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民族论坛》2012,(3):12-16
苗族鼓舞《迎宾鼓舞》 作为本次专场演出的开场舞——苗族鼓舞是以鼓为乐器和道具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湘西苗族鼓舞的种类多达数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等。  相似文献   

2.
<正> “鼓社祭”俗称“吃牯脏”,是黔东南苗族社会的一种祭祖大典,内容是:杀公水牛击鼓祭祖。这种杀牛祭祖的习俗在苗族社会中普遍盛行,湘西苗族称为“椎牛祭”,贵阳高坡苗族则称为“敲巴朗”。它是苗族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苗族社会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苗族“鼓社”文化源远流长苗族“鼓社祭”产生的时间早,流传时间长。关于它的起源以源于兄妹结婚的始祖传说较有代表性。传说:古时候,老妈妈生下十二个蛋,孵出十二个兄妹,洪水淹没后,只剩下哥哥“姑昂”和妹妹“卖”。  相似文献   

3.
<正>遗产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苗族鼓舞历史久远,自古以来,鼓舞表演就包含了苗族人民虔诚信仰和勇于创造、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尤其是在与外来势力的斗争和反抗封建朝廷的过程中,苗  相似文献   

4.
武吉海 《民族论坛》2014,(12):58-59
湘西苗族椎牛祭亦称“跳鼓脏”,苗语叫“拢尼”,即“吃牛”之意,是湘西苗族最大的原始宗教祭祀习俗。据文献记载和民间口碑资料证实,它产生于苗族远古的渔猎文化时期,并迅速地在本民族中传扬开来。  相似文献   

5.
《民族论坛》2012,(4):40-41
遗产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湘西苗族鼓舞历史久远,自古以来,鼓舞表演就包含了苗族人民虔诚信仰和勇于创造、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尤其是在与外来势力的斗争和反抗封建朝廷的过程中,苗鼓曾对民众起到了巨大的号召与激励作甩。  相似文献   

6.
<正> 城步苗族自古以来就能歌善舞,创造了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由巫祝举行祭祝仪式的傩歌傩舞广泛流传,尤其是苗族“庆鼓党”(苗语叫“打古堕”,又称鼓社祭、苗年大节、苗族丰收节等)活动规模最大,特色最浓,流传最广。据有关史料记载和老艺人记述:苗族“庆鼓堂”这一民间宗教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悠久,自元代起开始盛行,清代同治《城步县志》追记乾隆年间“庆鼓堂”活动:“……苗人  相似文献   

7.
刘莲玉 《民族论坛》2008,(10):18-19
<正>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期生活在湘西地区崇山峻岭中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语言、生活方式和民族风情。如,祭祖仪式类的土家族社巴日、毛古斯、梯玛跳神、苗族椎牛、苗族椎猪、接龙跳香;舞蹈类的苗族鼓舞、土家族摆手舞、侗族多耶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时代的进步,在现代文化展演中我国鼓舞艺术也在不断变迁发展中,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鼓舞艺术也经过了有效的调适,更加适应现今社会发展。鼓舞艺术是我国苗族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而且苗族鼓舞艺术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历史,早在古代唐朝时期就有击鼓歌舞文化的内容,其鼓舞的表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鼓舞艺术的变迁和调适过程也是经过了多种的挑战,本文就根据不同的鼓舞表演形式进行研究,分析在现代文化展演中鼓舞艺术的变迁和调适,从鼓舞服装道具、鼓舞表演动作、鼓舞表演形态的变迁和调适进行研究,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鼓舞艺术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9.
黄琼 《中国民族博览》2016,(22):127-128
随着我国时代的进步,在现代文化展演中我国鼓舞艺术也在不断变迁发展中,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鼓舞艺术也经过了有效的调适,更加适应现今社会发展.鼓舞艺术是我国苗族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而且苗族鼓舞艺术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历史,早在古代唐朝时期就有击鼓歌舞文化的内容,其鼓舞的表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鼓舞艺术的变迁和调适过程也是经过了多种的挑战,本文就根据不同的鼓舞表演形式进行研究,分析在现代文化展演中鼓舞艺术的变迁和调适,从鼓舞服装道具、鼓舞表演动作、鼓舞表演形态的变迁和调适进行研究,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鼓舞艺术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进行了考究。实地考察了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方式、传承体系、传承人等因素生存状态,分析苗族鼓舞的生态样式及其成因,对湘西苗族鼓舞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进行深入思辨。  相似文献   

