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此人若不是有一种非凡的才能,是不可能在他年仅17岁的时候,就把一个男中学生和一个修女之间的爱情悲剧写得如此九曲回肠的;此人若不是有一颗纯金般的心,是不可能在人欲横流的西方社会里,把一对青少年男女志结同心的情感写得如此真挚、纯洁和矢志不渝的;同样地,此人若不是有一腔离经叛道的大无畏精神,是不可能在那宗教的魔爪无时无刻不以一种无形的大棒,从精神和肉体诸方面去毁灭青年人幸福生活的时代里,而发出如此有力的反抗呐喊的。他在小说的扉页题词中开章明义地说:  相似文献   

2.
不淋一人     
有一天,禅师把他的3个弟子叫到身边,然后写了一句诗: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然后他对弟子说:“为什么‘不淋一人’呢?”第一个弟子说:“两个人走在雨地里,肯定是因为那个淋雨的人穿着雨衣。”另外一个弟子说:“他说得不对,答案不可能那么简单。我想那肯定是一场局部阵雨,所以两个人都走在雨地里,才会有一个人淋不到雨。”  相似文献   

3.
一 我真讨厌老苏这个男人。 是他把我的生活搞得一团糟。若不是他屡屡毙掉我交上去的基础文案,我就不用天天加班拿咖啡当果汁喝。若不是我咖啡喝得如此凶猛,也不至于连着四个晚上失眠。若不是因为连天失眠,我也不至于精神恍惚到在超市里推了别人的购物车结账。  相似文献   

4.
三年前,我曾为王学忠的一本诗集写过序言,题名为《一个工人阶级诗人的崛起》。在这篇序言里我曾说,王学忠在诗坛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是不可能不出现的。因为在中国社会的大变动中,工人阶级日渐被边缘化所引发的种种苦痛,不可能不引起这个伟大阶级深沉的思考,也不可能长期不发出自己的声音。“青春献给党,老了无人养,本想靠儿女,儿女又下岗”的歌谣,不是在王学忠之前就出现了吗?在工人阶级的队伍里出现王学忠这样的诗人不是必然的吗?因此,我把王学忠的出现,就其基本倾向和阶级本质说看作是一个工人阶级诗人的崛起,至少他是向这个目标大步迈进…  相似文献   

5.
吴志菲 《老友》2010,(12):8-10
一个出身贫寒的山村放牛娃与战功赫赫的将军,两种形象似乎互不搭界。然而在曾担任过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的李德生将军的人生旅途里,这样看似不可能有交点的两种命运却拼接得天衣无缝。也因为如此,李德生将军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充满了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魂牵梦绕家国情张云枫大兆兄的文章特点就是有感情。这种感情融化在他的观感和见解里,倾注在他的文字之中,靠矫揉造作是造不出来的。经读他的著作之后,你会提出:为什么他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以至童年乡间生活能记述得如此巨细无遗、活灵活现呢?为什么他对台湾同胞思乡、思亲的有关数字和动人事例捕捉得如此精警,表述得又如此感人?仅仅是记忆力好的缘故吗?不是。他记得这么好的原因,除了靠脑袋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是用自己的感情和心灵去记取,刻骨铭心,能不记牢吗?  相似文献   

7.
一“两结合”是“第三种东西”,即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原则存在,在苏联是高尔基首先提出来的。早在一九一二年,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关于社会主义艺术——尤其是文学——我将单独给您写一封信。这既不是现实主义,也不是浪漫主义,而是两者的一种综合,这个意想我觉得是可以接受的。是的,很可能就是如此。”时隔近二十年,他在一九三一年文说道:“是否应该寻找一种可能性,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  相似文献   

