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柴松霞 《殷都学刊》2010,31(3):76-83
近代中国人在什么条件下对西方的立宪制度产生了兴趣呢?尤其是对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大国来说,能主动走出国门,考察东西洋的宪政制度,是一件大事。"五大臣出洋"正式拉开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序幕,当时的舆论是如何看待这一轰动事件的呢?体认其时代背景,明察时人、时论对宪政的认识,详细探究时评的舆论导向,自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清末的立宪活动。  相似文献   

2.
孟广林 《中国社会科学》2014,(4):184-206,209,208
受"辉格派"史学的影响,诸多西方学者一直强调中世纪英国盛行限制王权的"法治传统"。然而征诸史实则不难发现,在当时的英国,虽然流行着由日耳曼法、封建法与神法融合而成的"王在法下"的观念,但这种观念并不能真正地限制独裁的国王。被视为体现这种"法治传统"的议会,虽然有时限制君主的权威,但仍旧是国王的议会,从根本上说是支持王权的。大贵族集团利用议会来争权夺利,不应该被视为宪政意义的"革命"和"实验"。对西方学者的这一"辉格版"诠释,我们应该重新考量,在研究中将"思想中的政治"、"制度中的政治"和实际发生的政治区别开来,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3.
自19世纪民主在宪政体制内表现为一种制度以来,西方宪政思想的主题就从防止个人专制独裁问题转变为如何防止多数专制的问题。作者以19世纪的三位自由主义宪政思想家贡斯当、托克维尔和密尔为分析对象,主要考察他们有关控制民主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近代西方国家的议会有着约束和监督行政权力的宪政功能。历史表明,近代西方国家代议制宪政功能的形成及其内在机理是与国家财政的公共化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近代西方国家正是通过代议制在私人的经济与公共的政治、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实现了协调互动和良性合作。从宪政史的角度来看,代议制是近代西方市民社会制约政治国家的宪政工具,而其内在机理就在于通过对国家财政公共化的组建和监管,来确保了国家权力的行使具有公共性、有限性和责任性等宪政品质。  相似文献   

5.
薛恒 《南京社会科学》2007,584(2):55-61
鸦片战争知彼知已的需要,使中国人通过<四洲志>一书初识了英美国家的议会制度及其价值.议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介绍到中国后,到同光时代,得到了官僚士大夫阶层中有识之士的高度认同.他们从"三代"遗风中发掘出议会制的历史和理论基础.梳理甲午之前士人对西方议会制度的认识的过程可知:体认西方议会制既是近代中国了解把握西方民主的门径,也是后来变法和立宪——中国二千多年道统之变的先声.  相似文献   

6.
中国知识界对议会政治的认知与民国政制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丽兰 《河北学刊》2004,24(5):161-166
中国人对于议会政治的认识深深影响着民国政制的演化。“议会救国论”、“议会万能论”是清末思想界的主流 ,章太炎、孙中山等则已对议会政治有所批评。民国初年移植议会政治体制引发种种弊端 ,使中国知识界议会观发生逆转 ,“议会破产论”论、“议会过时论”兴盛一时 ,不少人一方面关注西方改造代议制的新趋势 ,一方面反思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可以古为今用之处 ,提出改造代议制的各色方案。南京政府抛弃议会政治的外壳、试行党治失败的同时 ,西方改造代议制的浪潮也已暴露出问题 ,人们开始进入对于改造代议制的反思期 ,“重回代议制”成为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宪政运动的主题。中国知识界的议会观的演变遵循着制度决定论与实用主义逻辑 ,社会进化论与理性主义崇拜则是其哲学基础。民主观念的激进化 ,是中国移植西式民主制度失败的思想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学界予以广泛关注,然而以往研究存在着忽略考察团随从人员的缺失.杨寿楠为载泽一路考察团随员,担任总文案之职,在考察途中负责拟定"考察各国大略"奏折.归国后,杨寿楠又负责组织编订考察书籍,并屡次得到载泽授意代拟奏稿.通过对杨寿楠参与载泽一路考察团的个案分析,可以肯定载泽考察团各类奏折、著述的撰成,实为考政大臣与随从人员实力考求、协同作业的结果,与端方、戴鸿慈考察团找人捉刀代拟奏稿、考察报告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以往笼统认为五大臣出洋考察为走马观花之举的看法需要修正.  相似文献   

8.
洛克的宪政理论对英国近代宪政制度的意义在于 :运用流行的自然法学说为新兴政权提供理论基础 ;汲取传统中“议会至上”、“王在法下”等合理内涵 ;发展古代分权论、混合政体论以及制衡观点 ,奠定了英国独特的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 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是资产阶级在革命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国家政体。它在反封建斗争、维持资产阶级统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是不是自中世纪以来一脉相传的、平静地转变的?它的传统权力和作用在现代又有什么变化?这是我们如何认识西方议会民主所需要研究的一个侧面。(一)资产阶级的代议制起源于英国。有些西方学者称英国的国会是“议会之母”,并说它是自古以来一脉相传的、平静地转变的制度。近年来有的同志在介绍资产阶级议会时也  相似文献   

