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姚思康(557-637年),字简之(一说名简,以字行),原籍吴兴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其父姚察,自吴兴迁关中,遂为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县)人。思廉继承父亲业志,奉诏撰成《梁书》、《陈书》两部史著,是唐初著名的史学家。姚思廉之所以能成为早有成就的史学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长远而深厚的家学渊源,是极为重要的、不容忽视的条件。思廉的十世祖姚信,任吴太常卿,闻名江左。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姚信著有《周易》注十卷、《士纬》十卷、《昕天》一卷,又有《姚信集》十卷。思康之祖父姚增垣.字法卫,自幼通…  相似文献   

2.
《陈书·高祖纪》载:“帝崩,遗诏追临川王入纂。”同书《世祖纪》、《章皇后传》、《南史·武帝纪》、《文帝纪》、《章皇后传》、《建康实录》卷19皆有类似记载。《陈书》采自国史,它书系抄袭《陈书》而来,而国史又经过世祖文帝的篡改,后人遂以讹传讹。实际上,陈高祖从来也并未让世祖继承皇位。世祖陈茜为高祖兄陈道谭之子,高祖贵显后,受封为临川王。高祖子陈昌在高祖为梁长城公时即已受封为世子,高祖即位后又被册立为太子。这一点,似乎连世祖本人也不否认,世祖登祚后在尊皇太后诏中即称陈昌为皇嗣,而世祖的主要拥立者之一侯安都传中记载着世祖的一次谈话,直截称陈昌为“太子”。然而,陈昌在北周攻陷江陵时被俘。高祖一直努力让北周遣返陈昌,高祖临终前已遣“二臣奉迎”,所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正史系统中,绝大部分正史都有专门的民族列传,但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和陈存在的时间短、辖境小,在《北齐书》和《陈书》中就没有专门的民族列传。因此,民族史学界对北齐和陈的民族历史研究不多,研究成果也很少。实际上,在《北齐书》《陈书》的相关本纪、列传中都有诸多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记载。值得注意的是,北齐和陈与相关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具有方向性特征,北齐和北方及东北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比较多,陈主要是和辖境内的山越、僚人进行交往。陈与海外民族的交往,则主要集中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的名和字,误作二人父与子《清史稿》卷五百二、列传二百八十九、“艺术一”医家《张志聪传》第一自然段有云:“明末,杭州卢之颐、繇父子著书,讲明医理,志聪继之.”《清史稿·张志聪传》的编纂者造作“杭州卢之颐、繇父子著书”这句话和中华书局点校者标点这句话的意思是一致的、清楚的,都认定卢之颐是父,繇为其子.实乃大谬不然.清乾隆时学者杭世骏《道古堂集》有卢之颐小传,传谓之颐字繇生.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代史书的体例上有编年、纪传之分,前者以《春秋》、《左传》为代表,后者以《史记》为代表。《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通常所谓的纪传体,主要指本纪、世家、列传,特别是纪、传。整个二十四史都有本纪和列传,体例上都属纪传体。司马迁创立的纪传体,在历史编篡学上可以说划出了两个不同的时代,其文学价值也历  相似文献   

6.
《北史》卷80《外戚·李惠传》载:“李惠,中山人,思皇后之父也。父盖,少知名,历位殿中都官二尚书,左将军、南郡公。初,太武妹武威长公主,故凉王沮渠牧犍之妻。太武平凉州,颇以公主通密计之助,故宠遇差隆,诏(李)盖尚焉。盖妻与氏以是出。”《魏书》卷83《外戚·李惠传》所载内容与此完全相同,文字也相差无几。据此可知,武威公主似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定凉州之后不久因她“通密计”有功而将她改嫁李盖的。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7.
夏孙桐为撰修《清史稿》出力最多之人。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清史稿》编纂人员的研究,更多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赵尔巽、柯劭忞、缪荃孙等人身上,夏孙桐的作用则湮没不彰。夏氏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修纂《循吏传》、《艺术传》和嘉道咸同四朝《列传》;拟定《清史稿》"循吏"、"忠义"诸传纂修体例和"列传"书法凡例。  相似文献   

8.
《万层野获编》三十卷,《补遗》四卷,明秀水沈德符景倩著。清桐乡钱枋尔载辑。此书在张之洞《书目答问》云:有明刻本。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外编》亦云:据说旧有明刻本。但据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云:“惜其书未刊行于世。”德符五世孙振《补遗序》云:“惜未及梓。”姚祖恩《棱刊弁言》亦云:“当时藏诸枕秘、弗以问世。……传钞既久,讹脱滋多。”这好像姚刻以前,都系传钞,是没有刻本的。两说未知孰是。自道光七年,即一八二七年,姚祖恩刻于扶荔山房,同治八年,即一八六九年,祖恩之子德恒重校刊补。一九五八年,中华书局重印出版。其说明云:“参考了若干种清代抄  相似文献   

9.
李廓行年稽考陈冠明李廓为唐代诗人,“以诗名闻于时”。①“才藻翩翩”,所作《长安少年行》十首,“字字取新,冶游趣事,碎小毕备,老人读之亦狂”。②在唐诗中,亦可聊备一格。为宗室诗人之翘楚。李廓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六十、《唐才子传》卷六,...  相似文献   