8.
沙特的文学批评可以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可以称做为“不带个人意图的”,亦即不想证明什么特殊的哲学论点却写得又晓畅又有见解;后一部分则有的不公正,有的有较好成绩。它说明一个简单真理:对任何一个作家要评论得好,必须对这个作家的主旨和意图有些同情才行。沙特后一部分的文学批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他注意的不是一件艺术作品所能给人的美感具有什么性质或质地;而只注意作品可能在读者身上产生的道德效果。在沙特看来,好的文学作品必须多少能改变读者的道德见解和政治见解,引导他把世界看作是一个不得不行使自己的自由的场所。对沙特说来,文学不但是人用来从一个不愉快的真实世界逃进一个愉快的想象世界的手段之一,它的本质也是使民主的存在合理化而且成为必要的活动。但一个人把文学批评建筑在一个极端独特的人性观上就会招致作出偏窄判断的危险。沙特对自己见解的正义性的信念太深了,因此不能成为一个过得去的文学批评家。  相似文献   

9.
航向标在童年生活中,你可能结识了不少小伙伴。他们有的是同学,有的是邻居,有的是亲友的孩子……你是不是很了解他们、喜欢他们呢?他们做的事是不是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人的一些事写下来,要把事情写清楚,语句要通顺。看一看你的作文能得几张?选择活跃在身边有个性、较典型的、给自己以良好影响的小伙伴。如果是一个陌生人,你发现他有个性,并且喜欢他,为什么不试试写写他呢?选择一两件最能表现这个人性格、品质特点的典型事例来写,把他某一方面的品格突现出来,使大家没见到这个人,但已觉得很熟悉了。你想到“创新”了吗?是立…  相似文献   

10.
丁小平有三种可能:一、有所企图,以狂妄树立权威;二、人格缺陷;三、精神不正常,有妄想倾向这肯定不是一篇心理分析报告,因为本刊邀请的心理医生并没有和丁小平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它只是心理医生和学者,根据丁小平的言行,对他的人格做出的一种揣测。"真正的心理分析,我得直接和他谈,我得看着他,根据他的反应,包括表情、举止、眼神、回答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来做判断。"心理医生刘华(化名)说,"而目前,我只能谈到几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向志宏 《社区》2005,(6):62-62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在灯下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他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到了自己手里,应该怎样写……想完后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本来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读完了。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八面受敌”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年轻人钻研学问,每本书都要读几遍。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  相似文献   

12.
海子并非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而是生活在超验的、宗教的世界中,远离尘世。海子的诗风深受梵高的画风影响,崇尚纯粹的艺术,用生命的代价换得艺术的纯真,把对生命形而上意义的期盼作为艺术旨趣的诉求。海子是一位用生命为诗歌殉葬的诗人,他的内心世界里有着浓烈的宗教情怀,虽然,他不是一个很虔诚的宗教徒。海子的宗教情怀在他的诗歌中有着尽情的体现。在生死观问题上,海子迷恋上了藏传佛教有关人的生死轮回学说。诗人凭着满腔的宗教精神去企盼着拯救人类精神的祈望,这是一种对人类精神宗教式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3.
《北方人》2007,(3)
一日,在美留学的朋友打电话回来,请我帮他查一下他家的族谱,并扫描了发给他。我有点奇怪,我自家的族谱还只听说过,从来没见过呢。不过我还是照他的话做了,他后来告诉我,他女儿上小学,老师交待的作业之一是把五代人的名字写出来,并尽可能多地把能搜寻到的“祖先行状”写出来,评比的标准很简单,谁写得多就可能拿到优。我帮他整理的资料大约有五十页,他帮助女儿一个字一个字地译成英文,  相似文献   

14.
一般说来,人们在正式场合发表演讲,总要先写好演讲稿。这是其演讲成功的先导。一些演讲者,之所以演讲不成功,首先就在于他的演讲稿没写好。在丁玲反映解放区土改斗争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人物──文采。此人嗓音清亮,谈吐风生,学问渊博,挥笔成章。他在大学里学的是教育,后来又做过教授,到延安专门学习了一年党的方针政策后,被组织派到桑干河边一个二百多户的大村庄──暖水屯担任土改工作组组长。上任后,他决定作一次演讲,以发动农民积极投入土改斗争。他花了整一个上午写演讲稿。写完后,自认为这…  相似文献   

