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日语中有很多汉字。由同一个汉字组成的词语,若送假名不同,其词类、读法、释义亦不同,可见,送假名在日语词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日本文部省一九五九年和一九七三年先后公布了“送假名标记法”及其改正案,但由于其规则过于笼统,往往难于掌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安徽省人民广播电台从事“日语广播讲座”教学中,也常收到不少听众来函询问有关日语送假名的用法。因此,笔者根据历年所搜集的素材和教学中的体会,试图按词类对送假名提出一些规律性的见解,旨在抛砖引玉,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
为了简化日语中假名与汉字识别的计算,文章在分析手写体假名-汉字识别中归一化方法和弹性网络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笔画密度的弹性网格构造方法,并应用于手写体假名-汉字的特征提取.该方法既兼顾了笔画密度对不同书写风格笔画不规则变形的适应能力,避免了进行非线性归一化产生笔画粗细不均匀,使计算量减少。  相似文献   

3.
公元四、五世纪,汉字传入日本后,从借用汉字的音,发展到借用汉字的意,以至于后来根据汉字创造出日本的文字--假名文字.日本人把两个发音、构造、特性等方面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融合在一起,将汉字改变成适合他们本民族的文字,使汉字成为有别于中国汉字的独特体系.虽然,在其使用的过程中也受到过种种怀疑、排斥,并由于外来文化的涌入,也受到了并将继续受到冲击,但汉字在日本文字乃至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它将以自身的价值确立在日语中无可取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朝鲜语汉字成语(以下简称汉字成语)是朝鲜语中长期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能用汉字(包括朝鲜汉字)转写的朝鲜语成语。它从来源上可分为自造的汉字成语和借用的汉字成语,其中借用汉字成语占绝大多数。借用汉字成语根据其借用方式再分为直接借用的汉字成语和间接借用的汉字成语。直接借用的汉字成语是通过汉语和朝鲜语两种语言之间的直接接触而形成的,它们在汉语中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汉语成语。汉语成语传入朝鲜后,部分成语原封不动地被使用,而另一部分成语在其形式和意义上都有了一定的变化,造成汉字成语和汉语成语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鉴别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 ,应该注意的情况有 :古今蒙古语的读音、用法发生的局部变化 ;戏曲作家在使用汉字记录蒙古语音或摹拟其音记为汉字的过程中 ,失之准确 ;尤其是汉族作家往往错误地使用蒙古语义 ;蒙古语与汉语互相借用或辗转借用 ,两者之间的源流关系遂模糊不清 ;一些蒙语虚词 ,诸如语气助词、叹词 ,有时被当作汉语的习惯用语 ;戏曲作家还随意把蒙古语词拆开 ,使用一部分 ,或将蒙古语的句子、词拆开 ,中间嵌进汉语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都是使用汉字的国家.据说,汉字是公元4世纪末到5世纪初通过朝鲜传到日本的.虽然两国同是使用汉字,且字形很多是相同的,但经过历史的演变,目前两国通用汉字的形体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在日本政府1981年公布的<常用汉字表>和中国政府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的基础上,对两国现用汉字的历史演变、形体差异简单地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外来词语的规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了目前汉语中使用外来词的种种不规范现象 :外文单词的直接借用 ;外文缩写词的滥用 ;中外文词语的重叠使用。在此基础上 ,依据汉语语音特点和汉字特点 ,提出汉语中使用外来词应采用汉译形式 ,把汉语字母词与外文词区分开来 ,以利于提高汉语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8.
16世纪中后叶,东来的耶稣会士出于传教的需要,先后研习日语和汉语,使得日语和汉语相继与葡语、拉丁语等欧洲语言发生了语言接触.汉语在汉字文化圈中的通用文地位,自然让传教士们将认知东亚语的重点放在了汉字这一完全相异于拉丁字母的意音文字之上,他们以反切法、假名等梵语与汉字汉文相接触的产物为基础,逐步建构了一套音素文字视角下的对汉字的解析和认知体系.这套体系与现代认知语言学家总结出来的人类对言语理解的体系性模型,也即从语音知觉,到字词识别,到句法,再到语义的信息递进式加工次序惊人一致.传教士们这种对东亚语言的科学认知模式,在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等方面对东亚的语言尤其是汉语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汉语网络流行语中日语借词的借用类型,对现阶段搜集到的词语进行了分析整理研究,发现有"音译"、"意译"、"汉字借用"、"拉丁字母借用"、"特殊语法结构借用"和"特定动漫作品词语借用"六个类型。提出了如下观点: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日语借词虽数量繁多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有规律可循。这些本存在于日语中的词语得以被汉语母语者借用并传播的一大重要原因是日本ACG产业的发达及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网民对ACG的热衷与喜爱。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汉语和日语在文字表记领域都使用汉字作为重要表记符号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日本文字是借助于汉字而创造的。其“假名”部分源自汉文草体或楷体的部分笔划;而“汉字”部分则几乎完全与汉文中的字一样。虽然日语中有很多汉字词汇与汉语中使用的词汇外形完全相同,但是有时其意思却相去甚远,甚或毫无关联。今试举数例如下: 花子:在汉文中为“乞丐”之义;但在日文中却往往用作为姑娘或妇女的名字。  相似文献   

