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宋代学术史上的荆公新学吕云飞荆公新学又称“王氏新学”、“临川学派”、“三经之学”、“熙丰之学”,是北宋中叶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派别或学术群体。它因该学派的领袖和创始人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晚年封号“荆国公”,学者称王荆公而得名。冠以“新学”则是北宋时洛学对...  相似文献   

2.
荆公新学的学术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书华 《文史哲》2001,(3):70-74
荆公新学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思想和学派 ,是宋廷南渡之前居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学术体系。从学术渊源上看 ,荆公新学以儒为宗 ,援佛入儒 ,援道入儒 ,援法入儒 ,援诸子百家以入儒 ,富有兼容择取精神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在嘉祜三年《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即《万言书》中,针对北宋中期人才缺乏,统治危机严重的情况,提出了一整套人才救国的纲领。他的教之、养之、取之、任之四者并重的陶冶人才的思想;确有创见。即使现用,对我们培养、使用人才,改革干部制度,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不过,我们认为,其中也有某些不切实际的成份。本文试就“饶之以财”即增加官吏俸禄的主张,谈谈我们的几点看法。王安石的《万言书》是这样表述他的“饶之以财”观点的:所谓养之之道何也?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何谓饶之以财?人之情,不足于财,则贪鄙苟得,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其制禄,自庶人之在官者,其禄  相似文献   

4.
宋代功利思潮伴随着北宋“通经达用”的学风而兴起,一度通过王安石的变法改革付诸实践,然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使宋代的功利思想没能在政治、经济领域产生更大的影响,荆公新学也逐渐走向衰落。南宋时期的浙东事功学派继而举起了功利思想的大旗,以陈亮、叶适等人为代表的事功学者倡言功利,公开批评空谈道德性命的义理之学,尤其是陈亮与朱熹的“王霸义利之辩”将宋代功利思潮的发展推向了高峰。之后,随着理学上升为官学和事功学派的衰落,宋代功利思潮逐渐式微。  相似文献   

5.
顾永新 《殷都学刊》2014,(2):114-118
王安石熙宁变法,改革科举制度,王氏新学系列著作行于场屋,直接影响到北宋后期直至南宋的学校教育和科举取士制度。龚原、耿南仲分别著有《周易新讲义》,先后作为三舍法实施期间的太学讲义,与王安石《易义》是一脉相承的。宋代以降,有关龚、耿《易》学著作的著录及其版本流传颇有参差,本文试做辨析。龚、耿二人本王学一派,有着很深的学术渊源,但其书在内容上的差异还是较为明显的。  相似文献   

6.
杨时是理学由二程到朱熹间发展的重要人物,他的<中庸>学直承二程,尤其注重<中庸>未发已发说和"诚"的思想.其政治目的在于批判王安石荆公新学,但其<中庸>思想并未完全摆脱新学影响,且受到佛教禅宗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书华 《河北学刊》2001,21(2):10-14
荆公新学与二程洛学在经学领域里的对立与分歧主要表现在:(1)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政,以《周礼》为理论依据,撰《周礼义》阐发其改革主张;二程及其后学反对新政,否定《周礼义》,甚呈否定《周礼》。(2)王安石与二程都重视《孟子》,但王安石认为孟子并不全盘否定利,对于“民之所利”是不反对的;二程则认为孟子反对任何利,主张要义不要利。  相似文献   

8.
北宋是理学勃兴的时期。由于理学继承并发扬了传统的为官方所承认、为老百姓所接受的儒学 ,理学思想实际上是当时哲学的主导思想 ,是人们的精神主宰。而王安石所提倡的“新学” ,以及他所施行的“变法” ,是与理学的宗旨和精神背道而驰的 ,是对理学的反叛 ;在这么一种哲学环境、精神环境下 ,王安石的新学和变法 ,从他提出的那一天开始 ,就注定了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9.
岑天翔 《理论界》2022,(10):75-82
王安石早年著作《淮南杂说》,曾颇流行于当时,但不免于散佚。今人曾利用《精骑》辑得该书部分佚文,而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尚保存该书佚文七则,可供补辑。现今掌握的《淮南杂说》佚文,反映出该书三方面的思想特色:推尊孟子,接续道统;论究道德性命之学;回向三代,变革法度。王安石《淮南杂说》推动北宋中期孟子学说的流行与学术地位的抬升,深化思想界关于心性学说的讨论,论述经世致用及复古改制的观点,在北宋学术思想发展与演变的脉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公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中期著名灼政治家、思想家。神宗熙宁元年(1068)以前,他任地方官吏,表现出端详宁静而谦逊退让,不同流俗去奔竞进用而求为京官。“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宋史纪事本末》)他不同凡响,名重天下,为曾巩、欧阳修、文彦博、司马光等名士所延誉和倾慕。  相似文献   

11.
略论宋代庄学的“儒学化”倾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历代庄子学研究史上 ,两宋时期是很有特色的一段。本文打算就这一时期庄学研究中的主要思想倾向作一点初步探索。一两宋庄学研究真正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面貌是从北宋中期开始的。王安石和苏轼是这一新局面的开创者。两人都是习染道家学说、深嗜《老》《庄》的文坛领袖 ,以他们为核心先后形成的两个文人集团不仅积极参与了重新阐释《庄子》的工作 ,而且还把其主要学术观点贯彻到各自的著作中 ,形成了非常突出的庄学“儒学化”思潮。王安石深研《老》《庄》 ,写作《庄周》大概是在他长期任地方官的庆历、皇时期。像他此期所有以诸子为题…  相似文献   

