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 1929年七月鲁迅为叶永蓁的小说《小小十年》写了《小引》,指出小说描写主角“从旧家庭所希望的‘上进’而渡到革命,从交通不方便的小县而渡到‘革命策源地’的广州,从本身的婚姻不自由而渡到伟大的社会革命——但我没有发现其间的桥梁。”又说:“在这里,是屹然站着一个个人主义者,遥望着集团主义的大纛,但在‘重上征  相似文献   

2.
选自刘问《新序》的《叶公好龙》一则寓言,其中“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三句,许多选本的注解说法不一,关键是“以”的解释。其一,认为“以”是介词,作“用”或“把”解。如干在春《文盲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三个排比句里的‘以’都译作‘把’,移到前边去。”这种解释,解释前两句,尚可通解;而解释后一句,说成“用房屋雕刻的花纹去描绘龙”,或“把那房屋雕刻的花纹模上龙的形象”,就无法通解了。其二,认为前两句的“以”作介词“用”,后一句的“以”作介词“在”解。如《中华…  相似文献   

3.
马思周、潘慎在《〈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的副词“白”》(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6期)里说:“近代汉语的北方官话(口语)中有一个副词‘白’,大约等于书面语的‘竟’、表示意外的转折。其语法特点是,只用于否定句,修饰‘不’、‘没’,如明人小说‘叫了半日白不答应’。‘他今日不知怎的,白不肯吃酒’。”1989年《中国语文》第5期上发表了胡增盖的《满语bai和早期白话作品“白”的词义研究》,文中也提到了表示“竞、竟然”义的“白”,如《红楼梦》七十回有这  相似文献   

4.
在《祝福》中,柳妈是一个次要人物,对这一人物,《语文教学用书》上是这么说的:“柳妈还一脸‘诡秘’拿地狱来吓唬祥林嫂,直到祥林嫂脸上‘显出恐怖的神色来’,也许像那些‘老女人’一样,心里很满足吧。”显然,《语文教学用书》的编者认为柳妈这样做是搞恶作剧,是在作弄祥林嫂。其实,我们冤枉了柳妈。  相似文献   

5.
释“直”     
高一语文教材把《伐檀》中的“直”释为“平”,我认为不正确。应释为“不弯曲”才通。试举如下三条理由: 一、从词义史来看. 许慎《说文解字》:“正见也。”《辞海》:“不弯曲”。其他义项也无作“平”讲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与‘曲’相对。”并例举《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同样,其他义项也无作“平”解的。  相似文献   

6.
杨讷同志专门写丁一篇文章《释“天完”》。文中认为:元末农民战争中建立的几个政权都有自己的国号,其中多数以恢复汉族的统治为标志,如韩林儿的“宋”,明玉珍的“大夏”,陈友谅的“汉”。张士诚取国号“大周”,袭用过去历史上的国号,也不难懂。“唯一费解的,是徐寿辉的国号‘天完’。”然后他根据明人赵士喆写的《皇纲录》的解释:“‘天完’非国,寿辉取以为号者,以字形压‘大元’也。”从而受到了启发,于是从“汉  相似文献   

7.
明确杜甫写《望岳》(“岱宗夫如何?”)的立足点,是理解和分析这首诗的前提和关键。历来注杜诸家对此问题都很注意,明王嗣奭《杜臆》说:“公盖身在岳麓,神游岳顶,所云‘一览众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非真须再登绝顶也”;清仇兆鳌《杜诗详注》说:“此望东岳而作也”;浦起龙《读杜心解》说:“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这些意见比较一致地认为诗人没登泰山,仅望东岳而作诗,立足点在山下。近来有许永璋同志的文章(注)却认为这些意见“把‘光焰万丈’的诗篇笼罩在‘万重云雾’之中……这首名诗,就这样被误解了一千余年而不得其解。”误就误在诗的立足点上。文章的意思很清楚,也很有分寸,认为《望岳》不是在山下望岳时写的,而是在诗人已登泰山之峰,只是没到泰山绝顶时写的,立足点在山上。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当时诗人虽然登上日观峰,兴  相似文献   

