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价值观念系统可大致分为核心价值观与外围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其精神内核.核心价值观有理想性、抽象性、终极性等基本属性.现代民族核心价值观建设,对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回归价值理性、构建社会和谐,以及促进民族国家的“和平崛起”与“和平统一”,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民族核心价值观建设,应遵循民族性、国际性和时代性原则,处理好它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中国近代革命实践以及世界其他民族主流价值观念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提出的基本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类型。儒家君子的内涵品行充分体现在个体、社会、政治三个层面。儒家塑造的君子人格理想对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已经成为人民辨是非、论善恶的基本依据,现在依然是人民判断知识分子以及公务员品德高下的基本标准。探讨君子之道对于儒学复兴与弘扬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体验"探讨的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的价值观、社会心理、生活态度等精神变迁与状况,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从基本内涵、研究对象、研究特征来看,"中国体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有很多共同之处,借鉴"中国体验"研究的思维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应在建构主体、核心价值理念方面实现微观化,关注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的变化,重心下移,建构领域微观化。所谓建构主体微观化,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主体按政府公职人员、农民工与产业工人、教师和学生、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等进行群体划分,通过关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个人来采取不同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所谓核心价值理念微观化,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各个环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如此,社会主义价值观才能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的共识与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谐·仁爱·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文化整个价值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具主导作用的价值取向,它集中体现着人们关于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左右着人们在政治、社会、伦理、审美、历史领域对于是非、善恶、美丑、正邪的基本判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谐"、"仁爱"、"自然"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世俗生活的现实要求以及对未来前景的美好憧憬,这种终极理想分别体现在哲学、社会、政治、伦理、审美等不同精神领域。它既是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的历史基因,也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是推进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无形力量。  相似文献   

5.
荀春荣 《中华魂》2014,(15):26-27
近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渐渐产生了几点想法,很不成熟,未必正确,现在不揣冒昧,把它们写出来,以就正于同志们。 一、核心价值观的“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段中说:“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的3个“倡导”、12个词、24个字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新的概括,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简明扼要,便于记忆,便于阐发,便于传播,深受广大群众的拥护。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现。”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特别是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魂”,即内核的内核。我们知道,价值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意义和效用的主观判断,是一种观念,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就个人来说,价值观是同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相联系的;就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其价值观是同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社会性质有直接关系的。离开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灵魂,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核心价值观也就很难说是社会主义的了。  相似文献   

6.
国家相对于民族群体而言,是大社会组织与小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也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民族群体内部的和谐是构成国家和谐的基础;民族群体为个体责任感培育、道德意识构建、秩序维护、情感滋养提供着现实而生动的场域,这不是现代化需要解构的社会组织,恰是对解决现代化中的个人归属与认同及构筑更大的社会内聚力持续有影响的情感依托。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淡化具有群体特征的民族意识、宗教意识,参与公民身份下的社会关系构建,将有助于民族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7.
民族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内涵,其形成与发展以不同民族存在为前提,以民族交往为纽带,而任何民族关系都必须以一定地理空间为场域依托。国家中的村落是组成社会的基本节点,家庭是组成这一社会节点的基本单元。家庭作为民族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是民族关系形成的重要场域,是个体与民族群体延伸内外社会空间的基础。以民族志方法考察“一村七族”的大理郑家庄婚姻家庭中的民族关系,这在理论上是对“接近从局部到整体”工具的有效尝试,在实践上可作为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思路与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生活路径。  相似文献   

8.
民族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内涵,其形成与发展以不同民族存在为前提,以民族交往为纽带,而任何民族关系都必须以一定地理空间为场域依托。国家中的村落是组成社会的基本节点,家庭是组成这一社会节点的基本单元。家庭作为民族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是民族关系形成的重要场域,是个体与民族群体延伸内外社会空间的基础。以民族志方法考察“一村七族”的大理郑家庄婚姻家庭中的民族关系,这在理论上是对“接近从局部到整体”工具的有效尝试,在实践上可作为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思路与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生活路径。  相似文献   

