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7 毫秒
1.
本文认为,从明代中期开始,社会审美文化一反传统,发生了“从雅到俗”的巨大变化,这是从感性上预示了中国社会从中古走向近代的历史转折。文章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以文学方面的文体流转、文人自觉、民歌地位等为主要论据,对明代“从雅到俗”的审美文化潮流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竹枝词是我国诗歌百花苑里一朵芬芳独特的奇葩.从唐代到明代,竹枝词有个滥觞初现点滴汇成涓涓细流的过程,其作家作品只是诗界的散兵和别动队,到了清代,终于以其作家作品数量众多和题材内容有明显特色而发展成为汹涌澎湃的诗潮巨浪,成为不容忽视的诗坛偏师.竹枝词由俗到雅、雅中有俗、俗雅兼备、相互交融的传统,到清代得到了全面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雅文学与俗文学的结合体,其艺术形式和技巧以及语言则更趋于完美.清代竹枝词往往于嬉笑讥刺之中感发惩创笔意,化精深入平淡更显谐趣魅力,这些特殊的笔法魅力成为它与传统律、绝体诗歌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并为诗国带来新风.  相似文献   

3.
唐五代词,是探究词体流变必然追溯的重要阶段。从词史发展的角度看,唐五代词从敦煌民间的“曲子词,”到中唐文人的“长短句之诗,”再到花间的“诗客曲子词”、南唐的“士大夫之词,”这一连串概念环环相生的演进,表明词体在原生态时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雅俗流变过程:先天俗质——初始雅化——雅俗并存——去俗从雅。其中,雅与俗的分合消长,成为推进词体衍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词完成了由唐至宋的过渡。  相似文献   

4.
在唐宋词史上,“雅”与“俗”的交互作用推动了词的嬗变。由于时代审美观念不同,唐五代北宋词坛上“雅”与“俗”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就创作主体而论,文人词为雅,民间词为俗;就审美趣味而论,士大夫审美情趣为雅,市民情调为俗;就词的功能而论,歌者之词为雅,诗人之词为俗;就词人的品行而论,高洁为雅,低下为俗。  相似文献   

5.
宋代文人竹枝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深入研究了宋代文人竹枝词的变迁。在题材内容方面,宋文人竹枝词于风土民情之中,反映民生疾苦,揭露封建社会不平等现象,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宋文人竹枝词借当地古迹来咏史抒怀。“竹枝”的爱情之音是唐文人的主旋律,宋人绝少涉及,其原因与宋词兴盛有关。在艺术风格方面,宋代竹枝词颇多议论,有似宋诗风格,具有鲜明的诗人个体风格。唐文人竹枝有七言四句与七言二句体并存,宋文人竹枝只作四句体形式,二句体形式不再被采用。宋文人创作竹技词的主观性增强。宋文人竹枝词在唐人以“苦怨”为基调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诙谐风趣之作,成为后世文人竹枝词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篇文章是作者竹枝词新论系列论文之三。  相似文献   

6.
通俗文学发展到明代吸引了更多的丈人参与创作.接受精英教育的文人创作必然有雅化的倾向,而创作通俗文学又迫使其靠近大众审美需求.前人谈俗与雅主要从故事内容及语言风格两方面讨论.文章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文人如何实现自我的表达,如何在创作中掺入民间信仰的因素,以及俗与雅之间的矛盾体现.  相似文献   

7.
“雅”文化与“俗”文化是组成我国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雅俗的观念一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间艺术的繁荣而进行着转变。雅俗观通过具体艺术元素的表现同样也体现在设计创作之中。正确地看待雅与俗在设计创作中的体现,它应当是设计师对民族文化理解后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雅”文化与“俗”文化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都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在设计中体现文化内涵,追求“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8.
文字禅在宋代的发展与宋诗以俗为雅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为用的过程:宋代文人士大夫在接受禅宗的同时也接受了其偈颂语录世俗化的语言外壳,而文字禅在宋代的兴起与衰落和“文学”的誉扬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文人竹枝词源于民歌“竹枝”。唐代是民歌“竹枝”的盛行时期,从唐代诗人的诗歌中可以窥见其大致风貌。在民歌“竹枝”的启发影响下,唐代文人竹枝词得以兴起,且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形式风格上,都体现出浓郁的民歌特色。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融进了文人诗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搜集文人创作的与浙江妈祖文化有关的竹枝词,主要从反映民间妈祖庙会或庆典的盛况、反映船家和商贾敬奉妈祖的习尚和反映民间与妈祖相关的信俗及典故等三个方面来分析浙江竹枝词与妈祖文化的关系,另外还指出—批吟咏台湾及其他地方的妈祖竹枝词亦为浙江籍文人所创作。因此,浙江为中国妈祖文化的最重要的传播省份之一。  相似文献   

11.
清代为竹枝词发展的高峰期,而四川和湖北是清代咏唱竹枝词最多的区域,以<竹枝词>为史料和研究手段"以诗解‘湖广填四川"'这段历史,"以诗补史",对"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形式、社会整合及影响给予发掘和梳理.希望对清代四川"湖广填四川"移民社会达到管中窥豹之效.  相似文献   

