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白红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00-103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以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量存在的“比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比喻”的模糊性及其如何体现诗歌的模糊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比喻这种具有模糊性的修辞手段,使其更好地再现原作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3.
邹晓玲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3):58-60
比喻具有一种模糊性,它主要体现在比喻的构成、比喻的使用、人们对比喻的理解、情与景关系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上.这种模糊性的构建策略主要是利用语言及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和人们的认知局限(模糊的心理).比喻的模糊性特征能达到独特的语用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余惠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1)
比喻又叫譬喻或打比方,是语言中运用 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的显著特点是用具体的事物、简明的事理 来作比方,说明抽象的事物和深奥的道理。 比喻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具有 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般说来,比喻和非比喻的句子是容易 分辨的,特别是明喻和暗喻,因为它们的本 体、喻体和比喻词语是明明白白地摆在字面 上的。例如: 相似文献
5.
魏家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4)
一、揭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奥秘的一把钥匙 意境,是我国诗歌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从王昌龄在《诗格》中明确提出“物境”、“情境”、“意境”的“三境”说,到王国维倡导的近代意境理论,人们对意境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建国以后,对意境理论的研究和阐发也不断发展,从1957年李泽厚发表《“意境”杂谈》开始,到近年间发表的不下数十篇专论,意境理论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在这些论著中,贯串着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把意境分解为“意”和“境”,即主客观两个方面,认为“意境”就是“在这两个方面的有机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粗糙集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模糊集的最近普通集和最远普通集两个方面,利用距离函数 lp(A,B) 、 D(A, B) 和粗糙隶属函数,得到了粗糙集的一种新的模糊度计算方法,证明了模糊度的一些重要性质。该方法在理论和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禹存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Z2):38-40
关于语体是否有模糊性的问题,伍铁平先生在分析模糊语言在学科中的运用时讲到“各种语体之间也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伍铁平《模糊语言学》第38页)。王德春也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全部复杂活动中,不断出现种种中间的混合的语体现象,促使中间语体的形成”(王德春《现代修辞学》第119页),这些都说明语体具有模糊性。语体就是以语言的交际功能为依据而建立的语言功能风格类型,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有意地选择词语、句式、语音手段、修辞格等表达手段而形成的具有一系列语言特点的语文体式。从语体的定义看,“不同的交际需要”和“一系列语… 相似文献
8.
义位的模糊性张庆云,张志毅§1.以哲学为先导的新概念模糊现象,早就寓于客体和主体之中,而对于这一现象的科学的广泛的发现,竟是在本世纪60年代中期,而且是哲学理论起了先导作用。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梅加腊(或译为迈加拉)学派(MegarianSch... 相似文献
9.
曹有鹏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汉语词义的模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对模糊词下定义一直是困扰词书学界的一大难题。本文主要探讨了性状词、颜色词、时间词和生理阶段词的模糊性,并对词书处理模糊词提出了四种方法,较为妥善地解决了词书对模糊词的释义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薛丹云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5(6):121-125
翻译的模糊性使翻译学科呈现多方面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突显了翻译的模糊性。翻译的模糊性体现在学科界限不清,翻译思想复杂,翻译理论范式多变,语言本身具有模糊特性以及翻译过程中源语作者不在场等方面。通过分析认清翻译的特点,以进一步提高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2.
真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人类实践的任务和目的,就在于不断地获得真理,以真理为指导有效地改造世界。但勿庸置疑的是真理问题本身在理论上存在着许多混乱、矛盾的地方,有些方面还难以自圆其说,别说是一般的理论工作者,就是专门从事哲学原... 相似文献
13.
浅谈语言的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根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更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具有模糊性的特征。这是由语言的客观属性及其本身表达功能上的不完备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处于一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语言主体自觉或不自觉的语言行为也不可避免地会对语言的模糊与否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语言的模糊性并不是绝对的。它和语言的精确性一样,也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还可能互相渗透和转化 相似文献
14.
胡和平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6):46-49
神话是主体对客体的模糊把握。从认识论角度看,神话是客观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一种模糊反映;从表现论的角度看,神话是艺术对世界的浪漫模仿;从本体论分析,神话文本的结构是模糊的,其表现为个案的随意性,结构的抽象性,形式上的二元对立、三项组合、可转换性。 相似文献
15.
英汉数词的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芙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3):117-119
数词通常用来表示精确的数目与数量,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表达的准确性,具有严格的界限与确定性.但另一方面数词语义本身具有模糊性,它们在语用中也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从中西文化的视角,探讨了英汉数词的语义模糊性,并从修辞的角度探讨其语用模糊性. 相似文献
16.
17.
18.
论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和平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5):32-37
文学语言是一种模糊语言 ,其模糊性特征表现为 :用词的模糊 ,句意的模糊 ,主旨的模糊。文学模糊语言的生成原因 :文学语言的模糊化是作家语言艺术处理的结果 ,其手法是在横组合上对普遍语言规律的颠覆 ,在纵聚合上是对生活话语的陌生化 ,它是创造主体的一种深层无意识积淀的升华与再现。建构在模糊语言上的虚构世界有一种艺术的空白 ,对读者是一种召唤 ,有利于作者与读者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意境的审美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
艺术审美活动。明显地带着模糊性的特征;意境的美学价值通常取决于“情与景浑”的艺术概括。意境的审美模糊性就“宅藏”于这种艺术概括所产生的审美境象之中;意境的审美模糊性不是否定质的规定性和精确性。而是与一定的精确性相比较才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