11.
语音演变有很强的规律性,但也有例外.本文就四川方言中的一些不符合四川方言语音演变规律的字音作出了解释.通过追寻中古音,探索某类音的演变过程和方向发现,有些例外字保存了古音,如"赴甫"的声母读音[p'];有的反映了某种音变在词汇中的渐变特点,如见系开口二等字中还存有的舌根音;通过分析连读音变发现,有的是同化的结果,如"晌午"中的"晌"念[sau()] ;有的是异化和类化的结果,如"眉"字在"蛾眉豆"中念[mi()「]有的透露出汉语历史上声调平分阴阳的音变信息,如"头"在"前头"和"锄头"中读为[t()u(e)「]  相似文献   

12.
清代说文学大师段玉裁在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校改中,广泛涉及语言文字学知识;《说文段注》的校改,涉及《说文解字》的形系统、音系统、义系统三方面的内容。形系统包括正字和重文、后起本字和初文、假借字和先起本字等,音系统包括音源、音同或音近、合韵,义系统包括总名和专名的关系、二名同实、义的聚合。  相似文献   

13.
"咽音"作为意大利传统美声唱法的一种妙方,是歌唱教学中应该吸收和借鉴的优秀经验成果。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咽音",科学地处理好气息、声带和发音管的平衡与配套关系,就能使他们的歌声变得明亮结实、通透优美,在演唱中完美地把高、中、低音贯通,从而起到大大增强声音穿透力、持久力和表现力的作用。"咽音"不仅对美声唱法有特效,同时也可为民族唱法所用,把"咽音"练唱法融入歌唱教学,将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中国声乐学派的建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字研究始于清末的新检字法的创造,而"现代汉字学"学科的建立则以1980年5月周有光先生在《语文现代化》第二辑里发表的《现代汉字学发凡》为标志。现代汉字是记录现代汉语用的字,也就是现代白话文用字。现代汉字应当以五四作为现代的"起点"。研究现代汉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南音唱腔主要以泉州方言读音进行润唱,它包括文(文读)、白(白读)、方(方言)、官(蓝青官话)、古(古读音)、外(非汉族语音)共计六种读音,其中又以"蓝青官话"读音最具特色。因为蓝青官话语音酷似普通话又不完全像标准普通话,它与众不同的读音叫字韵味存留于古南音的曲牌唱腔中。研究泉腔"蓝青官话"独树一帜的读音及叫字润腔方法,不但可以为南音声乐理论及教学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可以为南音演唱发声提供一条可行性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照三归端"问题一直是中国音韵学史上研究的重点及难点所在。为了更为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这一问题,通过对又音、谐声、读若、假借、异文、声训等材料的分析,认为"照三归端"在汉语语音史上是客观存在的,并利用《说文解字》读若、梵汉对音、经籍旧注等材料梳理出照三组字从端组分化出来的时间,以推动汉语音韵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女人作为人的一个性别归类,和"女"字作为一个符号所表达的内涵,为我们证明了一个事实:在《说文解字》时代,女人仍然更多的是一种物品,是一种被男人审视和把玩的物品.但更重要的是它证明,创造汉字,或者更准确地说,当汉字发展到《说文解字》时代,女人失去了(或者就从来未曾拥有过)对汉字的驾驭和控制.汉字被男性化了.  相似文献   

18.
日本政府公布的《常用汉字表》中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读i韵尾的汉字共 15 7个。除去 10个古入声字 ,归纳出了其余 14 7字的日语音读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汉语中古音的对应规律 ,以为母语是汉语的人记忆日语音读词提供捷径  相似文献   

19.
韩国汉字音声母系统的几个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国从公元前开始借用汉字,虽然韩国语和汉语类型不同,但韩汉音和汉语声韵有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韩国汉字音源于古代中国汉语音。同时,韩国汉字音为韩国语固有语音体系所制约,经过了与汉语不同的发展道路。它形成自己的体系之后,稳固地维护自己的读音规范。到了现代,韩国汉字音和中国普通话语音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了解韩国汉字音声母系统的特征,可以更好地研究汉语语音史以及中韩语言文学关系史。  相似文献   

20.
"睡觉"考     
离合词"睡觉"的语源义本为"睡醒",但其词义后来却向反向发展,演变成了"进入睡眠状态"(即"睡眠行为").这一变化经本文考证始于明代.变化产生的原因则主要是出于误用.表示"睡醒"义的"睡觉"在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的读音与随后出现的表示"睡眠行为"义的"睡觉"的读音完全相同,就是二者前后联系的重要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