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刑罚报应正义和功利正义各有优缺点,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正确解释刑罚正义.报应正义和功利正义的关系实质就是公正和效率的关系.在报应正义和功利正义中,应以报应正义的实现作为第一目标,报应的实现包含了功利的实现.在依功利正义应当减轻犯罪人的刑罚时,则功利正义优先于报应正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当今国家建设的意识形态诉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诉求。贯彻和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注重三个重要维度:问题意识、利益诉求与制度建设。首先,清醒的理论问题意识与明确的现实问题意识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契机与导向。其次,解决人民群众实际的问题与困难,抓住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与核心。最后,建立切实可行的有效制度与长效机制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依据与保障。  相似文献   

3.
对王安石义利观的评价,有"道义论"否定性的评价和"功利论"肯定性的评价。古代"道义论"的评价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封建专制主义"政统"论;一是理学家"道统"论。朱熹从"道统"论中"道问学"角度来否定,陆九渊则从"道统"论的"尊德性"的角度来否定。"功利论"肯定性的评价有三种:古代功利论、近代资产阶级功利论、马克思主义功利论。如果说道义论是从传统"义"的角度来否定王安石的义利观,那么,功利论则是从"利"的角度来肯定。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丰富内涵彰显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之中。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人学主体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人学正义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人学本质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人学辩证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人学发展论。深入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有利于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新时代价值,推动全体中国人民整体实现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起磅礴伟力。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功利思想与西方功利主义在哲学基础、道德评价标准、人民利益原则、功利与正义之间关系的理解上存在着本质区别。前者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后者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前者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后者把动机与效果截然对立起来,认为效果是评判行为好坏的唯一根据;前者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一致性,后者强调“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认为个人利益是最现实的利益,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前者强调功利与正义的统一,功利是正义的基础,正义是功利的保障,正义是终极目标,后者认为功利与正义截然对立,功利是终极目标,正义只是功利的副产品。  相似文献   

6.
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的命题体现了重要的伦理价值,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意蕴.马克思主义要求社会主义应该努力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群众一切符合正义原则的财产性收入即为其应该增加的财产性收入;群众一切通过不正义手段而增加的财产性收入不应该增加.财产性收入相对于自由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工具性价值,所以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有助于人们实质自由的实现;群众的财产性收入只能在自由的实现中实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正义论是批判正义论的典范,这归因于"批判性"是贯穿于经典著作的一条红线,也是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生动体现。正义批判论是无产阶级的正义论,它与资产阶级正义论在对待正义的立场、态度、方法与道路等方面存在根本分歧。正义批判论否定普遍、永恒的正义观,认为正义的实质是经济关系的价值映像,正义的判断标准是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有机统一,实现了正义观念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8.
尊重、解答和满足人民群众理论诉求是经典作家提出的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是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全新视野,是解释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合法性的根本依据。自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面对中国人民比较薄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认知意识,从未忽视和否定过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主体地位。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时代背景,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现实需求出发,以实践提升人民群众的理论素养,以实践激发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诉求,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双重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理论建设的巨大成就,最终为实现中国梦培育了具有强大创造力的理论主体。  相似文献   

9.
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整体性发展是精准扶贫的政治伦理主线。围绕这一主线的为民谋利的价值导向、为民圆梦的美好期盼和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构成其政治伦理系统的意蕴元素。三者在总体上实现了对传统的功利论政治伦理和道义论政治伦理的融合性超越。  相似文献   

10.
在长达40余年围绕马克思正义论的学术争鸣中,新黑格尔派的历史主义论证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证分别从历史必然性和道德有效性出发,呈现了马克思正义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和道德向度。借鉴上述两种思路的合理性内涵,探究基于历史必然性的道德论证理路,构建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性格的马克思主义正义论并使之从应然走向实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需要。促进中国传统正义观的现代转型,澄明马克思主义正义论的中国语境,健全社会公正的制度环境,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光芒,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不可逾越的精神路标。  相似文献   

11.
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3月,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建立和实施学生申诉制度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但由于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公立高校中的学生申诉制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学生申诉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对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充分发挥其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作用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我国民事上诉审程序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诉审程序是民事诉讼中的重要程序。一个案件经过上诉审之后就具有了终审效力,判决就具有了可执行的效力。上诉审程序的公正,是程序公正的重要环节。研究和设计好上诉审程序,对司法公正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现行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上诉审程序尚存在不少缺憾。本文通过反省我国民事上诉审程序的现状,针对我国民事上诉审程序的重构,提出改革和完善我国民事上诉审程序的设想,以期建立一个相对合理的上诉审程序,即以二审终审为主体的复合型的上诉审程序。  相似文献   

