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强调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是邓小平自1975年主持起草《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直到去年南方讲话以来一再申论的基本思想。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的含义,目前人们主要从二个角度加以理解:其一,从生产力内部构成要素的角度,将科技看作是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第一位重要性的主导性因素。例如,有人提出这样的表达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其二,从科学技术的功能和社会价值的角度看,这一命题意味着科技因素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速度具有决定性的推动作用。这二种理解本身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可以统一在同一命题的理论表述中。不过,从邓小平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时关于“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等一系列相关提法来看,他提出“科技第一”命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本文中的简略表达式,下  相似文献   

2.
<正> 一、研究状况 关于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的问题,我国哲学界、经济学界已经讨论了好几十年,形成了不同观点的争论。考察近年来的各种观点与争论,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陈诚道、司庸之的文章提出生产力的三种形式:基本生产力、大生产力和飞跃式生产力。基本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其基本含义是指构成生产力最基本的要素,没有这三个要素,就不可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大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管理。“大”的含义,一是相对于基本生产力而言;二是相对于经验管理的作用而言,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管理不再是经验式的,而是科学的、理性的,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被引入生产力中。飞跃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资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现在人们都已经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不少人误以为这只是指自然科学,不包括社会科学(含人文科学)。其实,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这可以分四个层次来看:第一,社会科学虽然不直接决定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但是直接决定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劳动者的素质和智力水平,尤其是现代化的劳动者需要更多更好地懂得社会科学。第二,任何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成就都必须通过社会决策与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所以领导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组织科学、行为科学等对于发展生产力是至关重要的,从…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已是无可非议的事实,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又认识到决策、管理、信息的重要性,有人也认为它们是生产力。如何认识这些因素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呢?把它们分别视为与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并列的要素行吗?如果不行,它们在生产力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笔者试把生产力视为一个有机的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可分为两类要素,一类是传统的三要素,可称之为硬要素;另一类则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新要素,可称之为软要素。本文着重分析后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社会生产力包含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后者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越来越起着巨大的作用。本文拟就此谈点看法。 一、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的关系 精神生产力是指直接参与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知识力量,由劳动者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水平等要素构成,它是实现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文化知识是劳动者文化水平的高低,知识的多寡,是决定劳动创造力大小重要的条件。在现代化大生产中,没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技  相似文献   

6.
梁云昌 《学术论坛》2006,23(4):12-15
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要素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知识成为生产力中独立的、第一性的、起决定作用的要素。知识正在极大地改变着生产力中的各项要素,它极大地拓展和扩大了劳动对象的作用和范围;信息、知识等人文资源成为最重要的劳动对象;知识成为劳动资料的轴心,劳动资料成为科学技术的物化形式,科学技术的研发水平和与其物化形式的劳动资料共同成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知识使得劳动者分化,知识型劳动者的质量、总量,才真正是社会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生产力要素的这种变革,要求中国走一条信息化、知识化、工业化同时发展的新型生产力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由于科学技术渗透到影响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各个要素之中,并同各个要素结合、联姻,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科技渗透于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促使生产工具的改革和创新,可以解放巨大的生产力;科技渗透于劳动对象,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改变和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促进生产力的提高;科技渗透于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素质,将科技转交成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科技渗透于组织管理,使科学管理成为促进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运筹性重要因素;科技渗透于法制之中,使法律与科技的关系更加密切,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科技渗透于金融,强化科技与金融的联姻,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发挥启动力的作用;科技渗透于国际社会之中,加快国际交流和合作,进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依靠科学技术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生产力的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无一不是同科学技术相联系的。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他改造自然界的实际能力;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的进步程度,更是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密不可分的;即使在劳动对象中,也处处凝结着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即使它越来越广泛地被挖掘和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它在生产力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在现代生产力中,科学技术是最活跃的因素,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要素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真实地剖析一下人类历史会发现,在古猿人时代,天然劳动对象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所起的作用最大,是第一生产力;原始社会末至18世纪中叶大机器工业之前,劳动者的数量是第一生产力;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生产工具(主要指大机器)是第一生产力;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产品论     
生产是劳动者运用工具,加工劳动对象,以获得产品的过程。把生产看作一个系统,它包含有两个因素:—是生产要素,指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能源动力、资金(资本)、技术、管理等;二是产品,即是一种产出或者说使用价值。没有生产要素就无法进行生产,但仅有生产要素而没有产品,也不成其为生产。故产品和要素都是构成生产不可缺少的因素。长期以来,经济学偏重于研究生产要素,而对产品研究得少。如生产力经济学经常讨论生产力有几个要素,还有工具论、劳动力论、劳动对象论等,生产力系统论则把要素集合为系统。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由此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由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诸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实现教育系统的良性循环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仅就教育与科技、产业、人口、自然环境等的关系及其良性循环作些探讨。一、教育与科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起着空前未有的作用,邓小平同志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者成乘积关系,而且增长越来越块,可以预言,21世纪将是科技的世纪。  相似文献   