12.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12,32(3):48-56
清代诗人以少数民族为描写对象的《竹枝词》,大约有600首左右。其中所描写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台湾的高山族,西南地区的苗族、白族、土家族,西北地区的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东北地区的满族、鄂伦春族等。这些数以百计的"少数民族竹枝词",不仅在乐府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昌盛,也是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与作用的。同时,这些《竹枝词》又表现出了两大特点,即一为鲜明而浓郁的民族性特色,一为融文学与史乘于一体的纪实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游仙词是唐宋时期道教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古代诗歌中游仙传统,尤其是中晚唐艳情游仙诗的延续和发展,又与词体功能的扩展相关.唐宋游仙词创作较为繁荣,大致经历了一个形成、成熟到繁荣的过程,其创作特点也由艳情化游仙发展为以梦游仙.同时,唐宋游仙词呈现出鲜明的文体形态:词作主旨的隐喻特征,即词人往往以游仙寄托人生之感和隐逸之思,借游仙隐喻艳情事迹或体察道教义理;虚构和梦幻化的游仙意象使词作表现出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文人通过游仙来获取精神愉悦和心境的清雅之趣则是游仙词功能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4.
雅与俗是一个分合消长的流变过程.词体文学从中、晚唐发展到北宋蔚为大观,至柳永与苏轼,先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创作趋向--雅与俗的对峙.这种对峙,有着各自不同的源流传承,浸染着宋代文人雅俗两极的文化个性,在词坛审美取向变革的背景作用下,显得尤为鲜明突出.它不仅完成了与东坡言志耆卿言情的构体开派,而且成为北宋词雅俗嬗变的关捩.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清雅"一词溯源辨流,认为南宋词坛以姜夔为首的词人创作群体致力于追求一种与世俗社会迥然不同的高雅的审美趣向,与前代诗人追求清雅的艺术精神及佛教徒崇尚清雅的思想颇有暗合之处。此外,历代词论家也多以"清"、"雅"二字来评价姜派词人的词风。文章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将之命名为清雅词派。对于清雅词派的发展流变、成员构成、审美趣向、词学发展史的定位,文章做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柳俗”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柳永词的创作意图与接受者的选择之间的关系这一新角度探究柳永词“俗”的内涵。柳俗是以迎合受众为根本特征的 ,表现在题材内容、语言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 :(一)题材内容之俗表现为以男女之情 (甚至是色情)的描写迎合受众的娱乐刺激需求 ;(二 )语言之俗表现在市井方言俚语的运用 ,模拟人物声口语气 ,为受众所习见 ,用韵和四声的安排使柳词旋律活泼、音节响亮、富于刺激性 ;(三 )表现手法之俗表现在铺叙手法的运用 ,叙事抒情求详求尽 ,不留余韵 ,不求含蓄 ,以适应受众的欣赏习惯。柳词“俗”者皆“为人”而作 ,而其“为己”之作亦不乏“雅”誉  相似文献   

17.
汤显祖喜爱《花间集》由来已久,晚年更为其作了评点。曾有学者批评汤显祖的评点"内容极为贫乏",窃以为不够恰当,事实上汤显祖的评点覆盖面相当广:在内容方面,不仅阐发了花间艳词的情感内涵,而且揭示了花间词丰富的内容,以事实证明"词为艳科"之说是片面的;在艺术方面,对花间词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多角度探索,选择了词境与诗境、词境与画境相比较的批评视角;在词史方面,探讨了花间词的艺术渊源,也探讨了花间词对宋词乃至元明曲的影响。鉴于汤显祖在文坛的地位和评点本身的质量,他的评点不仅扩大了《花间集》的影响,推进了词学及诗词曲研究,而且为我们探讨他的戏曲创作道路、创作特色及其成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巴楚地域竹枝词在唐代因受到诗人们的关注而得以广泛流播,其中尤以刘禹锡为著名。他用竹枝词写风景言风土,革新了竹枝词的俚俗语言和激越声调,使得竹枝词从鄙陋变为文雅清新,实现了对竹枝这种地方民歌的成功变革。宋代黄庭坚也创作竹枝词,他在刘禹锡变革的基础之上,继续推进竹枝词的文人化倾向,他把文人的感兴与竹枝结合起来,用竹枝演唱诗词,使其诗文在民间广泛传播。这既扩大了他的诗文影响,同时也丰富了民间文艺的内容。从刘禹锡到黄庭坚,体现了巴楚竹枝词因文人的参与而逐渐雅化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9.
今人多从音乐角度论定词源于隋唐燕乐。因燕乐受胡乐的影响,故可推出“胡乐入华而词生”的说法。李昌集先生认为“词体的发生,乃是唐代民间歌曲和语言双双发展的水到渠成。”岳珍女士赞同“词起源于隋唐燕乐”的说法,认为李文的新说是对“隋唐燕乐”的理解有误差。虽然燕乐中的胡乐对词的发展有不小的影响,但词的音乐来源多是多元的,而“倚声填词”的方法则很古老,词的源头应包括当是六朝的梁陈新曲。  相似文献   

20.
朱彝尊与其妻妹的恋情使其艳词独具与众不同的真挚、醇雅、叙事性加强等审美特质。将朱彝尊流连歌坊、寄迹青楼的艳词与其以《静志居情趣》为代表的有特定对象的艳词进行比较,其写作手法与情感的质地均迥乎不同。它既无狎邪游玩之意,亦无比兴寄托之慨,只是真情实感的叙写。其沉挚深通与所恋对象的特殊性使之具有清新醇雅的文人风貌,这在艳词的历史上还是比较特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