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名称和起源探奥 洮岷“花儿”(以下简称花儿)是流传于甘肃洮岷地区的一种山歌,其主要内容是表达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岷县人不叫“花儿”而叫hur似乎是“花”与“儿”复合拼读后构成的单音组合。这一称谓值得深思,很可能是藏族拉伊中的衬词“若化”一词被汉化的结果,或由它演变而成的。 “花儿”源于何时?目前众说纷纭。据一些研究者的见解,大致倾向于明代。 藏族民歌“拉伊”是藏族民歌中的一种。“拉”是山的意思,“伊”是歌的意思,合起来叫山歌。藏族民歌历史悠久,正如雪康·土登尼玛所说:“西藏的历史有多  相似文献   

2.
洮岷"花儿"是对甘肃洮岷地区所流行山歌的特定称谓。秦汉年间,大批汉族人迁入洮岷地区屯垦,中原文化与当地羌人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并最终形成一种新型的西秦文化,为洮岷"花儿"的产生孕育了良好的土壤;洮岷"花儿"中的情爱主题与《诗经.国风》中的部分诗篇主题相合辙;以赛"花儿"与祭祀为主要活动内容的"花儿会"是先秦祭社活动的延续。故而洮岷"花儿"应是在秦汉年间,大量汉族人迁入洮岷地区后,汉地民歌与当地羌族民歌相融合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花儿”是西北大地上璀璨的艺术奇葩 ,多少年来 ,无数仁人志士的足迹踏遍花儿的故乡 ,既接受了花儿海洋的洗礼 ,又采集了众多的“花儿” ,还撰文著述 ,就连美国的赵如兰女士、玛丽·克茉尔·苏独玉女士 ,日本的大木康先生、中原律子女士 ,法国的白茜女士……等等外国学者也多次踏上这片土地 ,采集、研究“花儿” ,向世界传播“花儿”文化。“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的山歌 ,分为三大体系 :1 “河湟花儿”体系———以甘肃临夏地区和青海湟中地区为代表 ;2 “洮岷花儿”体系———以甘肃临洮和岷县地区为代表 ;3 “陇中花儿”体系———以甘肃陇东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代表。经历了多年的“花儿”音乐研究和多次民间采风 ,从中得到了新的启迪———“莲花山花儿”的美学价值首当文学而非音乐  相似文献   

4.
明代在河湟洮岷边地设置“西番诸卫”,形成军卫统辖体制。各卫土汉混编、军政兼辖,与地方社会结成密切关系。而伴随卫所建置形成的移民、屯垦及王朝正统文化的推进,促进了河湟洮岷边地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河湟花儿中论述花儿的花儿朱刚如果细心翻阅河湟花儿资料,我们就会发现,河湟花儿作为一种整体的演唱艺术,她不仅大量地反映人们所熟悉的男女性爱、社会不公和人民大众追求想往幸福自由这些主题,而且还有一部分花儿是论述花儿本身的。这种花儿我们暂以“论述花儿的花儿...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介绍了洮、岷“龙神”信仰的基础上,结合洮、岷地区自然环境、历史变迁和民族变迁的情况,对洮、岷“龙神”信仰的起源问题作了全面的分析解说  相似文献   

7.
论明代河洮岷的地位及其三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洮岷,是历尽沧桑的战略要冲。 在我国大西北,河洮岷与湟中并列,都属于战略要冲。随着时代的推移,它们各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的重点,各在民族关系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河洮岷地区,简言之,就是明初河州卫所辖的河、洮、岷地区,它包括洮河、大夏河、白龙江上游及西抵河曲一带的地区,是我国大西北的兼绾甘青川三省边区的枢纽,是以洮岷道为动脉,东下三陇,南通益州,北控河湟,西蔽河源的要冲。早在公元前,我国羌人就在这里劳动生产,并与各民族相互往来。一部《西羌传》就反映着诸羌诸戎凭借这个地区的重要地理位置和西汉政府斗争与联合的史实。洮岷地区的18大戎区(rongchenbcobrayad)是否就是古代戎人发祥地之一,尚不能完全肯定。但拥有“胜兵十余万”的钟羌等,是洮  相似文献   