12.
科学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四化建设的进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这一理论日益为世人所瞩目。但是,对于科学为什么是生产力这一核心问题的解答似乎不能令人满意。学术界普遍认为科学由于对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起作用,使生产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提高而成为生产力(以下简称“三要素变化”说)。照此观点,似乎科学置身于生产力之外,其所以是生产力,仅仅因为它对生产力各要素发生了作用。这样必将陷入一系列难以解脱的矛盾之中,诸如科学对生产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学术界的讨论中,往往从以下两方面来论证:一是从产量或效益上说明;一是从科学技术对劳动者本身的智能因素的提高上说明,这都很有道理。但是,我们认为还应该从内在因素上,揭示出生产力诸要素中,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中是怎样,又如何变为第一的重要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  相似文献   

14.
一种社会形态,如同一架由许多系统和部件组成的不断运转的机器。它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大系统构成。每个系统中,又有许多部件。如生产力系统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等;生产关系系统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等;上层建筑中的政府、军队、法庭、警察等。可以这样说:在社会形态这架机器的运行中,生产力是驱动系统,生产关系是操作  相似文献   

15.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是整个生产力体系中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其理由是:现代科技在当今世界的生产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决定着生产的组织结构、方式,决定着产品韵结构、质量。而且左右着生产的发展方向,左右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速度。科技作用大于劳动者直接劳动的作用,无可置疑地是第一生产力。第二种观点则赞同传统的生产力定义及生产力二要素、三要素说,反对把科学技术看成是生产力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前生产力或元生产力,它与生产力体系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生产力体系,是对提高整个生产力体系的功能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因素。其理由是:①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之外,在科学实验中产生的;科学技术是作为一种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而非现实的生产力存在着;②在生产力体系内,劳动者才是具有决定作用的首要因素。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是劳动资料的创造者与劳动过程的承担者,离开了劳动者就没有人类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生产的融合,给生产力的构成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能力,也可以渗透到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之中,还可以推动生产管理科学化,并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给生产力巨大的支撑,使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在1988年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目前全国范内正面临着第二次“转轨”,因此,重新完整准确地认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我以为完全必要。 构成劳动过程的要素和决定生产力水平的因素 国内目前各种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在论述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的时候,几乎都援引马克思这段语录:“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但这种引证有三点值得商榷之处:第一,“劳动过程的要素”被替换成“生产力的要素”;第二,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被替换成“劳动者”;第三,“简单要素”被固定成了对生产力要素的完整描述。下面让我们来分别探讨。  相似文献   

18.
关于生产力要素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热点。而关于生产力基本要素问题的争论更为激烈。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二要素论。认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主要指劳动工具);二是主要素论。认为除了上述两要素外,还包括劳动对象;三是多要素论。认为除了上述三要素外,还包括科学技术、管理、分工协作、信息、教育等要素。以上三种观点的提出和反复论争,对生产力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多要素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对生产力理论研究的深化。但笔者认为,这三种观点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偏颇,都未能全面科学地阐明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内容。同时,也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被称为第一生产力,主要依据在于:从主流和本质上看,当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所起的作用和其他生产力因素所起的作用相比,已经占据首要地位。这表明,当人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候,主要是从科学技术的功能上着眼的。或者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实质和核心,乃是揭示了科技生产力功能的新飞跃。 从主流和本质上说科学技术具有第一生产力的功能,并不意味着任何具体的科学技术部门、分支或者任何特定地域、时间内的科学技术无一例外地、自然而然地表现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真正表现为第一生产力的问题,即是所谓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实现问题。 其实,生产力的其它因素也都有一个功能实现的问题。譬如,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只有被劳动者掌握和操作,并运用于改造劳动对象的生产活动中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总的看,生产力其它因素的功能实现,必须具备两个起码的条件:一  相似文献   

20.
一、信息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力是一个大系统,如果把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来看,其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就不尽相同,信息作为生产力系统的一个独立软要素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其作用的发展变化过程是信息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第一阶段,自然生产力或原始生产力的阶段。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劳动者、劳动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