13.
关于公正的研究,旨在呼应当代社会对公正的诉求并求得对现实道德问题的理性解决。传统伦理的失灵,归根到底是因为它不是以公正为本位的伦理。当代伦理的使命在于,构建公正伦理,确立公正原则,使公正这一伦理学家们的理论问题走向对人类生存实践的普遍指导。实践公正原则的关键,在于让公正原则成为社会公正建设的指导原则;实践公正原则的根本,在于塑造个体的公正精神,让公正原则内化为人的德性。  相似文献   

14.
论现代管理伦理的公正理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管理伦理思想史上,公正一直就被思想家们指称为管理活动的伦理价值目标,一定社会的良好秩序的形成,都是靠公正这种道德信念进行整合才得以可能的。公正的实现依托于管理,公正可分为个体公正和社会公正,个体公正的实现有赖于个体对自身行为的道德管理,社会公正的实现依赖于人们对社会的管理。作为管理伦理的理念,公正的原则包括自由和平等原则,其有效实现有待于人们作出各种管理措施,包括制订统一的管理标准,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实行民主的管理决策,按照贡献进行分配,建立保障机制等。  相似文献   

15.
公平正义作为一种价值准则和价值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公平正义之间是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公平正义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视域下出现了新的特征。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公平正义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把实现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发展为源动力,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奠定坚实物质基础;以共享发展为基本理念,不断实现共同富裕;以改革创新为助推剂,构建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制度和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实现公平正义提供有力保障;拓展国际视野,推动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分配不公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客观上诉求分配正义的现实出场。从经济哲学的视域观之,分配正义是基于对人类的存在价值和生命尊严的坚守之原则高度,自觉立足坚实的形而下经济基础,对社会经济财富分配所进行的经济合理性检审和价值合目的性追问。分配正义在今天之所以可能,其根据在于:分配不公导致的不良后果为分配正义的出场提供了现实的矛盾推动力;人的自然生命存在和超自然生命存在相统一的存在属性为分配正义的可能提供了人性的根据;现代社会日趋增长的财富积累为分配正义的现实可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而在今日中国,实践分配正义价值,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基本经济需求平等原则;按劳动贡献分配的“应得”原则;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差别原则”。  相似文献   

17.
实现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实现社会公正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实现社会公正进行了艰辛探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社会公正思想。社会公正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容。新中国的成立、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为社会公正在全国范围的真正实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前提。在具体路径上,毛泽东通过反对平均主义、官僚主义、论资排辈以及提倡男女平等等措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并为之奋斗终生。  相似文献   

18.
公正是和谐社会与教育的共同诉求。考试是人们日益广泛使用的对有限社会教育机会和资源进行公平分配的一种较为合适的筛选方式,伴随着考试地位的日渐显要,考试公正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考试公正决定着考试的是否合理,考试是否合理又决定着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继而潜在或现实地影响社会其它机会和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因此考试公正承载着对于社会、人自身发展而言所必备的重要社会责任。当前和谐社会建构中有诸多“不和谐”因素,考试不公正就是其表现之一。本文揭示了考试公正作为教育公正具体表现的内涵,试分析了考试不公正的原因,并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及资源配置层面对和谐社会中达到考试公正的思路与对策对了说明。  相似文献   

19.
罗尔斯正义观虽然在其论证正义的前提、过程和目的等方面包含有功利的考虑 ,但是并不能归结为功利主义 ,罗尔斯在对可能功利、分配差别的考虑和正义的论证等方面超越了功利主义。罗尔斯正义观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可能性的考虑脱离了现实性的基础 ,而使其正义观具有较多的理想色彩。从解释学的视角看 ,作为社会正义的共识应是可能功利与现实功利的统一 ,是每一个具有正义前结构的个人视界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由于有限司法审查制度与当事人的公平价值追求相背离,实践中出现了国际商事仲裁当事人扩大司法审查范围的协议,但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和司法实践都否定此等协议的效力。为实现其公平价值追求,国际商事仲裁当事人可以在仲裁协议中订立仲裁内部上诉条款,由上诉仲裁庭审查纠正包含实体错误的仲裁裁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