10.
《志林》全称《东坡志林》或《东坡先生志林》,新版《辞海》、《辞源》内“东坡志林”条皆定为“北宋苏轼撰”。按元符三年五月,哲宗大赦天下,苏轼在由儋移廉的北归途中写道:“《志林》竟未成,但草得《书传》十二卷,甚赖公检阅也。”又,后世五卷本,一卷本,十二卷本各种不同版本差异非常大,可说明《志林》并非苏轼亲定。而且把《志林》与《书传》并提,两书性质应该相近。《书传》是东坡自视很高的学术专著,尝言“但抚视易,书,论语之书,即觉自生不虚过,如其他何足道哉!”则《志林》也应该是有计划写作的煌煌大论。通行的五卷本《志  相似文献   

11.
《金陵瞭望》2007,(1):28-28
去年.南京市扎实推进廉政文化“六进”(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农村)工作.以“文”论廉、以“艺”颂廉、以“媒”传廉,以“情”助廉。以“史”赞廉.成为反腐倡廉教育的新载体、新亮点.获中央纪委专项工作奖。南京市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10个廉洁教育进校园试点城市之一。全市8家单位被首批命名为江苏省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推出全国首条金陵廉政文化特色旅游专线.让游客在欣赏、评鉴、反思中.以史为鉴.观景思廉.感悟南京历史名城独具的廉政文化魅力.已接待省内外党政领导干部参观2万多人次.  相似文献   

12.
孔子中庸观念新说黄武强一、孔子的中南观念与《申日)有人根据宋代朱来的《中庸章句集注》的回示和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的“子思作《中庸》”一语,认为t中庸》是“孔门传投心法”的书,是孔于的战国初期的孙于于思之作.这是错误的。《中庸》里的所谓的“今...  相似文献   

13.
《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有这样一段资料:“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人奴产子,悉发以击楚。”《汉书》卷三一《陈胜传》也有这一段资料,文字基本相同,只是“郦”作“骊”,“楚”字后多一个“军”字。在这一段文字中,“骊山徒人奴产子”的“人”字,究竟应该上读还是下读,是读作“骊山徒人、奴产子”,还是读作“骊山徒,人奴产子”,历来意见不一。《汉书·陈胜传》在“骊山徒人奴产子”下,注引服虔曰:“家人之产奴也。”师古曰:“奴产子犹今人云家生奴也。”《史记·陈涉世家》  相似文献   

14.
《梁书》不载《金楼子》考--兼论《梁书》编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元帝萧绎撰写的《金楼子》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重要子书,但却不载于《梁书*元帝本纪》.其原因恐有三一是《金楼子》成书时正遇梁末战乱,姚察撰《梁史》时所据"国史旧文"本无记载;二是江陵亡陷,《金楼子》被西魏于谨大军掠至长安而入秘阁,姚察不得见;三是姚思廉续补时恐因唐太宗之故,而不得载《金楼子》于《梁书》.  相似文献   

15.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自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列传”,是记叙一般人物的传记。列传有记一人的专传,有记数人的合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属于后一种。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着力叙写了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人的生平事迹,也附带叙写了赵奢、赵括和李牧等人的事迹。课文节选的这  相似文献   

16.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所论甚多,然而,尚有一种用法还未能充分讨论。象下面的句子:(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列子·汤问》)(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例(1)中的“魁父之丘”,“之”用于“魁父”与“丘”之间,例(2)中的“心之官”,“之”用于“心”与“官”之间。“之”的前项是事物之名,后项是该事物所属的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学术界对司马迁与《史记》的研究,成果引人瞩目,但就总体而言,似仍未能尽脱前人窠臼。本文拟选取一个新的视角进行观照,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功效。一《史记》的结构,大致说来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即五大体例;第二层为各体例内部之篇章顺序;第三层为各人物传纪之选材构造。《史记》的第一层结构,即五大体例的创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诚如郑樵《通志叙》所说:“(史记)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  相似文献   

18.
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所见西域里数集中于《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后汉书·西域传》、《晋书·四夷传》、《梁书·诸夷传》、《魏书·西域传》和《周书·异域传》。这些里数不仅是判定西域诸国方位的重要依据,而且是探索当时道路走向的第一手资料,因而历来受到西域史研究者的重视①。兹拟以前人有关成果为基础,对这些里数记录作一全盘的考察。一、《史记·大宛列传》1.“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这一里数见诸张骛首次西使归国后向武帝所作报告,而张春往赴大宛乃自漠北匈奴单于庭附近出发,取道巴尔喀…  相似文献   

19.
《新唐书纠谬》二十卷(以下简称《纠谬》),本人吴缜撰。吴缜,《宋史》无传,生平事迹不可洋考.南宋吴元美说他“字廷珍,成都人,熙丰时名公师孟之子”(吴元美《纠谬后序》,附知不足斋本《纠谬》后)其父吴师孟,字醇翁,庆历年间进土,以善书知名.刚直敢言,元丰中反对新法,是苏武所称“矫矫六君子”之一(陆心源《宋史翼》卷一《吴师孟传》,吴缜“治平中进士,年分无考.”(《成都县志》卷二《选举志》)《全蜀艺文志·吴氏族谱》则记载他“以世科官至左朝议大夫,知邓(四川邛崃县)、蜀(四川崇庆县)、洋(陕西洋县)、万(…  相似文献   

20.
(一)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程钜夫传》云: (钜夫)大德四年,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八年,召拜翰林学士、商议中书省事。《新元史》卷一百八十九《程钜夫传》云: (钜夫)大德四年,改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八年,召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明年,加商议中书省事。按:《元史》、《新元史》所记程钜夫召拜翰林学士之年皆误;《新元史》记召拜翰林学士与加商议中书省事不在同一年,更不知何据。考揭傒斯《揭文安公全集》(豫章丛书本)卷七《病中初度……呈诸君子》诗自注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