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候在过去的产权制度中并不被作为一种财富,人们随着对气候利用的能力不断提高,对气候的资源属性愈加重视。为了更好地对气候资源进行法律治理,需要明确其权属。文章以黑龙江省在气候资源方面的条例和引发的争议入手,探讨气候资源的概念与特征,通过分析我国的法律权力的边界及公共信托理论确定气候资源的权属,即气候资源是一种公众共用物,并以公众共用物悲剧为诫,尝试探索出一条体系化、综合化、多主体、全过程的气候资源法律治理路径,以期更好地保护气候资源和合理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公众共用道路是一种典型的公众共用物。我国应当基于公众共用物理论,从建设可持续公共交通的顶层设计的高度,从转变和端正公共交通治理和管理的指导思想上解决公共交通拥堵问题。应当突出公共交通的公益性,将公众共用道路建设放在公共交通建设的首要位置,确立公众共用道路在城乡道路中的主体地位。公共交通建设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满足和保障公众基本出行、行动自由和基本生活品运输的需要为优先目标。在公共交通领域实行良法善治,应当综合运用政府调整机制、市场调整机制和社会调整机制。破解公共交通拥堵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增加公众共用道路的数量和面积,重要措施是加强公众共用道路的管理、服务和相关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3.
程序正义是衡量城市生态治理水平的重要尺度。城市生态治理的程序正义,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方法与步骤实现公众的生态权利。由于认知水平、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专业化程度等原因,城市生态治理中仍存在程序正义不足等问题。实现城市生态治理的程序正义,需要承认多元正义观、深化公众参与、规范生态治理、推进生态制度建设。推进程序正义,需充分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  相似文献   

4.
大庆市是我国重要的石油资源型城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的压力。通过对大庆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从全面启动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引导公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进一步加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等方面,提出大庆市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的方法和建议,为大庆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成为面对的首要问题。我国现有的环境政策对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西部生态环境仍然面临着严峻形势: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草地、林地资源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等,促使国家应当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开展西部生态环境治理,建立完善的政府主导型、市场推动型和公众参与型的西部环境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6.
王春华 《兰州学刊》2004,(2):160-161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生态城市的经济系统是指,生态城市既要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也要能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即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使城市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城市社会的整体发展。生态城市的环境系统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体系如空气、土地、动植物、植被面积、资源等,也包括人工环境体系。从生态城市的社会系统来看,生态城市要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城市规模还要与其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供给相适应。生态城市的三个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相…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制度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旅游等资源丰富,湿地面积大,生物多样.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淡水资源、均化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立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定环境资源产权制度,建立环境资源价格制度,完善生态补偿税费制度和充分保障公众环境参与权的实现等具体可行的法律制度来调节各主体的责权利关系.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城市政府作为城市治理的主体和主导力量,承担着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职能职责。如何实现城市的有效治理,为全体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全方位有机配套、公平正义以及"无缝隙"的整体性公共服务,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改善企事业单位发展环境,进而增进公共福利与公共利益,推进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大而现实的课题。城市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及其治理,与城市政府组织结构及其职能划分密切相关。合理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能划分,是城市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为此,需要我们对当代中国城市政府组织结构及其职能划分进行检视,进而探寻城市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内生逻辑与治理路径、技术工具,推进城市政府公共服务组织结构及其职能划分从"分工"走向"整合"。  相似文献   

9.
屠凤娜 《理论界》2013,(3):80-82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城市居民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目前,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生态意识欠缺、公众参与力度不够;内部不协调、外部衔接不够;保护和发展之间不平衡;管理和实施存在困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树立生态观,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强化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合理规划和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基础设施管理机制;构建生态基础设施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提出完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短缺的时代已经过去,但生态资源短缺的时代已经到来,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已成为制约当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而生态利益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其在供给和维护上缺乏相应的规制。为此,应以生态利益为核心,围绕生态利益供给,来寻求生态利益现实的供给模式,并从法律治理的角度来保障生态利益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现代化理论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当今一种颇具影响力的思想,主要包括环境问题策略论,科学技术作用论,市场、政府与公众作用论以及"弱化"和"强化"论等基本内容,它为解决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启发,即要树立现代生态观,积极发展生态科技,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公众的作用,建设生态城市系统。  相似文献   

