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少年》2013,(Z1):82
亲爱的小读者,你还记得节日里发生过的那些事吗?你愿意和我们一起,记录一段与节日有关的故事吗?也许是一句话、一首歌、一件小事,也许是一份亲情、一份友爱、一份温暖,也许是一个经历、一次成长、一声慨叹……快快提起笔,在与你共同成长的《新少年》上留下永恒的印记吧!此次  相似文献   

2.
洋节和传统节日并非完全对立的矛盾,是全球化进程中一种必然的碰撞和融合现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将大学生过洋节与过传统节日行为进行对比,深入挖掘大学生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大学生过节的行为习惯,探索根本原因。研究发现:第一,对大学生而言,我国节日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情况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有一定问题存在。第二,西方节日虽在我国大学生中有着普遍高的认知和参与程度,但是未与传统节日文化产生冲突。第三,正确引导大学生培养节俭朴实节日消费观,不要奢侈浪费,要重视节日文化传承意义。第四,面对新潮的西方节日,我们也不应一味抵制,应该正确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节日观念,让洋节成为传统节日的一种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3.
听,歌声在飞扬,看,鲜花在怒放,这是生命的旺季,我们将迎来自己的节日——“六一”儿童节。我亲爱的伙伴,你可曾想过,节日,我们该怎样度过? 我要读一本好书,去探索星星的部落,去懂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去把那一个个迷宫闯过。我要挥毫泼墨,去赞美可爱的祖国,去描绘美丽的家园,去歌颂那多彩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无论你走到哪里,过自己民族的节日都会让你找到自己的“根”。  相似文献   

5.
《传统节日放假的意义及节日文化如何弘扬的对策研究》是一个在调查基础上所作的应用性对策研究。它从传统节日的形成发展、节日的类型及当下的趋势入手,对传统节日的意义、传统节日放假的意义、传统节日的丰富内容,尤其是如何弘扬传统节日中优秀和独特的民间文化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题目: 可能你曾流连过桂林的奇山异水,可能你还沉醉过鼎湖山的灵山秀水,也可能你更神往贵州的真山真水。总之,生活在喧嚣的尘世中,我们仍衷情那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因为它,人们终于发现了自己心灵深处的山水情结,听到了山水的自述和呐喊,陶醉于山那边、水一方的某个感人故事;因为它,我们的眼亮了,心活了,情也真了……也许我们会纵情山水;也许我们会感悟山水,寄情山水;也许,我们还会去欣赏山水之画,品山水之诗;也许……请以"山水"为话题,联系自身生活积累和思想感情,写一篇文  相似文献   

7.
感谢     
记得读过的一篇文章中说,日本人每餐前都要说上一句:"感谢用你的生命延续我的生命",就如同欧美的人们每餐前要说"感谢上帝赐给我们食物"一样。也许你们觉得这种做法没有必要,而且有点近乎可笑。那么,当你每天吃着妈妈给你做的可口的饭菜的时候,当你玩弄爸爸给买的玩具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应感谢他们呢?当你在节日里接受亲朋好友送的礼物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要感谢他们呢?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近年来,节假日的过法与传统节日的保护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学术界、媒体、社会各方人士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有丰富的内容、多样的措施。其中最引人关注也是各方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是国家法定假日制度的改革问题,即是否给传统节日增加法定假日的问题。这一问题涉及一系列关于传统节日遗产保护的策略性、原则性问题,如对日益衰落的传统节日是任其自然,还是采取有力措施使其重振雄风?是倡导传统节日维持原有风貌,还是鼓励甚至策划、组织节俗的推陈出新?怎样才能防止洋节占据我们民族节日体系的主…  相似文献   

9.
你留意过停在花朵上的蝴蝶吗?你注意到了从你脚下爬过的蚂蚁吗?你观察过绿叶上的瓢虫吗?你留心过墙角的蜘蛛吗?面对这些问题,你也许觉得惊讶,谁会去关注那些微小的生命呀?不过,有一个人却耗尽自己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那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  相似文献   

10.
陈老师:蓝月,你最崇拜的作家是哪位?蓝月:托尔斯泰!他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仅长篇巨著就有三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们学过他的《穷人》。陈老师:你指的是出生于1828年,逝世于1910年的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吧?他是很  相似文献   