11.
唐宏吉 《中国民族》2010,(11):56-57
鼓,在湘西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不仅仅只是一种打击乐器,它其实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一种战斗的召唤。一说起鼓,总会让湘西苗族人民产生一种感奋,一种激情,一种让全身每一粒细胞都轰然炸开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李立  田茂军 《民族论坛》2013,(11):32-34
湘西苗族鼓舞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典型而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有着很深的艺术底蕴和实用价值。然而,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政府相关部门和热爱苗鼓的人们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苗族鼓舞的传承及保护仍面临着一定的困境。比如,一些原生态的鼓种己经流失或正在流失,一些苗族鼓舞传承老艺人相继去世。苗鼓传承人己经断层……本刊现特别约请几位专家学者。请他们为苗鼓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这门古老而独特的民族艺术能够薪火相传,鼓舞不息。  相似文献   

13.
鼓是中国乃至世界各族人民一种重要的打击乐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鼓的记载,在许多民族舞蹈中都可以看到鼓的身影.如朝鲜族的长鼓舞,彝族、布依族的铜鼓舞,佤族、苗族的木鼓舞、藏族的龙鼓舞等等.位于洮河领域的卓尼鼓舞文化中,比如巴郎鼓这种舞蹈道具就反映了该地区藏汉文化的交融,这种特殊性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流成果.  相似文献   

14.
鼓是中国乃至世界各族人民一种重要的打击乐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鼓的记载,在许多民族舞蹈中都可以看到鼓的身影。如朝鲜族的长鼓舞,彝族、布依族的铜鼓舞,佤族、苗族的木鼓舞、藏族的龙鼓舞等等。位于洮河领域的卓尼鼓舞文化中,比如巴郎鼓这种舞蹈道具就反映了该地区藏汉文化的交融,这种特殊性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流成果。  相似文献   

15.
田茂军  张程 《民族论坛》2013,(11):18-19
这里就是传说中的苗鼓之家——吉首市文艺路,湘西苗族鼓舞传习所设在市文化馆宿舍一楼的一个角落。这里是依靠在一楼宿舍搭建的一个简易教学场所,20多平方米的面积,摆了十几面红色的大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鼓舞传承人,64岁的石顺民和她的女儿时红英正忙着挪移苗鼓。年过花甲的石顺民化着淡妆,穿着一身紧身衣裤,神清气爽,衬托出婀娜曼妙的身姿。举手投足间透露出一位艺术家的优雅与热情。  相似文献   

16.
笔者借助文献资料对苗族鼓舞在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价值与整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湘西苗族鼓舞具有历史、宗教、文化、精神、观念等方面的内在价值,同时也有传统教育、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等外在价值,并能以文化的涵盖面广、知名度高的资源优势有机地整合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基于此,本文认为湘西苗族鼓舞不仅是一种专门的舞蹈艺术行为,还能有效整合服饰文化、音乐、绘画、手工艺、祭祀等多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7.
来源于生活的苗族鼓舞苗族鼓舞的历史源远流长,《周礼·地官·鼓》就曾有相关文字记载。殷墟出土的木鼓、楚墓出土的绘漆木鼓、战国秦汉画等,则将古代木鼓的大小、种类等都明明白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它们与我们今天所用的鼓有一个重要区别:今天的鼓是竖置的,鼓面向上,鼓者上下敲击;而古代的鼓则是横置,即鼓面侧居左右两方,鼓者从左右两旁击鼓。苗族的木鼓就保持了这种古老的横置方式。早在苗族先民还住在“水与天相连,一天涨几回”的水乡时,他们就用击鼓议事来商定迁徙。《祭鼓词》唱道:“击木(鼓)响冬冬,爸妈心挨拢,击木(鼓)响呔呔,爸妈乐…  相似文献   

18.
正湘西苗族挑花,俗称数纱,或曰十字数纱,主要流行于泸溪县境内。泸溪苗族挑花是湘西最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之一。它思想内涵深邃,文化底蕴浓厚,作品图样浑厚饱满,构图严谨对称,造型抽象富于变化,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民族色彩。湘西苗族挑花虽然经过千百年承传衍化,却没有失去它原始质朴的风采;反以其顽强的生命活力,伴随着悠悠岁月,一代又一代地延续相传至今。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民族地区书院的创建对民族地区的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清代湘西苗族地区书院的创建,成为湘西发展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湘西苗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认为湘西苗族地区书院的创建过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民族文化互动交流的产物.湘西苗族地区书院的创建顺应了湘西苗族地区特有的文化生态,满足了湘西苗族社会对文明进步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20.
吴刚 《民族论坛》2013,(11):10-11
第一次听到苗鼓,是在2007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上。当600位苗族同胞携500面火红的大鼓徐徐登场时,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让我对接下来将要表演的这套苗族“撼山鼓”舞充满了期待。等到鼓声响起——那雷霆万钧、震撼山岳的鼓舞声浪仿佛瞬间将我淹没,全身的热血和精气,似乎也随着这鼓点在激扬与贲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