12.
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科学发展,建设宜居型城市。政府环境行政的不足决定了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吸纳最广泛的公众参与其中,生态环境的公共性使得城市公众有可能协调一致行动,以绿色生活方式促进家庭、社区、社会层面的生态环境改善。政府应当更加完善有关公众参与的法律和政策,为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现实渠道和切实保障;城市公民应自觉培养生态可持续性行为习惯,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自律、监管、建言献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生态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性内容,探讨生态产品中心区的价值扩散机制和途径及相关的政策实践,对于补充现有生态产品价值形成机制研究,保护好青藏高原这一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生态具有资源价值、环境价值、认识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生命维持价值和社会政治价值等价值形态,多年来通过生态品牌、生态资源、生态投资、生态产品、生态产业、生态项目、生态就业、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声誉等途径向周边省区发挥了积极的辐射效应。需要进一步更新生态发展观念、强化生态政策供给、促进生态市场流通、加强跨省区组织对接、延伸跨区生态产业链、提高生态技术水平、构建青藏高原生态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4.
公众参与是城市民主治理的主要形式和核心内容,在中国城市化加速推进和城市病的集中爆发时期,城市治理陷入双重困境.作为城市管理的单一主体,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已不能满足公众急速增长的需求,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要求愈发强烈.目前,正式参与机制的形式化难以真正实现公众诉求,公众的非正式参与压力对城市治理产生的正负效应则具有不确定性,中国城市治理模式亟须转型.建构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取决于立法、授权、参与途径等多个层面上的改革和创新,是城市走向善治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一、选取切入点的标准 1.生态标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各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实施,能有效地解决现有的水土流失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自然灾害问题等,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资源标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充分合理有效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资金、人才、劳动力、技术、管理等社会资  相似文献   

16.
如果仅对煤炭开采活动为国家创造利税和采煤沉陷区治理所需的成本进行权衡,则资源开采活动"功不抵过",导致这种结果的一个关键原因是中国尚未建立有效的矿地复垦法律。阜新采煤沉陷区治理的经验与教训对全国采煤沉陷区的治理及建立中国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具有借鉴意义。在资源开采过程中,矿地没有得到及时和有效的复垦,产生的不仅是环境问题,而且还有资源产业的暴利与暴力、资源性贫富差距、资源型产品的倾销与垄断等一些列相关问题。因此,新法应防患于未然,明确规定详细的复垦标准,治理主体、资金来源、复垦保护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完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具有正当性。多年来,我国环境资源立法取得很大成就,但依然存在立法工作不协调、不适应以及法律缺失、法律修改与解释工作跟不上等问题。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应当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指导思想,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在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修复、自然资源保护与违法责任追究等方面制定立法新方案,并总结立法经验,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改进立法工作方法,为全面提高环境资源立法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8.
马建昌  张颖 《人文杂志》2015,(1):125-128
作为全民共有共享的文化遗产,城市大遗址的保护利用需要公众广泛参与。本文以唐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和管理运营为例,分析在公共治理理论背景下,大遗址保护利用中公众参与的多种方式、积极作用、存在问题及改进举措。  相似文献   

19.
市场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维度之一。然而,其理论依据"科斯定理"自问世以来,就受到各方质疑。扬长避短的关键是根据生态产品的属性,科学界定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具体政策的选择和实施效果取决于生态问题的类型、市场的成熟度,公众的生态意识、政府的政策目标、政策制定者的素质,以及法律法规组成的政策环境等因素。同时,从动态演进的角度寻求调和,探索出一种中间的"市场增进型"政策工具。选择合适的政策工具,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效能,协调经济与环境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保护制度的创新也催生了巨大的生态保护市场。零净损的"生态保护指标交易"、为生态产品市场制定规制的"生态认证"、碳汇交易等典型应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其成功经验可归结为中介组织、政府介入,共同利益和结果导向。因此,在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过程中,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以生态利益的有效供给为核心,立法先行,有效发挥市场效能,完善生态补偿市场的"进入—退出"机制,明确政府职能,强化过程监管,体现环境公平。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治理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的"脱域化"特征,海西城市群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要以协同发展为契机,从区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和区域府际协同治理两大路径入手,统筹解决生态环保和资源利用的区域外部性问题。海西城市群应积极探索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政策、新模式,通过建立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严格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健全多维长效跨域生态补偿机制、推广生态环境治理市场化机制、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与责任追究制度,尽快建立统一的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和共保共育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区域协同的生态环境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