10.
语境、对接与投射:清末宪政思想接受中的变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盛行的立宪救国思想代表了一种通过移植西方宪政制度来寻求富强的政治主张。这一思潮推动了政治话语权从传统的尊君范式向宪政民主范式的转换,并为此后的制度变迁注入了强劲的观念动力。然而,当时国人解读外来宪政思想时面临的语境,以及为使外来宪政诉求能与本土性道义诉求对接而担当起"政治动员功能",不能不将大量的本土要素投射到宪政思想之中,从而使之发生重大变调,偏离其本来指向的制约国家权力这一目标。清末宪政观的这一建构使清末,也使近现代中国的宪政思想及实践自始就背负了与宪政精神极不相符的理想主义负担。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传统在西方宪政的起源、酝酿和形成过程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早期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观、对上帝虔诚的信仰及平等、博爱等观念为西方宪政制度的萌发提供了思想基础。到了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体系的教会法学,其独特的二元政治观、内部权力架构等对西方宪政的分权理论有着重要影响。而后,基督教式微,在宗教改革中确立的宗教个人主义的思想意识,为近代西方宪政提供了个人主义的深厚理论基础,进而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宪政制度的成型。  相似文献   

12.
<钦定宪法大纲>颁布之前,曾有五大臣出洋考察,其中便有德国.而只有考察德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和各种宪法学说论争,才能体会到当时德国宪法文本的真意,才能抓住当时德国宪政制度的精髓,才能领略当时德国宪政中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即表达了对西方政治文明的艳羡.经过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维新志士对西方宪政制度的进一步介绍,再加上报刊舆论对宪政制度的宣扬,到20世纪初期,宪政思潮逐步发展成为一股颇具影响力的政治潮流,其中一个重要标志是朝野上下掀起了立宪期限讨论的高潮,尤其是五大臣出洋考察时期政府官员关于立先期限的论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推行宪政改革的规划,使得颁布立宪期限成为宪政改革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宣统帝登基伊始,摄政王载沣即制定了军机大臣副署谕旨的制度。前人对此研究较少。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不仅可以对清季皇权生态有更深刻的了解,也可藉此体会清季官民共同参与的宪政运动,认识西方近代政体制度移植中土过程中的艰难和曲折。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中国政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动时代,如何实现由传统的绝对主义的专制王权政治向近代西方式的宪政政治转换,是当时进步思想家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严复曾长期留学英国,留英期间他对西方式的宪政政治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确立了牢固的近代宪政政治的理念。由于当时中国缺少一个西方式的自由主义文化传统,不能够为中国建立一个西方式的宪政政治提供坚实基础,这便导致了严复思想的内在矛盾;即:在理念世界严氏追求宪政,在现实世界则将宪政悬置了。理念与现实这两个世界的冲突,常常使严氏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这两个世界…  相似文献   

16.
论民初的内阁制政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年,中国进行了移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实验,内阁制政体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项.探讨当时对这一政体的认识和实践,将有助于揭示民初宪政实验失败的必然结局、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民主运动的发展历程.一、民初政体的争论及取向采行何种政体,各派政治势力极为关注和重视,并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他们之间的争论反映其对西方民主模式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各自不同的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17.
在简单地回顾和考察西方宪政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宪政不仅仅是一种约束公共权力、建立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 ,更为重要的是 ,它还应表达观念性的宪政精神 ,体现民众的主体意识、宪政态度和宪政情感 ,蕴含一种正义性的现实关怀和世俗性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8.
宪政是西方文化传统长期孕育的产物,作为迄今为止最具操作性、最接近人道价值的制度,仍然处在向未来敞开的进化之路上。作为文化形态的儒学在"治道"层面上或许可以为宪政建设提供有限度的技术支撑,但二者分属完全不同的制度安排和规则体系,存在着文化基因上的非兼容性。当复兴儒学的文化意向试图转向恢复儒教"王官学"地位的权力诉求时,标榜复古更新的"后新儒家"就由学术上的荒诞走向政治上的反动,所谓"儒家宪政"既是对宪政的践踏,也是对儒学的歪曲。  相似文献   

19.
为回应针对"儒家宪政论"之批评、质疑,本文将较为系统地论述,何以将儒家与宪政勾连起来,作为一个学术范式的儒家宪政论之用意何在,儒家宪政可能的现实形态为何。儒家宪政的根本标志是循道而治,也即儒家所守护之中国价值渗透在国家生活中,至于政体之各项制度则是灵活的,可以学习自西方,也可以调用自中国古代,更可以是"以义而起礼"的自我创设。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反君权,倡民权,将民权建立在国家主义的基础上。其民权的主要内容是自由,自由是天赋的权利。开民智是民权实现的观念条件,完政是民权实现的制度条件。设议会、立宪法、司法独立等都是为了保障民权。梁启超的民权与宪政思想并不完全是西方式的,其中包含有传统法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