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刘勰文论研究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深度文化意识的缺乏制约了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从理论结构上看,刘勰文论具有明显的多重套叠特征;从理论体系上看,刘勰文论具有明显的逐层推衍特征。这些都需要立足中国文化之源作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2.
语体就是语言的功能变体.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出现最早,成就最大,以其突出的地位主宰着文坛,并产生广泛的影响,其中以抒情诗为主.因此,诗歌具有抒情语体的一切特点抒情言志,采用抒情语调,讲求平仄,节奏和押韵,形成节律化的语言.  相似文献   

3.
博学多才的胡适在文史哲等方面都很有建树,而其写作成就常被其他领域的杰出成就所湮没。胡适写作观的核心是白话语体写作,包括其白话写作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统一,绚烂归于平静的明白晓畅的语体文风,文学改良和思想启蒙的宏大主题和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17个语体、超过210万词的自建语体语料库,通过对72项语言特征的深度考察,汉语语体变异的多维度特征得到识别。结果显示:汉语语体变异主要呈现出"突出个人立场的互动VS客观精确信息""一般性叙事VS专业化说明""突出情感态度VS突出逻辑关系""复杂语法结构VS简单语法结构"等7个主要维度。该结果从国际上来看,在证实Biber所指出的"语体变异最主要的两个维度"以及"跨语言语体变异的三个共性维度"的同时,也反映了汉语语体变异的一些独有特征。结合国内以往的语体研究,本文识别出的7个主要维度,突破了我国传统口语语体与书面语体、正式语体与非正式语体等的基本对立,将汉语语体研究拓展至信息密度、语类类别、语法结构、主体介入、情感态度和时间指向等多个深层维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语体教学理论研究、教材编写研究及语体问题应用与习得三个方面梳理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语体研究脉络,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语体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尚存理论及实践不成熟,缺乏系统性研究、研究方法单一等不足之处,并对今后语体学学科发展作了进一步的思考,以期促进对外汉语语体教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语体是语言的功能变体,是语言长期适应不同交际语境的产物;在追求语言使用效率的当今社会,“语体理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现有语体理论的基础上,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从三个方面对语体理论进行了思考和梳理,特别是在语体文本的形成、语体现象的多角度认识、语体的界定等方面提出了较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刘勰的《文心雕龙》有着深厚的南北文化交融的特色,吴地文化是其重要的文化底蕴.这与刘勰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吴文化圈域内有密切关系.《文心雕龙》的吴地文化烙印突出体现在刘勰对南朝文学的浓厚兴趣.刘勰认为,南朝文学整体特色是“新巧”,这一时期家族文学繁盛.这一评价是历史上较早对吴地文学甚至吴文化作出的理论概括.对于吴文化的代表人物陆机其人其作,刘勰也有较多关注.《文心雕龙》就是对《文赋》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辞章是有效地表达话语信息的艺术形式。辞章学是研究如何有效地运用辞章的科学。它的研究内容包括调音,用字,选词、造句、构篇,辞格和艺法,表达方式,表现风格和语体风格,以及讲究表达和接受的四元六维结构等。刘勰的《文心雕龙》对这些方面都有精彩的论述,它是一部经过周密思考写成的辞章学专著。  相似文献   

9.
语体风格的发生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语体风格研究领域里,从发生和演化的历时角度进行研究,鲜为人们所重视。而此研究应从如下六个方面予以探讨:1)语体与风格的理论界定;2)人类认知过程与语体的生成;3)儿童语体的习得顺序;4)现存文献的历史考证;5)从语体的产生与习得看语体类型的划分;6)语体风格发生学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语体风格的认知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足于言语交际,从认知的角度解释话语建构与解构的认知机理,揭示语体风格认知的逻辑程序,突显语义理据在语体风格认知中的作用,对语体风格研究来说,无疑是个新的观察点,不仅是语体风格理论建设的需要,也是对语用哲学、认知科学和美学的一种观照。  相似文献   

11.
在对韩、柳古文运动及其理论研究中,人们对于文道理论尤为重视,而对于古文的文体创造与体性却有所忽视.本文指出,韩、柳古文的创造主要遵从了三条路径:从时态上看,是非今革古之路;从语体上看,是融合骈散之路;从观念上看,是出文入笔之路.正是这几条路径的选择,创造出了韩、柳古文这种混合今古、以散带骈、跳出文笔的全新文体,中国散文学史也因此从文笔对举阶段走向了诗文并称的新阶段.对于以往研究中诸如古文运动以骈文为对立面等不实认识,本文也有所纠正.  相似文献   