12.
在北宋后期的五十多年中,荆公新学占据了学术界的主流地位。南渡之后,随着程朱理学的逐渐兴盛,荆公新学逐渐被深埋在理学话语所建构的历史深层中,而有宋一代的政治文化变迁研究,也随之落入了一种单线演进的考察路数中。本文力图通过对荆公新学自身的传承、发展,与时政的关系,以及与其它学派之间的关系这三个层面的考察,揭示出新学在历史上的多面相。南渡以后,荆公新学开始没落。但这也不是直线衰落的过程,而是与高宗、孝宗两朝的党争、政局密切相关。自“绍兴和议”至绍兴二十六年的短暂复兴后,及至孝宗淳熙后期,作为学术流派的新学方才消失。  相似文献   

13.
张载为宋明理学奠基人之一,与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等重要学者齐名,号称“北宋五子”。他所创立的“关学”与王安石创立的“新学”、二程创立的“洛学”鼎立,称为北宋三大学派。70年代后期,学术界逐渐重视了对张载及其思想的研究。友人喻博文积十余年之研究成果,历尽艰辛,多方搜求善本,摄取当世最新研究成果,做成《正蒙注译》(兰州大学出版社),填补了一项历史文献研究的空白,为中国文化史、宋明理学、张载及其学术思想的研究开拓了新路。提供了资料方便。通读全书,受益非浅,有以下三方面突出优点或特点。略抒个  相似文献   

14.
北宋新学的兴衰及其理论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安石创立的新学学派。在两宋学术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曾占据正统地位长达六十余年。然而,新学在两宋的思想和政治舞台上几经沉浮,终于在南宋时期的学术消长中为理学所取代。尽管如此,王氏新学本身却具有其不可低估的理论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 ,南宋是一重要时期。军事上的妥协与政治上的偏安 ,不仅并未影响宋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而且促使其形成独特的风貌。从哲学上看 ,北宋诸多学派并立的格局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在北宋时影响极大的王安石新学与三苏蜀学渐趋冷落 ,二程一系的理学得到空前的发展 ,成为占据主流地位的学派。从文学上看 ,在北宋后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诸大家辞世后 ,诗坛经过数十年的沉寂 ,重又焕发出生机 ,以陆游、范成大、杨万里为代表 ,宋诗出现了中兴复盛的新局面。从表面上看 ,思想史和文学史的走向及其特征的形成 ,各有其自身的原…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变法能在北宋中叶发生,主观上得益于他任鄞县知县时的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功实践,以及他"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的个性;客观上得力于神宗皇帝对理财的重视及其对王安石的高度信任.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内容有八项,分为刺激生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措施和加强武力的备战措施两类.其变法之所以阻力重重、举步惟艰,最后以悲剧收场,主要原因是治国以理财为中心、君臣以求利为要务不为中期封建社会意识形态所容忍,次要原因是王安石在对待政敌和盟友的策略失当,政治素养和人文素质不够深厚.  相似文献   

17.
《文史哲》2010,(6)
北宋的救荒措施及仓廪制度集汉唐以来之大成。儒家荒政思想在北宋中期始得到朝野士人的重视和实践,王安石变法既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运动,也是我国历史上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第一次全面推进荒政的有益尝试。北宋初期以来所实施的募饥民隶军籍、宽减饥民"强盗"死罪、推广"劝分"救荒,以及中后期不断改进的社会救济制度,对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起了积极的作用,也是宋代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8.
洛学、新学、蜀学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连章 《中州学刊》2002,(6):130-136
本文认为 ,二程洛学与王安石新学和苏轼蜀学 ,并非都是完全对立的 ,而是有异有同。三家经过相互驳难 ,相互吸收 ,相互促进 ,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派风格。二程洛学与王安石新学在维护统治集团的政治利益上 ,都希望变法改革 ,来挽救由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而引发的社会危机局面。只是在具体方法上出现了分歧 ,王安石变法的总目标是富国强兵 ,总方针是“理财”、“通变” ;二程则认为应该通过行仁政、重礼义、重教化的办法调整社会关系 ,缓和社会矛盾。王安石主张“兴利” ,二程主张“尚德” ,二者产生矛盾。二程加入反对变法的行列。但在态度上是比较温和的。他们在学术上 ,都为儒学的哲学化、儒经的义理化做出了贡献。在宋明新儒学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二程洛学与苏轼蜀学之争是保守派内部的派系之争 ,他们都反对新法。他们的争论主要是表现在学术上的性情之辩 ,苏轼主张性情统一论 ,二程则主张性善情恶论。洛学、新学、蜀学经过长期的争论 ,最终是洛学派中的程朱理学取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金元之际,理学在北方从长期沉寂的状态中苏醒过来,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各种独立的理学学派。本文打算探讨一下这个时期北方理学发展的特点及社会作用。北方理学发展的渊源及分期宋室南渡以后,原本创始于北宋的理学,在北方一蹶不振。金代,王安石的新学较为流行,元好问说过:“国初经术,祖金陵之余波”(《宋元学案》卷一百引);苏轼  相似文献   

20.
<正>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高度重视人才是他政治思想的一大特点。在他的许多奏议、诗文、书信和谈话中都大量涉及到人才问题,特别是那篇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以“人才救国”为中心,系统论述了人才的培养、管理、选拨和使用,可称得上是一篇人才学说专著。本文仅对他的人才观及人才标准作一粗浅阐述。王安石的人才观,即他对人才作用的总看法,与他进行变法的政治需要密切联系着。要进行政治改革,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首先要进行吏治改革,然而,当时北宋政府的吏治十分腐败,在官员的选拨和使用上存在若干严重问题。王安石指出:“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以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不革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