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首先回顾了西藏藏族人口的发展变化,通过普查数据重点分析了拉萨等城镇的人口变化、文化素质构成;同时也回顾和分析了西藏的汉族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口特点、职业状况;最后从西藏城乡的民族构成、城市和乡村居民与汉族的接触、城市居住区的格局和民族成分等不同的角度,对西藏人口(包括汉族)的语言使用进行初步的分析,从而可以较系统和客观地了解西藏的人口变化和发展对语言使用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2.
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普遍选择的就近半城市化路径中,人口迁徙具有可逆性:一是从城市回流到农村的可逆性,二是从大城市回流到中小城市的可逆性。这两种可逆性勾勒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去城市两极分化”机制:类贫民窟作为物理载体仍然会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但在可逆过程中,它并不会形成一个刚性的城市社会贫民阶层,进而这种可逆性成为城市社会两极分化结构中的弹性要素;特大城市也会产生,但在可逆的过程中,作为纯资源接受者的中小城市将获得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的契机,从而这种可逆性也构成了城市体系两极分化结构中的弹性要素。  相似文献   

3.
面对资源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约束,如何在人口城镇化发展背景下通过调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实现城市生态效率提升,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从人口集聚角度出发,利用2004-2016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基于面板门槛模型探讨了不同人口规模、不同人口密度对城市生态效率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从人口规模与城市生态效率的角度看,中国城市人口规模与生态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从人口密度与城市生态效率的角度看,不同人口规模下人口密度与生态效率之间的门槛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积极发展小型城市,建立区域发展增长极;二是优先扩容中型城市,培育城市群崛起动能;三是科学布局大型城市,推动城镇一体化发展;四是优化城市规模等级,促进区域要素相协调。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职业人口密度和区位商指标,分析了职业人口在省(市、区)和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研究表明,中国职业人口分布不但省、市、区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东中西部、南方与北方区域间也差异明显,且不同职业人口在省、市、区间和区域间差异程度不同,中国就业人口职业构成性质传统与现代并存.此外,文章定性和定量探讨了影响职业人口分布的因素,认为中国职业人口区域分布差异性是由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逼趋势。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发展有共同点,也有各自的特点。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主要劳动人口)向非农业或城镇转移。这一点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基本相同。至于农业人口转移的条件、速度和规模必然涉及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规模和容量。这方面,不同的国家是不一致的。或者说不同国家的城市化道路是不同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七五”计划的建议第27条指出:“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繁荣,城市化的程度的提高和新城市的出现将是必然趋势。”本文旨在对中国城市化道路加以探讨,主要分析三十多年来中国大陆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原因和城市化发展趋势等问题,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外来人口的户籍登记地职业分布是外来人口结构中的重要因素。就各市来讲,外来人口的职业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但从省外迁入江苏各市的劳动力职业结构与省内各市之间迁移的劳动力职业结构基本相同。各市流入人口的职业分布一般是受其经济规模、产业状况、城镇规模、历史发展状况等因素影响的。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由于资本主义入侵、战乱、灾荒等原因,产生了大量流民.流民入城对近代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一方面,使近代城市人口规模迅速上升,为城市的工商业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劳动力,改变了城市的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使失业人口剧增,城市市民生活质量下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人居环境恶化,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人口职业结构出现畸形,城市功能受到很大影响,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看 ,贫困问题主要在农村 ,但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考察 ,城镇贫困问题更不能忽视。城镇贫困居民虽然比农村少 ,程度低 ,但由于城市人口集中 ,贫困问题的社会影响却比农村更大。因此 ,认真研究当前中国城镇居民的贫困问题 ,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洱海地区的城市为个案,分析认为古代云南城市人口研究的起点在元朝。云南城市人口的变化主要是:元朝,洱海地区的中心城市的人口形成规模。明清以来,工商业城市人口的增长较快。19世纪后期以后,城市人口的数量、人口流动状况、人口的职业构成等诸多变化反映出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向农工商共同发展的社会转变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论文描述了广州市外来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指出新老城区和郊区的外来人口在职业、家庭和住房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别,外来人口的职业结构对其分布有直接的影响.虽然形成大量外来人口在城市聚集的深层次原因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是本地人口的职业流动和城市内部空间流动是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重构的最直接因素.