12.
宋代古文形成了以"易奇古为平易,融排偶于单行"为基本特色的新体式,古文体裁也有新发展,表现为部分传统文体的扩张、多种新兴文体的开发和"破体为文"的盛行。宋代骈文在"变体为文"中创立了不同于"唐体"的"宋四六"新体式,骈文体裁发展呈现出庙堂之制专业化、文人交际使用普遍化和民间应用扩大化的特点。骈散体式并存互补,渗透融合,骈散体裁达于完备,渐趋分疆,最终使宋文文体演变达到相对平衡,并使古代散文文体格局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13.
刘熙载提出:"宋子京词是宋初体,张子野始创瘦硬之体",陈廷焯也曾指出:"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张先词的应社体性质,标志了词体从艳科应歌写作向士大夫生活写作的转向。在写作方法上,张先体也最早显示了词体的诗体属性,完成了由女性虚拟想像写作而为士大夫生活的真实写作,实现了由描写式向叙说式的词体句式转移等。张先体的"瘦硬",是在尊重词体别是一家内在规律之下相对而言的"瘦硬"。  相似文献   

14.
16世纪中叶后,朝鲜朝著名的“三唐诗人”——白光勋、崔庆昌、李达翻然改道而学唐,使得“宗唐”成为诗坛主流。白光勋的绝句具有盛唐风韵,尾联多散句单行,三四两句构成转合,他还善于借鉴盛唐诗人融情于景,言在意外的手法;其咏史绝句具有中、晚唐风味,内容取向上,类似中唐刘禹锡,着眼于现实,艺术手法上,类似李商隐,主意事,不主情景;其歌行在内容取向上,类似初唐歌行,大都写女子闺情、边塞、歌咏文人的高风亮节等。另外,其诗歌创作并不仅仅限于宗唐,其五言古诗具有魏晋风范;其歌行的体式特征类似南北朝及隋代的歌行,用韵上,则类似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的韵律特点。其诗歌存在模仿的弊病。  相似文献   

15.
陈才训 《南都学坛》2008,28(2):51-54
有着深厚古文功底的蒲松龄对作为先秦古文代表作之一的《左传》涉猎颇深,因此,其《聊斋志异》中许多古文笔法即导源于《左传》。首先,以古文笔法从事小说创作,使《聊斋志异》中某些情节对《左传》多所借鉴和模仿。其次,蒲松龄还从《左传》中汲取了许多古文笔法以资其小说创作,如他以隐晦曲折的"春秋笔法"寄寓满腔"孤愤"、表情达意;他对"层叠"、虚实相生的古文笔法也多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公文语言指公文语体的语言,公文语言的性质指其不同于其他语体的语言的根本属性。公文语言的性质具有非个人性、书面性、明确性、客观性和程式性。  相似文献   

17.
刘勰首先将"本色"一词用于文学批评,初步探讨文学自身的规定性。刘勰的"本色说"在宋代得到回应,在明代七子派手里得到充分发展。七子派的"本色论"在批评实践中表现为十分重视体制之辨,他们维护各种文体体制的纯粹性,维护不同体式诗歌体制的纯粹性,对不同体式诗歌的体制坚决加以区分,其目的是为明人的各体诗歌创作提供典范。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记载佛教绘画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曾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夷""夏"二体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在"以夏变夷"这一思想指导下,东汉至西晋是佛教绘画实现中国化的第一阶段。西晋至东晋是第二阶段。东晋末至唐末,是第三阶段。唐以后中国绘画的民族风格,就是在中国本土绘画风格不断地吸收和溶化外来绘画风格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研究自东汉以来佛教绘画传入中国后,"夏""夷"两体绘画风格的融合及中国画民族化这一历史发展过程,在继承本土绘画的民族风格基础上,要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对处于新的中外绘画交流与碰撞背景中的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报业发展历史的考察,发现大众报纸具有进行视觉样式创新的内在机制,即一方面通过不断改革文字报道的形式,创造新的报道体裁,以向受众提供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景象;另一方面在文字革新的同时,版面符号语言也在不断进步。进入到消费社会后,作为符号存在的视觉样式,具备了消费的特征,而当前更好地创新报道样式,需要从新闻体裁、业务操作、符号同构等三个纬度加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计算分析的方法,以"解剖麻雀"的形式对相同题材内容的文本进行细致的比较研究,系统地描写出韵文体刚健与柔婉两种言语风格在修辞特征上的具体形态。同时,在此基础上推衍出韵文体刚健风格和柔婉风格建构的三条基本原则。文章以科学的形态指明两种言语表现风格的基本特征,也与前此言语风格研究"印象式"的非科学研究模式划清了界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