北宋诗坛大家,刘德清、顾宝林、欧阳明亮三位先生笺注的《欧阳修诗编年笺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以下简称《笺注》),不仅对欧诗进行了精严详细的编年,而且还通过"题解"、"注释"、"附录"等体例,对每一首诗都进行了详赡的考订、笺注、疏解,有利于研究者对欧诗的更深入研究。不过,《笺注》也偶有疏误之处,故本文补正如下:1.卷一《题金山寺》:"海国盗牙争起塔,河童施钵但惊沙。"《笺注》题解云:"《太平寰宇记》卷八九:‘金山泽 相似文献
4.
家族出身、文学才情、政治理想、仕途遭际等方面与屈原相似,是谢灵运接纳屈骚精神的重要原因。《楚辞》寄托比兴、浪漫想象、铺排叙事等手法,又影响到谢灵运的具体创作。结合六朝政治局势、时代风尚、文化思潮来看,缘情绮靡的诗风,推动了文人对形式美的探索;动荡更迭的政局,加深了时人飘若转蓬的无依感。讨论屈骚与谢灵运诗文之间的关联,进而探索六朝文人对《楚辞》的接纳,对于明确谢灵运文学思想的构成,洞察谢诗用典特征,钩沉《楚辞》在六朝的传播,具有非常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谢灵运和山水游览赋的关系──以《山居赋》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灵运的山水游览赋以《山居赋》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是在表现手法上具有写实性,在题材上则更侧重于描摹山林而非铺写水势。在细腻描绘山林的过程中,作者并未投入太多的人生感慨,也不让世俗的情感干扰自己的叙说,而是让心灵沉寂在大自然中,引导读者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净化。这一特点对山水诗的产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治经方法的变化考察清代《春秋左传》学的发展,可以看出清代《春秋左传》学发展的内在理路,揭示清代春秋左传学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治经方法对应不同的研究课题,标示着某种学术规范的确立。治经方法因各个阶段所反对的对象不同而变化,治经方法的嬗变实际上意味着旧的课题的解决与新的课题的树立,反映出清代春秋左传学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7.
郭晨光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是以邺下文人集团为拟作对象的组诗,有关《邺中集》的真实存在性及拟作舍孔融而加曹植的作法历来存有很大争议,本文通过考证、推论,认为《邺中集》原本应该不存,所谓的"集"应为"宴集"、"编辑"理解,即谢氏模拟的不仅是诸子的宴会诗还有曹丕的编辑行为。将曹植纳入拟作,原因不在于身世比附寄托,而是选择的模拟对象为"邺中七子"而非"建安七子",组诗的创作动机也绝非借前人之境来抒发自我之情而在于谢氏追忆远古情结以及贵族文人意识。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两次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之一,然而,对于大化改新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主要有原始公社制延续说、奴隶制确立说、奴隶制巩固说、封建制确立说、封建制巩固说,对此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博弈。而笔者通过比较分析后认为,日本大化改新是一次社会变革,其确立的社会具有明显的封建制特点,大化改新使日本封建制社会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9.
上博简《三德》和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除《道原》篇外)有很多相像之处。既有用词的相像、用韵的相像,也有文章结构上的相像。如此众多的相像,表明《三德》和《黄帝四经》一定有着密切的关系。《三德》应该是《黄帝四经》的思想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上博简《三德》和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除《道原》篇外)有很多相像之处.既有用词的相像、用韵的相像,也有文章结构上的相像.如此众多的相像,表明《三德》和《黄帝四经》一定有着密切的关系.《三德》应该是《黄帝四经》的思想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上有“三谢”:谢灵运、谢惠连、谢月兆。谢惠连是谢灵运与谢月兆之间的过渡。他的创作,既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模式,又开启了谢月兆山水诗中情与景相融相契的创作倾向。由此,谢惠连成为谢氏宗风与山水诗传承中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2.
谢灵运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抒写性灵的诗歌主张、诗中表现的"出水芙蓉"一般自然清新的审美情趣、虚实结合的写作风格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认为,把般若观照与山水审美活动相结合,是他取得这些成就的一个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六朝是我国哲学与美学大发展时期。作为诗运转关文学家的谢灵运,在其哲学思想及创新思维指导下,也产生了颇有特色的创作思想。尤其是他的“文体宜兼,以成其美”的创作自觉,以审美的标准打破文体间的绝对界限,互吸互融,从而兼善各体,风格多样,突破了传统的源自儒家“正名”思维“辩体”观念,有利于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顿悟成佛论是我国佛教禅宗的核心思想,中国佛教史上都以六祖慧能为其先觉,但在中国佛教史上以佛性论为依据最早提出顿悟成佛论的却是南北朝时期的高僧竺道生,其新说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共鸣.同时期的著名文人居士谢灵运作为竺道生顿悟说的追随者和积极倡导者,对竺道生的新说给予了极大支持和宣扬,并著<辨宗论>等文对顿悟成佛论所遭到的非议加以辩证和维护. 相似文献
15.
圈点为谢枋得评点著作中的不评之“评” ,是其修辞思想的直接体现 ,也是其评点修辞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谢枋得的主要评点著作《文章轨范》、《檀弓解》、《唐诗解》等看 ,共有字旁斜长点 (、)、字旁小圆圈 (。)、字上大圆圈 (○ )、字旁长直线 (┃ )、右折短直线 (┐ )、右折长直线等六种符号。各种符号体现了谢枋得于字句篇章等方面的修辞思想 相似文献
16.
诗与理的关系是文学史上较有争议的重要问题,而以六朝及两宋时期表现尤为突出.陶渊明及谢灵运是六朝时期开宗开派的文学大师,受魏晋玄风影响,他们诗中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玄理.但不同的是,陶诗之理从生活中悟得,以审美方式呈现;谢诗之理从书本上习得,以哲理方式存在.关于两种理的存在方式的思考,对于认识六朝及有宋一代文学的特质或许有一定裨益. 相似文献
17.
芝兰玉树山水清音——谢氏宗风与山水诗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山水诗正式形成于两晋南朝.谢氏家族中的谢混、谢灵运、谢朓叔侄三代创获的山水诗派,代表了六朝文学的一个高峰.山水诗在谢氏手中的演进与特点,与其家族一以贯之的宗风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19.
徐山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6,8(4):30-31
本文分析了“燮”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构成为从又,从,从四火的会意字。“燮”字的形体义为手持刀具并把它置于火中之状,即人在锻造刀具时所进行的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20.
李三谋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3):7-9
清代晋商在政府的许可下,纷纷进入解州盐池,投资经营制盐业。他们每年组织大批雇用工人在全封闭的高墙内进行生产活动:及时开辟池旁土地,设置畦池,放入大池卤水并调配淡水,利用天日晒制。所产食盐,按照场官指定位置,储存于固定的盐亭,以待经户部备案的专职运销商人前来购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