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启蒙与中国具体实际问题相联系,继续推进启蒙,已经成为启蒙研究领域的主流价值诉求。近现代农民启蒙任务的远未完成、农民主体地位的远未确立、时下惠农措施的尴尬处境等诸多原因,使当前农民启蒙显得格外必要而迫切。当前农民启蒙,除了要应对后现代主义、传统文化、大众文化等各种思潮的挑战之外,还应该针对农村、农民的实际,着力清除封建宗法共同体文化、心态等前近代思想观念残余,祛除暗含身份等级低下的前现代农民观念,并将这种思想观念上的启蒙依托于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取消城乡户籍差别等制度上的建设,在深入推进社会化商品经济的过程中引导农民打破依附人格,塑造独立自由之个性,切实推进当前农民启蒙。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启蒙反思"的深入讨论使我们对继续启蒙有了更多的自信。将启蒙与"三农"问题这个中国当前最大的实际结合起来,开启农民启蒙,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诉求。当前农民启蒙如何可能?首先必须围绕农民主体性建设这个核心任务展开,不能落在"你蒙我启"的思维窠臼里,同时又不能独断地将农民启蒙界定为农民不需经别人引导而实现的自我启蒙,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在农民启蒙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中坚持"吃透两头"的路径,一头是启蒙者,一头是农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开启当前中国农民启蒙。  相似文献   

3.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在乡村振兴中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也应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启蒙是相辅相成、双向互促、并行不悖的关系。因此,新时代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应该重视农民启蒙,并将其渗透、溶入培育过程始终。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应该坚持有蒙共启的原则,努力将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现代农业、民主政治、乡村文化、生态文明、社会保障等新时代的思想观念传输给农民,从而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启蒙的双赢,有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在乡村振兴中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也应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启蒙是相辅相成、双向互促、并行不悖的关系。因此,新时代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应该重视农民启蒙,并将其渗透、溶入培育过程始终。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应该坚持有蒙共启的原则,努力将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现代农业、民主政治、乡村文化、生态文明、社会保障等新时代的思想观念传输给农民,从而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启蒙的双赢,有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显得越来越严峻,已经首当其冲地成为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为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除了构建粮食安全战略、规范农村耕地流转、推进规模化农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等外围措施之外,还应该推进农民启蒙,着力提高粮食生产主体——农民的粮食数量安全意识、质量安全意识、生态安全意识。只有通过农民启蒙,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使农民从粮食生产的主体进一步提升为粮食安全的主体,发挥农民在粮食安全上的主体性作用,粮食安全问题才能有根本性和长远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人的主体性是在技术启蒙下逐渐地苏醒过来的。技术的存在为人与自然的划分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而技术之思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为人工自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建立了人类第一个技术体系——石器技术体系,而且更唤醒了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当前农民主体性问题研究现状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引起了学界对于农民主体性的广泛讨论,但这些讨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简单化的做法,因此,在反思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澄清主体性概念,阐明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原因,探索激发主体性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现代化的主体也是人。因此,人的现代化不仅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还是社会现代化的形成基础。同样,农民现代化也是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形成基础。研究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离不开对农民现代化的研究。尤其是在农民人数众多的中国,研究农民现代化问题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启蒙的悖论所引起的困境业已显现在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中。面对陷入困境的启蒙,简单地质疑、否定、反对启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应该把启蒙视为人类走向进步、文明的精神诉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启蒙在中国还远未完成,还需要继续进行下去。但同时也必须警惕这种生发于西方语境中的启蒙和现代性所带有的西方中心主义影响,进而打破西方话语操控下的现代性标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可以弥补启蒙理性弊端的成分从而让启蒙精神和现代性成为符合中国文化及民族性的价值尺度,以便彻底实现中国的启蒙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民素质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智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农民素质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 ,分析了农民素质对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进步与技术推广、农业商品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推进等方面的影响 ,并提出了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启蒙开启了现代社会的进程,现代性深深扎根于启蒙运动之中。本文对现代性的起源做出历史的考察,探讨了现代性与启蒙精神的渊源关系,并深入分析现代性的基本原则(理性与主体性)在文化、思想领域确立自身地位的过程,指出启蒙理性僵化的思维方式乃是造成现代性的矛盾与异化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肇始于现代文化启蒙运动,但是启蒙思潮在从国外引入时被启蒙者进行了功利性的改造,从而导致了启蒙关系中的诸多不平等,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男性启蒙者由于潜在的男性中心意识造成了女性主体性的失落,具体体现为女性经验主体性的失落、女性思维主体性的失落、女性行为主体性的失落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再次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的重要判断,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陈文胜教授所著的《中国乡村何以兴》一书立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远景。  相似文献   

14.
萧萐父先生早期启蒙说的核心问题是:"中国是否曾有过自己的哲学启蒙或文艺复兴?"这一问题逻辑地蕴涵了四个层次的追问:第一,什么是"哲学启蒙或文艺复兴"?第二,中国有没有"自己的哲学启蒙或文艺复兴"?第三,如果有,它"是什么"?第四,"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萧先生的启蒙论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而他的回答对于我们思考"文化现代化"问题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民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他们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还时常受到多种不平等待遇.文章通过对农民的定义、农民执业的特点、"职业"农民的现状等分析,以正对当代中国农民的认识,以期能确定中国的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中国当前农村题材小说中的农民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九月还乡》等七篇小说为例,对当代农民的现代化转变进行了社会学分析,比照了他们的变与不变,展示了他们多样的形态与丰富的心态,表明了中国农村社会和农民现代化转变的必然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17.
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围绕中国启蒙思想的递嬗轨迹,从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启蒙孕育期,到维新派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启蒙正式奠基时期,然后又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思想文化观念上学习西方达到启蒙高潮,将启蒙思想提升为价值的层面。启蒙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经历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并最终转向革命的启蒙。深入分析启蒙在中国的特殊内涵,以此重新审视启蒙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现实意义,凸显中国启蒙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相参照的大背景下,从主体性的环境变化、自然、社会、自我的三重关系、主体的功能单位及农民交往等几个方面,对未来作了展望,认为传统农民经历五个阶段发展,终将消亡.全新的农民将出现在地平线上.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的现代化。随着农民对现代化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迫切现实要求,只有农民彻底摆脱其传统特征,完成自身的现代人的转化,才能充分发挥其现代化的主体作用,才能保证中国现代化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20.
关于发展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最重要的制度供给。农业走上专业化,加快产业化,推进工业化,实现现代化,必须走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在对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概念、发展特征、历史作用进行探析基础上,提出加快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