9.
有了核心价值观,人们就有了主心骨,就能够更有效地凝聚人心,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在新形势下,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不断发威。把网络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把握好网上“网下”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同时注重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知行”合一,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社会法是在国家干预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法律门类,所调整的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社会不同部门之间的法律关系。在中国大陆地区现行法律体系中,社会法是七大法律部门之一,并被界定为“规范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关系的总和”。虽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人生价值观对提高国民素质有直接作用。弘扬中华文化,最主要的就是要阐扬中华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中国古代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民族和国家、人与自然四个方面的关系上,也就是说,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是统一的。当前应重点弘扬传统人生价值观中的三个方面,即为人之道、群体观念与爱国精神、天人协调思想,从而适应21世纪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遵循的根本原则和核心,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体现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灵魂。在新常态下各种社会矛盾的凸现是核心价值观践行的社会基础。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基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国家价值目标实现的具体体现。核心价值观需要化为每个人的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涵着集体主义的特质.集体主义是马克思寻求个人与集体之间统一关系的思想.党的"十八大"自觉反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发展逻辑,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问题,把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内在统一起来,选择国家、社会、个人三重性的价值维度,赋予集体主义思想新时代的价值观内涵.培育、践行集体主义特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注重构建宣传解读、制度保证、文化引领、信仰确立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阈中研究政治平等问题,它体现的是个人与国家、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关乎社会制度的原则、理念和价值。从政治哲学的研究角度,深入剖析以核心价值观为表征的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平等的内涵,既表现了人类的政治实践,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运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政治平等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环节,其实践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论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及其近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深刻地制约着翻译,并合法地改变原语的思想性质,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就是在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汉语化的言说中建构起来的。某种意义上,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近代的歧变过程也就是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建构过程。严复在翻译和介绍穆勒的自由主义思想时,颠倒了其思想的主次,明显压抑了个人优先原则这一前提,而张扬了个人自由应该受到限制这一附则。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被纳入了严复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严复始终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来解释和定义自由主义。严复所理解的“人”主要是中国古代的“民”,这样,他就把“人”最终纳入了中国古代的言说轨道,纳入了国家和民族的范畴,其结果是必然从根本上削弱甚至否定个人。  相似文献   

16.
教育价值是教育科学的首要理论问题,也是左右教育实践选择的最深层次的因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不论是对个人还是群体,教育都要谋求、选择某种价值.由此可见,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的决定因素.由于人们对个人与社会关系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教育价值观.即追求个人的、内在的教育价值观和追求社会的、外在的教育价值观.这通常被表述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正确地解决教育价值取向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既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并为其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之治”是新时代理论回应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实践的创新话语,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年艰苦奋斗形成的国家治理模式。“中国之治”内含了丰富的价值意蕴,以美好生活作为价值目标,坚持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导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在实现方式上,“中国之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解读中国之治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方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之治”的科学内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最为重要的是体现在普通民众的言行举止方面。作为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礼仪包含礼貌以及礼节等内容,是现代社会人与人、社会、国家之间交往互动的重要“介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人际交往应该自觉剔除不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在个人层面的交往互动上体现诚信和友善,在社会交往层面上体现平等自由,才能最终形成国家层面的文明和谐共处。因此,现代礼仪的构建应该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现代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礼节、社会礼仪文化和国家仪式三个层面的内容,并建立相对应的社会机制来设计、制作和推广现代礼仪体系。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各自具有丰富的法理内涵。“富强”“民主”是引领我国文化产业法制与公共文化服务法制建设的重要价值;“文明”“和谐”是引领我国文化遗产法制与精神文明法制建设的重要价值。我国文化立法需要考量“自由”“平等”等社会层面的多重价值,文化执法、司法则需要考虑“公正”“法治”等价值准则。承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基本价值的“爱国、敬业”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理念之“诚信、友善”,都需要通过文化法治建设内化为人民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作为文化立法的目的,其不同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则可根据文化法治的具体需要,确定其融入法律规范的表达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20.
农民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无法回避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凝练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必须将广大农民纳入其中。我们以湖北民族地区为分析单位,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获取了大量资料,展现了当代农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综合分析了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