15.
<正> 要把人物写得活泛,写得立体,要求之一是写出人物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写出他的性格的复杂性。《金瓶梅》以前的小说,不能说对这方面毫无探索。《水浒》里的宋江,一方面对朝廷讲忠,一方面对江湖朋友讲义。为了忠,宋江迟迟不肯上山;为了义,有时却不得不忠,但终于又把义同忠统一起来——接受招安。粗卤如李逵,豪壮如武松,在尊长面前却驯服如兔。但是,总的来说,即使在一些一直流传到今天的长篇小说中,  相似文献   

16.
这次从北京到延安,到榆林,一路看到陕北的风光,陕北的地貌,就考虑这么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会在这里诞生马文瑞这样的人物,为什么会出现《群山—马文瑞与西北革命》这样的作品.我以为,这是陕北特定地域文化、革命传统和陕北特有的群众基础所决定的.刘志丹、谢子长、马文瑞等领导的西北革命,大家是都知道的.关于刘志丹的故事,在上小学时的课本里就有,也就知道刘志丹这个人物,到现在,印象还很深.西北老一辈革命的那么一种精神和事迹,反映到文学中来,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你对老一辈革命家的业绩本来就不感兴趣,或者一点感情也没有,抱着这种心理和态度,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的.如果你仅仅是对老一辈革命家非常崇敬,但是你没有陕北地域文化的熏陶,对西北人民不了解,不知道这里的风俗习惯,也是写不出来的.再就是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否则,也是写不出来的.培元同志能有这样的作品问世,我以为就是具备了这三个条件.他对马文瑞等老一辈革命家非常崇敬,并有继承他们革命志向的心态;他生长在这块土地上,对地域文化和那段历史非常了解;他有艺术灵感、有艺术细胞.我在《光明日报》时发过他的几篇散文,写的很不错,艺术感觉很好.他本人也比较勤奋,这就创作出了这样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给您挖个坑     
宗璞 《可乐》2010,(8):74-74
1951年,巴西海滨城市特雷斯的贫民窟里,有个酷爱足球的11岁男孩。他买不起足球,只能把塑料盒、汽水瓶和椰子壳当足球来踢。他灵活的身影引起一个人的关注,此人慷慨地送给他一个足球。孩子高兴至极,踢得更欢了,很快就能轻松地将球踢进远处任意摆放的一只水桶里。  相似文献   

18.
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里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它把一百八人的性格都写出来了。”这话虽有点夸张,但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水浒传》的确是一部写人物写得较好的小说。《水浒传》人物为什么写得好?据《七修类稿》说,是施耐庵先把一百八个好汉的象,请人画出来,他每天对着画象揣摹,想象出他们的声音笑貌,据以来写的缘故。这话是不确实的。大概是从周密  相似文献   

19.
阿Q典型新探     
一何其芳同志在一九五六年《论阿Q》一文中说过:分析阿Q“这一个”典型的“困难和矛盾主要在这里: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消极的可耻的现象。”这个看法是有道理的。历来对阿Q典型的不同观点的讨论,正是围绕着怎样看待这一矛盾而展开的。一种观点把二者根本对立起来。认为作为农民阶级的阿Q,其精神就不应当如此消极和落后。按照这一“逻辑”,于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阿Q不是一个农民,而从阿Q说过的“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这句话里,断言阿Q是从地主破落下来的,所以在精神上与一般农民不同。又一种认为,“阿Q这典  相似文献   

20.
一个历史家能不能做到过分客观而不动感情呢?看来这好象是句怪指责,然而当柯普斯顿继续用他那温和而清晰的笔法叙说一个个哲学家的时候,我们有时侯可能希望他能够把他的批评判断写得更加明确一些。归根到底,客观说明和个人批评是可以结合起来的,而且两者只会相得益彰。尤其象在本书第四、第五卷里,当我们接触到一个今天的那些特殊问题开始露头的时期,就更需要这样结合一下。柯普斯顿神甫再一次用增加篇幅的办法表示他承认这个时期的重要性。他给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