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元开放的文学史观林少雄毫无疑问,所有文学史都是关干文学的历史,所以无论什么样的文学史,首先包含着“文学”和“史”的两方面的含义。在德语中,“史”的含义有二:一是指真正发生的事件,即Geschichte(历史);一是指对这些事悠扬的报导和描述,即Hi...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心主义批判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人类中心主义做全面、系统的理解是这一“批判”的逻辑前提。本文从哲学四大“板块”的维度,把人类中心主义理解成理性主义的本体论、“三个一切”的价值论、“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和“怎么都行”的方法论。这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祛魅与消解,对于环境伦理学的建构与完善,都具有“元”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军 《东方论坛》2002,(4):68-70
关于文学史分期问题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提出文学史分期的“界碑”观点,也许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我们认为在认定某一阶段的文学开创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时,必须考察它与前一时期的文学之间是否有全面的深刻的断裂,即必须有质的变化,是质变而不是量变.尤其是能寻找到这种质变的标识性东西即“界碑”,它包括理论上的“界碑”和创作上的“界碑”。  相似文献   

4.
对马克思人类解放历史进程学说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只有全面理解马克思人类解放的精神实质,才能充分认识在当今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人类解放包含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经济的社会解放、人自身的解放三大有机历史发展过程;取得了阶级的政治解放基本胜利的国家,必须把“经济的社会解放”的历史任务放在首位并长期坚持下去;邓小平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事业,开辟了我国经济的社会解放的现实性道路。它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有步骤、分阶段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性的理论和纲领。  相似文献   

5.
对于《论语·为政》中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句话,前人有不同的理解。这句话应当解释为“攻治异端,这个害就会停止了”。  相似文献   

6.
革命精神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在革命历史过程中淬炼而成,因此,在以历史阐释学视角观之,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和解释就有一个时间、空间和主体三个维度的“历史距离”。理解和解释浙西南革命精神,必须坚持源于历史、融入现实、引领未来,揭示历史事实(本源),在历史语境中追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根脉与源流;阐发历史藴涵(本义),在视域融合中把握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涵与本质;审视历史价值(本色),在效果历史中升华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不应认为是以前事解释后事的因果关系,因为这种解释模式,不仅可应用于历史解释,而且可应用于其他科学解释。“解释”是诸陈述的集合。一种科学解释,是由各项有关所说科学真实的陈述构成。所以,历史解释是取决于它是否包含专属历史的名辞。在历史陈述里,有的是专属历史的名辞,其他是从历史预先假定的科学移来的名辞。前者是专属历史的名辞;后者是非专属历史的名辞。历史陈述包含大批来自其他科学的名辞。但专属历史陈述必要地包含专属历史名辞。历史解释是包含专属历史陈述作为组成部分的解释。从逻辑观点看,历史解释基本上和社会学解释相同,因为专属历史名辞和社会学名辞没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俄罗斯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的论文论诗中写道:"没有关于对象的历史,就不会有关于对象的理论;但是,如果没有关于对象的理论,甚至于也不会想到它的历史,因为不会有关于对象、关于它的意义和界限的概念."关于文学中正面形象的问题是一个必须明确理解的问题.俄罗斯文学史以及其他国家文学史对于这一点提供了丰  相似文献   

9.
对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人们的观点大致有两种:一是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乃万物之灵,凭借人类的力量完全可以改造、驯化自然为我所用,一切环境问题皆可以依赖各种手段加以解决。二是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生态中心主义,它将人与自然置于同等的地位,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否认人类凌驾于自然的特权,于是,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进而主张,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彻底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但是,对于这一结论,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批评和驳斥,围绕着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的大论战,至今没有结束。如果能从建设性的角度分析环境危机产生的真正原因,就可以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善与恶的辩证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格尔对人性善恶的分析包含着合理的辩证法思想。善和恶是事物本身包含的矛盾 ,是矛盾发展借以表现的形式。事物之所以具有能动性 ,能够自我发展 ,就在于它本身包含着矛盾的否定性。黑格尔所说“人本性恶”论的意义在于 :它说出了善与恶的辩证关系 ,说出了发展的动力和杠杆 ,说出了不应存在的东西 ,说出了行为责任的根据。抽象地肯定人性善或人性恶 ,都是肤浅的识见。正确理解黑格尔的善恶观 ,才能理解恩格斯在解释黑格尔的思想时所说“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的形式”命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因文本艰深晦涩,现有注本及相关论著在一些特殊语词的理解上仍有不明之处,这对于道教研究和语言研究都是不利的。文章择取“乐欲”“欲乐”“忽忘”“摇手”“簿”“前后会”“小差”“空穿”“十百”等语词,利用传统训诂学手段加以解释,对现有注本在句读及释义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辨正,可正前人之误读,亦可补大型语文辞书之阙。  相似文献   