8.
《石头记》靖本第五十三回回前批经校读后,依旧说“《石头记》之‘贾家’为大清织造曹寅家”,无可为解,但从笔者新说“《石头记》之‘贾家’即康熙母舅之佟家”,却正可得解.鉴于毛国瑶没有可能知晓笔者新说以及任何其它关于《石头记》之贾家且足以解释靖本第五十三回回前批之见解,则以毛国瑶作诬制造了靖批的观点便难成立.  相似文献   

9.
我和周烽同志的拙作《从‘斯’字看论语》一文,发表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六期后,该刊编辑部转来杨剑桥同志《关于‘斯’字词义的一点意见》(以下简称杨文)。杨文否定了我们所肯定的‘斯’字应当是动词,作分析之义解的论断,论据有四点,兹一一答复如下: 杨文第一个论据:“《说文》探究的是字的本义,但字义不一定等于词义。”《说文》确实探究的是字的本义,然而先秦的字义实际上就是词义。张世禄先生写的《古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25页上说:“‘字’是和‘词’紧密联系的。我们阅读任何作品,必须坚持‘字不离词’的  相似文献   

10.
娱乐广场     
幽默与笑话举一反三“爸爸,月饼的‘饼’字怎么写?”“就是糖酥饼的‘饼’字。”“糖酥饼的‘饼’字怎么写?”“就是煎饼的‘饼’字呗。”“煎饼的‘饼’字怎么写?”“你这个笨蛋,我举一反三地教你,都不会。”弄倒梯子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跑进屋里对母亲说:“我闯祸了,我把梯子弄倒了。”母亲依然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机:“梯子没有砸坏花坛吗?”“嗯,花坛没事。”“那……有没有碰着院子里的鸡笼子?”“没有,鸡笼子也没事。”“那就不要紧,去叫你爸爸把梯子扶好就行了。”孩子垂头丧气地回答:“爸爸在梯子上呢。”省油丈夫驾着新买来的小汽车…  相似文献   

11.
“然”可作叹词,本应没有什么问题。可是自从《马氏文通》在“叹字”这一节提出“《书》之‘都’‘俞’,《礼》之‘唯’、‘俞’、‘然’、‘诺’,并是应答之声”①以  相似文献   

12.
一、如何理解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 目前主要有四种意见。 1、有象征意义。①、把江南的雪,象征着“春天”:“《雪》于情景之外,还‘有所象征’。文章第一自然段把江南的雪写的极其美丽,‘春意盎然’洋溢纸上,表现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现实的黑暗丑恶相对照,作者虽然处在‘冬天’,心中却存在着‘春天’的理想。”(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②、象征着革命者: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这种能力的核心正是语感水平,可以说,语感左右着学生读、写、听、说的质量和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整个语文教学体系应当‘建立在三根支柱上’,这就是‘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  相似文献   

14.
<正> 人们历来认为,“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是我们党和国家刑事政策中的一条重要原则。然而在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却不见这样的条文。有人对此提出了疑问,黄明新同志著文在《民主与法制》1979年第二期上作了解答,文章的题目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这句话为什么没有写进刑法条文里?》。黄的文章认为,“虽然在刑法条文里没有写‘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八个字,但它的精神仍然体现在有关条文中”。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不同的看法。打算先通过分析黄的文章,谈一谈在我国《刑法》中有没有“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原则或精神;再从理论和实践上,谈一谈在我国的刑事政策或刑法中,还该不该采用这条原则。  相似文献   

15.
1983年第8期《文史知识》上,有人对《诗经·魏风·伐檀》第一章中“不素餐兮”提出了新的解释。云:“《毛传》说:‘素,空也’。空可以解作空乏,《论语·先进》孔子讲到颜回说‘其庶乎屡空’的那个‘空’字就作‘空乏’解,‘不素餐兮’就是‘不愁没有饭吃’。”显然,这是以误匡正,有必要辨说几句。  相似文献   