11.
王星 《社区》2005,(3):42-43
忙碌了一年,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马上就要来临了。2005年的春节,百姓会如何度过?春节期间,人们有何安排,花费怎样?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为此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郑州、南京、武汉、长沙、沈阳、哈尔滨、石家庄等地进行调查。本次调查采取了电话采访和问卷回答的形式随机访问了2000位公众。调查结果如下:春节还是一定要过的一年当中,大大小小的节日有很多,但是春节似乎一直是传统节日中的老大。83%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所有节日中,春节仍然是最重要的,也是一定要过的。那么,今年春节老百姓们会如何安排这个节日呢?调查显示:53%的…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特质进行了概述,即节日内涵:以天人合一为"精神植被";节日形式:基于农历的"可视化"社会生活节奏;节日活动:民间瓦肆里的"活态文化"。继而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当下困境进行了分析,即节日内涵被"转型"尘封化;节日形式被"商业"快餐化;节日活动被"城市"架空化。最后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现代传承给出了具体思路,即节日内涵上,对原生态意义系统进行朝花夕拾,令其成为民族的"精神安全阀";节日形式上,重启农历的"文化记忆"功能,形成新的民族生活节奏;节日活动上,推广民间传统节日体育活动,使其成为传统节日习俗的"活态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传统节日受到了来自西方“洋节日”的冲击.“洋节日”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有效补充,是了解东西文化差异的重要载体,两者的并存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这种冲击从接受群体、节庆周期以及文化符号等方面有它的必然性.在文化视域下,以兼收并蓄的心态,建立客观公正的标准,将两种不同的节日进行分析,对我们科学理性地对待冲击、培育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尊重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制作、品尝和赠送节日食品是国人庆祝节日的独特方式之一。在注重养生的今天,传统节日美食是否具有特殊的保健价值?食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大家  相似文献   

15.
《女人世界》2005,(8):42-42
西方哲人有曰:人的一半是仙子,另一半是新的。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关于两性关系的心理测试。做完这个测试,也许你会发现在你的内心里,竞有不少令你自己都感吃惊的怪念头和坏念头呢。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其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其庞大深厚的体系,成为民族文化传统传承的重要载体。但是,随着"洋节日"搭乘西方文化的快车迅速传入中国,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留存及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日渐衰微。所以,在当前"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对待西方节日文化应保持理性的文化自觉,不但要充分认识传统和现实,实现传统节日文脉精华的传递,还要与西方节日文化进行和谐对话,通过现代化的调试,为传统节日文化注入时代的血液和丰富的营养,不断地提升其与时俱进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并将传统节日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节日中最具广泛性与代表性的节日,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但是由于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发展对节日文化功能的消解、城市化以及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等因素的影响,重要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创新在时代发展中陷入了困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既是探讨新时代重要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创新价值的标准,更是探索其路径选择的方法指南。因此,新时代重要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创新要强化重要传统节日的载体功能、重塑文化功能、统筹城乡节日文化资源以及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8.
作文试题试题一:温暖,也许是个关切的眼神,也许是一双抚慰的大手,也许是一句温馨的话语……生活中,我们时常感受到温暖。请以“温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试题二:冰心曾给一本儿童刊物题词: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书是我们生命的力量源泉。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也许一本书或书中的一句话,一则故事,曾撞击过你的心灵,使你豁然开朗,甚至影响了你的生活轨迹……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思路点拨试题一:写作这个文题,必须在“真情实感”和巧妙选材两方面下功夫。既然是使自己温暖的人…  相似文献   

19.
贵人到底是什么?我们通常所说的“贵人”可能是指某位身居高位的人,也可能是指令你心仪欲模仿的对象,无论在经验、专长、知识、技能等各方面都比你略胜一筹。因此,他们也许是你的上司,也许是你的同事或朋友。  相似文献   

20.
人会不会变成虫子?这似乎是一个荒唐的问题,从科学角度来讲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从人的价值感受角度来看,却并非荒唐。对于这种现象,也许我们平庸之辈难以察觉,而一些大智深觉者,通过他们细腻的感受、敏锐的观察,已经发觉了。比如中国的蒲松龄和奥地利的卡夫卡都曾有过此种发觉,并且各自敷演成名篇(《促织》和《变形记》)。我们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