12.
卢卡契在他的文学史研究中提出,只有借助历史唯物主义和从社会的总体性出发,才能科学地解释一切文学史现象,社会的物质和经济状况必须通过“时代精神”或“世界观类型”等中介影响文学史的发展进程。文学史作为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自身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所继承的当是优秀传统文学中的人民性、人道主义思想等具体的历史性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高度艺术形式的具体性。衡量文学史上作品优劣的标准是看其是否达到了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3.
“历史创造者”并没有“创造”一切历史;“历史创造者”“创造”的一切并非都有价值。历史上并不存在什么“创造者”,而只有“书写者”。正因为如此,有必要用“书写历史”来代替“创造历史”,因为“书写历史”比“创造历史”更适用于来解释历史。“书写”是中性词,故而,它就比“创造”更有可能兼容那些更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更多样化的历史观点  相似文献   

14.
自1988年陈思和、王晓明在《上海文论》上主持“重写文学史”专栏, “重写文学史”这一说法第一次被明确提出,遂成为20世纪80年代文学活动的核心面向之一。但笔者认为,如果仅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重写文学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只是80年代产生轰动效应的文学事件,更是自现代文学产生以来就贯穿整个文学史而无法抗拒的历史思想潮流。广义而言,“重写文学史”一直是文学建设者们或隐或显的文学思想诉求,或被动或自觉的文学参与姿态。它在80年代被正式赋予了学术的内涵,但却上可追溯至现代文学的源头,下可延伸至不断发展的当今文坛,既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的孕育下新生,也从世界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中汲取力量而发展。只有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认识“重写文学史”这一问题,才能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文学发展的挑战,以更客观的立场审视文学发展的调整,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发生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双方都有各自的道理。该文认为,从人类的社会实践来看,应该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只不过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反对错误理解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6.
王本法、苏富忠在《南京师大学报》2007年第6期撰文指出,教育解释学是以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解释一理解为对象的解释学。教育解释学的科学旨归,就是建构真实、全面、系统地揭示教学中的解释一理解的教育解释学。研究者以关于解释一理解的实证经验为根据,以既有解释学、教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语言学、逻辑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为参考,通过自觉的决策思维而建构起来,并在教育解释学的研究中不断反思、完善和实现的。它包含三项品质要求、三大宏观视域和六个重要维度:(1)三大品质要求包括真实、全面、系统;  相似文献   

17.
胡适的一些“自我陈述”文章可被视为一种另类的文学史写作。因其写作形式自由,此类“自我陈述”有助于我们重返“历史现场”,也因此包含了一定份量的历史积淀物。通过与文学史的相关叙述加以比对,本文致力于发掘这些记述之溢出文学史框架的内容,由此丰富我们的文学史认知。  相似文献   

18.
随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事业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的“应用”、“理解”、“发展”本身也逐步成为理论问题。过去的历史表明,“应用”包含着理论性的创造,正确的应用必须与正确的理解为前提。正确的理解也是“发展”的基础,“理解”突出了理论形态和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意义,它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然是理论形态和理论体系不断演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最终也是在实践的应用中表现的,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应用”、“理解”、和“发展”是一个完整地统一体。  相似文献   

19.
爱家 《社区》2010,(6):6-7
什么是谎言?一个简单的解释是“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描述”。而对于谎言本身.我们也要尊重一个客观事实.就是谎言有“善意”与“恶意”两种,虽然任何谎言都是编造出来的不真实的话语.但善意的谎言包含爱与关切,恶意的谎言造成恨与伤害。  相似文献   

20.
基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理论,迦达默尔也对于人的“理解”进行了检讨。他认为,人们在进行文本解释之前,必然已经具备了一个“前观念”,而这个“前观念”依赖于由人的解释所构成的传统。相对于文本解释,传统是一种“过滤器”,它影响着人们“前观念”的形成,影响着人们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过,迦达默尔拒绝了黑格尔关于“进步”的观念,他否认文本解释之间存在着“进步”的关系。迦达默尔的解释理论使得文本永远处于“开放”的状态,它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对于不存在单一的、最终的、正确的或“真正的”答案感到欣慰。当然,依照迦达默尔的逻辑,我们也必须同时要理解这些答案可能也会改变。这便是迦达默尔解释学思想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