16.
关于“语文”,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一封书简中解释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①。叶老的话,不仅解释了“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而且阐明了“语”和“文”的内在关系。既然“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就必须“合言”,即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其实,这里的“合言”,并不单指“语文”的称谓,它内含着“听、说、读、写”的完整意义。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语文能力的整体性进行探讨。首先,语文能力的整体性体现在听、说、读、写的辩证统一上。听、说、读、写各具特性…  相似文献   

17.
《死水》是闻一多用美学上多样化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著名诗篇.由于诗人用了大量的华丽词藻描绘丑恶的物象,因而评者在“美”和“丑恶”的内涵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朱自清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①.郭沫若则说:“这(指闻一多的论文《庄子》)和《死水》中所表现的思想有一脉相通的地方”.“以丑为美”(《死水》)的主要倾向即刻意于此”②.臧克家不同意朱自清的解释,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是“另一种力量”,是作者“渺茫的希望”,“是否可以把这希望理解为革命?”③任钧认为臧的说法,“过分牵强”,他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认为“诗人原拟用‘美’来反衬,反讥‘丑’”,但“诗人当时还未能在诗中揭示丑恶现实的本质及其成因,结果‘丑’反而为‘美’的形象所冲淡,所掩盖,而诗人对现实的真实态度,也就显得模糊不清了”④.最近,俞兆平同志师承郭老的说法,不同意臧、任二同志的解释,并说他们产生“偏颇之见”的原因,“盖出于未能正确理解闻一多先生在《死水》一诗中所采用的‘以丑为美’的艺术表现方法”⑤.“以丑为美”是《死水》一诗的艺术表现方法么?这是一个怎样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评价文艺作  相似文献   

18.
小学作文教学历来被称为老大难。有人曾说 :“语文教学在普及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 ,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也就是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要使小学生作文有兴趣 ,必须打破教师随意命题 ,学生苦于无米之炊 ,一提起作文便一筹莫展、怨声载道 ,把作文当作负担、认作“苦差”的这种僵局。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让小学生乐于写、有东西写 ,善于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逐步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使小学生自己找到自己所需要表达的内容 ,产生一种要说要写的冲动 ,这样变“苦差”为“乐趣” …  相似文献   

19.
自从“三”被苍颉老爸(“仓颉老爸”,既用语幽默,又含文化底蕴)造出来以后,就一直不服气,整天拉长着脸。他想:“凭什么我总是排在‘一’‘二’的后面,当个‘季军’!”既没有“一”的洒脱利落,又没有“二”的出双入对。于是,“三”决定离家出走,自个儿闯荡江湖。(自然引出下文又点题。因为只有“离家出走”“闯荡江湖”才会有“奇遇”。)“三”来到了一所学校的外面,听见里面的孩子正在早读。于是“三”一溜烟窜上了窗台。“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字听到自己的名字,往桌上一看,只见《论语》写着这样一句话。“三”是又惊又喜,忙问自己…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长恨歌》有云: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这个“参差”,时人解说不一:新《辞源》、《辞海》释作“近似,差不多”,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均注作“仿佛”;洪静渊先生则认为“参差是”应该解作“分明是”。洪文驳难说:“‘雪肤花貌参差是’后,就接着写‘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中间并没有想象猜度的语句。”这个分析是中肯的。因此,说这个“参差”是“近似,差不多”、“仿佛”等意思,难以作为确解。但是,把“参差是”解为“分明是”,也终觉于义未洽。洪文的论据是: 元人郝天挺的《唐诗史事会编》,在第四卷中有李嘉祐的《早秋京口旅泊》和《在乱中得二弟书》,叙述 诗人“弟媳刘氏,在战乱中失散十年,衣履破敝,面目全非,仍获生还”,其弟与妻“相见之下,犹明识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