8.
初民的交感巫术原理是通过男女交媾可以促进万物繁殖,以使农作物与人类子息共荣。先秦《诗经.国风》中就有多首诗反映仲春之月,会合男女、祭祀高禖及祓禊求子的风俗,其中渗透了初民的交感巫术原理;时至近代,洮岷地区"花儿"歌词中所反映的欲爱内容及"花儿会"上男女青年的狂欢事项,仍与交感巫术遥相呼应。  相似文献   

9.
10.
河湟“花儿”,是以西北河湟地区的方言主体——河州话和西宁话写成的。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认真研究一下河州话表现在花儿中的语音、词汇以及句法结构等方面的许多语言现象,在推论“花儿”的形成和发展这个重大问题时,可以找到比较科学可靠的佐证。 过去的一些有关“花儿”语言学方面的论文,从汉语的角度对“花儿”中常见的特殊字、词、句分别进行了一些探讨,使其中一些明显属于汉语范畴的语法问题得到了解决,但这仅仅是个开端。事实证明,将“花儿”中屡见不鲜,河湟  相似文献   

11.
河湟"花儿"是流行于河湟流域的民间小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文章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分析了河湟"花儿"的特点,充分展现了河湟"花儿"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2.
"河湟花儿"异彩纷呈的衬词运用是非常具有特点的。因此常有:"无‘花’不有衬,无衬不成‘花’"的提法。不难看出衬词在"河湟花儿"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衬字、衬词、衬句的应用体现了"河湟花儿"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语言特征也构成了"花儿"独特的艺术风格、手段和艺术特征。根据衬词在"河湟花儿"中的应用,可把它们分为虚衬字、词,句首呼唤性衬词衬腔,句中衬词,句尾衬词几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河湟花儿两段体分节歌的特点出发,广泛研究了花儿兴起联对“比”这一艺术手法的特殊应用。作者把河湟花儿中对比的应用分为“发端起情定韵之比”和“夸张通感比拟之比”两大类,并分别把两类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河湟“花儿”以其古朴原始的风貌,体现了青海各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特征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河湟“花儿”艺术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凝聚着青海各民族群众的理想与感情,在青海区域性文化圈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加大对河湟“花儿”传承与保护的力度,使之成为西部民歌中的标志性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5.
藏族的国家认同既是历史形成的,也是由外在和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建构起来的。明代,中央政府通过在河洮岷地区实施卫所制度、分封与朝贡、茶马互市等军事、政治、经济政策,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和管理。在“国家”政治框架内,藏族群体在民族重构与整合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国家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建构和强化国家认同。从建构过程来看,既有国家权力的强力介入,也有藏族群体的自觉融入。由外在因素的推动最终内化为一种民族自发意识,体现出藏族国家认同的建构机制具有强制性、主动性和自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微观层面剖析文化生态,对洮岷花儿中“阿欧怜儿”曲令及其文化内涵所生存的文化空间、政府主导的基层实践现状予以了细描。洮岷地区唱花儿、听花儿、聊花儿的文化现象,实为当地的一种口头传统与生活方式,其源出于本土文化生态。断此,传承的文化活水便会成为无源之死水一潭。故“非遗”保护必赖其文化生态组成的文化空间之保护;“主导”作用需到位,不缺位,更不可越位。  相似文献   

17.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是一部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纲领性指导文件,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河洮岷地区处于藏羌彝走廊的核心区域,其自然生态独特、文化形态多样,极具经济开发价值。地方政府要深刻理解《规划》要求和精神,与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发展战略平台相结合,用足、用活这一政策,促进河洮岷地区民族经济长久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贡赐制度是明王朝统治河洮岷和西北藏区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在明前期为加快藏区归附中央王朝、尽快统一全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到成化年间,"寺僧诡名冒贡"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本文对其涉及的史料、形成的原因及洮岷寺僧特别提及的有关贡赐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其在当时已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其根源是明王朝历经百年治理河洮岷及西北藏区各种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社火表演和"花儿"演唱活动是河湟地区乃至西部民间典型的民俗事象,两种习俗发生的时空及其表现形态虽然不同,但在深层次上具有明显的共性和交叉点,话语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以及狂欢精神是两种习俗所共有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试论“花儿茶园”与花儿的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儿茶园”是近年来在青海各地兴起的融花儿和饮茶为一体的新型文化产业,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为花儿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花儿茶园”在培育花儿歌手、满足城乡群众对花儿的需求、弘扬和传承花儿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