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仁学”思想是儒学的中心思想。中华民族拥有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被视为“文明之国”“礼仪之邦”,这多与孔子思想分不开。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仁”所包含的主要内容,阐述了“仁”对现代管理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2.
孔孟儒学与现代精神的会通刘寒刚儒学肇始于孔子,并在孟轲的积极宣传和鼓噪下(“孟轲好辩,孔道以明”——韩愈《进学解》),发展成为我国战国时期非常有影响的“显学”。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后儒皆以孔孟为宗,他们是儒学的开创者和倡导者。孔子和孟子由...  相似文献   

3.
曾参“孝”论任重曾参是孔子的重要第子之一。作为孔子的传人,曾参对孔子的思想、理论极为推崇,并为儒学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是继孔子之后的著名儒学大师。他所弘扬的孝道早已溶入中华民族的伦理意识与审美意识之中。他不仅对孔子有关“孝”的理论做了发挥,而...  相似文献   

4.
先要说明一点:本文是谈孔子思想,并不是谈儒家思想。孔子思想与后世所谓“儒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必须分清。 儒家思想(或曰儒学)是一个庞杂的思想体系。孔子时代已有“君子儒”“小人儒”之分。到了后世,历代有些优秀的思想家弘扬了孔子思想的积极方面,构成了儒学的精华,在  相似文献   

5.
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行政管理的基本思想,并奠定了中国古代伦理型行政管理理论的基石。这些思想材料对我国的行政管理工作仍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孔子行政管理思想的核心:勤政爱民、实施德政。、孔子所创立的儒学的核心精神是仁学。孔子主张以仁义治天下,其学说都是围绕着这一主干展开的德政思想便是仁学精神的展开。孔子主张人类仁爱,仁者,“爱人。”[1]从这种仁爱思想出发,演绎出行政管理方面的德政思想,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来实施行政管理。孔子提倡德治,反对暴政。他说:“君子怀德。”D认为只有实行德…  相似文献   

6.
孔子儒学中的大同思想是共同富裕的思想雏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回答了何为大同的问题,“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回答了为何要大同的问题,“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回应了如何大同的具体路径。孔子儒学作为共同富裕的思想之源,富民思想提供了共同富裕奋斗的目标与前进方向,义利思想提供了共同富裕的伦理观念与人生态度,均平思想提供了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与价值旨归,所以也是共同富裕何以可能的基本遵循。孔子儒学启迪共同富裕以现代回响,从“使民以时”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见利思义”到“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不患寡而患不均”到“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提供了共同富裕何以可行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7.
孔老相会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早年曾与老子多次相会,在请教过程中,深受老子影响。随着孔子儒学思想形成,孔老讨论中儒道两家的分歧与互补性也都显现出来。孔老相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孔子修辞观的经世风格与伦理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修辞观的经世风格与伦理精神鲁金华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集大成者,儒家学派的鼻祖。孔子的修辞观同其政治观、道德观,教育观等其它意识形态一样,是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又是儒学的经世风格与伦理精神在修辞学领域的张扬与展现。一、“一言而兴...  相似文献   

9.
孔子功利思想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仁至圣是孔子全部学说的终极目标 ,而求仁至圣并非是虚幻的理念 ,必须是体现善的行为事实。在孔子看来 ,最大的善的行为事实就是实现民顺国安。故孔子的全部学说始终都是在强烈的功利思想的观照之下阐释的。无论是仁爱思想 ,还是忠、孝、信、礼、义等等道德规范 ,随处可见其功利思想的痕迹。可以说 ,正是具有这种功利色彩 ,使孔子的儒学理论与后世所谓正统的重义务耻功利的儒学思想有着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作为晚清儒学大师,自小深受家学、师学的影响与熏陶,再加上其博学多才,从而打下了深厚的儒学根基。因而,在康有为的变革思想中透露了较强的儒学特征,其主要表现为: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坚持儒学的主体地位;在变革思想的形成与实践过程中,将治经与变政结合起来;在尊崇孔子的基础上,对孔子形象进行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11.
在《侍坐》篇中,出现了孔子既对冉有、公西华的“从政”志向持肯定态度,却又赞成曾皙的“异乎三子者之撰”(即“归隐”)这样一个矛盾。据管见所及,对此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理解:或者肯定孔子当时的思想是“归隐”,或者认为孔子当时的思想是“从政”,或者持调和态度,认为孔子的“与点”并非是真正赞美曾皙,而对子路“哂之”则是“纯属偶然,无关大体”云云。笔者以为,以上理解都有偏颇,其要害在于未能全面把握孔子晚年的思想,从总体上准确区别孔子对冉有等人的不同态度。试看《论语》中的有关部分:  相似文献   