随着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大和旧城改造,可能对今后外来人口空间分布产生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我国城市老人养老方式由传统的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的趋势转变,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为了研究城市老人对于养老方式的选择和态度,通过对南京市9个区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深入分析不同婚姻状态下的城市老年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态度,并重点分析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结果发现:不同婚姻状态下的老年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存在差异,而职业与经济分层、家庭与社会支持以及理念的不同是导致这些差异最为显著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基于 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 2015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从社会排斥角度研究居住隔离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居住隔离显著降低了农民工市民化,居住隔离程度越高,农民工市民化程度越低,两者之间的负向关系在新生代农民工和在大型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群体中更为明显。居住隔离通过影响城镇社会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间接影响个体城镇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适应状况,进而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抑制作用。本研究为有效解决人口半城镇化问题和推进农民工有序市民化提供重要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城市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载体,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陕西省作为一个西部大省,在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陕西省现有7个省辖市和6个县级市,其分布很不平衡,形成了关中、陕北与陕南三大区域的差异.全省13个城市,除陕北的延安、榆林和陕南的汉中、安康、商州外,其余8个都集中在关中平原.面积约占全省四分之一的关中平原,城市数量占到了全省的61.5%,在城市人口和经济总量上也占有绝对优势.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任何城市均是历史的延续.本文即欲对民国时期陕西城市的发展历史及其特征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能为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陕西城市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基于川、鄂、苏、黑四省1712份问卷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分析转向不同级别城镇(乡镇级、县市级、地市级、省会级)农业转移人口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样本总体看,城镇级别对农业转移人口经营权退出和承包权退出意愿均有显著影响,相较于转向乡镇级的农村人口,转向省会级的农业转移人口最不愿意退出经营权,转向地市级的农业转移人口最不愿意退出承包权;省际差异下,相较于转向乡镇的农业转移人口,转向省内地市级的农业转移人口最不愿意退出经营权和承包权,转向省外省会级的农业转移人口最不愿意退出经营权,转向省外地市级的农业转移人口最不愿意退出承包权;转向各级别城镇农业转移人口经营权和承包权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有显著差异.对此,提出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转向动态机制、构建分类化多层次退出机制、注重乡镇和县域小城市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个地区的历史人口问题对该区域甚至整个国家来说都有着很重要的研究意义,而《清代新疆档案选辑》(以下简称《档案》)中关于晚清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人口构成记载得尤为详细。从档案中可以分析出晚清吐鲁番城乡人口规模大小,梳理并分析了城乡人口性别比例、城市人口的职业类型以及所涉及的人口地域来源等问题。在此研究基础上对当地家庭社会结构做了复原,从社会层面上对当地人口的经济(职业)结构、民族结构、家庭结构、地域结构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分析镇江城市化过程的同时 ,对镇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规模、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城市特色、生态环境、市民素质、城市管理、城镇体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经历了近二十八年的改革开放,农村人口虽然可以自由进城务工经商,表明户籍制度的影响正在削弱,但是通过对职业流动、就业的制度路径和就业非正规化的研究表明,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城市就业制度仍然在阻碍着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阻碍着他们与城市社会的融合.这不仅对农村流动人口是不合理、不公平的,而且也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城市民族工作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城市民族工作刍议孙秋云城市,也称为都市、都会,指的是具有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以非农业职业为主。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就称之为城市化或都市化过程。城市的出现是社会劳动分工的...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变人口流动为人口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让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 ,真正从农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迈进 ,除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这一重要手段外 ,更重要的是让已经流动起来的、日趋成熟了的 ,并已成为城市经济建设一分子的“准市民” ,从根本上实现职业与身份的转变 ,即变当前的人口流动为人口转移。这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推动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步骤 ,也是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多层次城镇交通网络建设加速,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渐完善.这些变化将对我国城市化质量和空间格局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包括有效促进人口向城市聚集、引导城市空间拓展、带动沿线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群城镇体系职能分工与协作、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质量提升等.未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强化城镇密集地区的交通联系,提高城镇体系承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整体能力;二要科学理性地规划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在满足城市扩张产生公共服务需求的同时,避免投资过度和浪费;三要充分发挥公共交通集约高效、节能环保的优势,将公共交通建设作为城市公共政策实施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