12.
孔子儒学的人学本质及其对日本现代化的影响丁原明日本等东亚国家经济腾飞的事实,越来越向人们展示出孔子儒学与当今世界的现代化并非截然对立,相反,两者倒是在特定层面上有可以沟通的地方.既然如此,那么孔子儒学与现代化结合的契机是什么呢?日本等东亚国家在其现代...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东亚儒教思想研讨会于2007年10月19日至20日在武汉大学召开。本届大会由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所与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举办,由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主任郭齐勇教授及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儒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锡源教授共同主持。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不仅有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而且有不少相当精湛的管理思想。其所以如此,是与他的思想认识和实践经验分不开的。在思想上,孔子初步认识到教育与政治的依存关系。他认为“为政在人”(《礼记·中庸》),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可以通过培养人才来为政治服务。因此,他把执教当作从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主张通过教育把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传播到民众中去,从而对政治发生影响,在他看来,“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为此,他在教育活功和游说活动中,经常回答学生和人主的“为政”问题,从而产生了他的管理思想。在实践上,孔子一生虽然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但他在青年时期和“知命”之年也从政过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仁学思想罗坚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偏重于政治伦理。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儒家学说从诞生之日起就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历代统治者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对儒学作出不同的解释,使之独执中国文化、思想界的牛耳。儒学作为中国最悠久、最丰富...  相似文献   

16.
《易传》是孔子编纂整理和解读《易经》思想的重要文献,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帛书《二三子》作为马王堆汉墓出土《易传》中的一种,其体现出的治国理政思想以为政以德为首要根本,其措施表现为仁政爱民和尚贤用能。这些思想和理念成为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后儒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我们今天治国理政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两宋时期是孔子地位跌荡起伏、重构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历经唐末五代丧乱后,在宋初社会的普遍认知中,儒家面临崩坏边缘,作为儒门先圣的孔子,其社会地位也伴随儒学地位的低落而跌落。与此同时,则是世俗认知中佛学及其人物地位的不断上升。南宋时,孔子地位持续跌落,后者地位远超前者。在宋代社会生活中,许多供奉孔子的建筑年久失修、祭拜孔子的仪式常年荒废,在书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孔子地位也受到道释人物形象的挑战,甚至有优伶以孔子为戏。无论是孔子的无形思想,还是孔子的有形塑像,都面临失去原有凭依与地位的困境。为重树孔子地位及儒学权威,宋代士大夫不懈努力,如王安石儒学创新高度和地位超迈先贤,可与孔孟比高低;二程发挥孔孟绝学创立"洛学",经后续传播演进,至南宋朱熹集大成,形成新的儒学即"理学"思想体系,其贡献等同孔子;宋儒也利用书院及州县学极力抬高孔子地位,同佛、道争夺生存空间。南宋理宗正式将"理学"升至官学正统地位,同时也热衷于佛教,此为儒佛认知转变之重要导向,许多士人也倾向于儒佛并重,三教并尊。此后,长期以来儒佛发展偏失的趋势发生重大变化,儒佛地位得以重新调整和建构,二者走向均衡发展趋势。孔子地位又有所上升,也再次为后世孔子及其学说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孔子做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及儒学创始人,身处社会大变革时代——春秋末期,其哲学思想及教育思想充满了矛盾性。具体表现为天命观、鬼神观、认识论等哲学思想之矛盾,以及对教育作用、教育对象、伦理道德等教育问题的认识之矛盾。孔子思想诸矛盾之形成,有其主观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取决于孔子所处的时代。科学地分析孔子思想的矛盾性及其成因,有助于我们客观评价孔子及其思想,进而科学地运用及扬弃孔子思想,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儒学是一个相当宽泛而驳杂的概念。说它宽泛,是指它网罗宏富。举凡中国历史上与以孔子为宗圣贤师的思想学说以及以《六经》为圭臬的传注训释学有关的人物、思想、典籍均在其中;说其驳杂,是指儒学除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外,还与诸家学说和外来学说互相交融,取长补...  相似文献   

20.
安乐哲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哲学家,其孔学研究另辟蹊径,独具创新视角。安乐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背景,从比较哲学角度阐释孔子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情境主义、“零售式类比”等研究方法,从而力求重新定位儒家思想文化。从安乐哲有关孔子形象、孔子思想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来总结其孔子研究特点,为儒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