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独生子女社会参与的素质准备苏颂兴面对我国独生子女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个性、品行、能力等方面的明显缺陷,一个着力培养独生子女适应跨世纪整体素质的问题,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普遍把造成独生子女缺陷的原因归结为没有兄弟姐妹。这固然不可忽视,但决不...  相似文献   

2.
大约一百年以前,E·W·Bohannon(189)发表了一项有关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报告,里面写道:“家庭对儿童的溺爱已经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P494)Bohannon这样评述独生子女父母,“他们非常宠爱子女,从不让子女做任何事,”“包办一切,”“有幽默感,”“爱护子女,”“宠爱子女,”“溺爱子女,“甚至放纵子女,”(493)Bohannon指出对独生子女过分的照顾和放纵造成他们许多不良品质,包括不愿意与其它儿童一起参与游戏,自私,以及与同龄人不和。19世纪后期,在北美和欧洲很少有已婚妇女外出工作,Bohannon的观察对象大多都生活…  相似文献   

3.
独生子女研究诞生以来,针对该群体的负面评价一直没有中断。有学者因此提出“独生子女神话”一词来专指针对独生子女群体的刻板印象。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实证数据证实独生子女刻板印象是否客观存在。本研究以上海为例探索了中国城市居民对独生子女群体的普遍印象,证实了该群体的社会印象以负面刻板印象为主。研究通过形容词自由联想法和社区调查获取了与独生子女群体相关的12个高频形容词,其中积极形容词3个和消极形容词9个。在1088份拥有9—18岁子女的父母问卷中,分值最高的5个与独生子女群体相关的形容词分别为“依赖”、“任性”、“娇惯”、“自我中心”和“爱发脾气”,均为消极意义。数据表明,在与独生子女有直接接触的城市居民中.独生子女群体的社会印象以负面刻板印象为主。  相似文献   

4.
高中时期是人生诸方面的发展时期,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正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这个时期能否不失时机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个性.对一个人知识的开拓,思想品质的形成.能力的发展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高中政治教师应该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目前的形势下,我国现在在校的职业学校学生特别是城市职业学校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这些独生子女中大部分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个性过强、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感不强、在家庭中充当“小皇帝”等.而当今社会是一个讯息万变的社会,时代发展到现今,人们的生活节奏非常之快,这些时代特征和独生子女们的素养之间难以相融,社会的发展形势要求职业学校学生必须有比较强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6.
从80年代初至今,独生子女一直为学者所关注。中外学者不仅注意到了海外华人的独生子女研究①,而且更多地关注于中国大陆的独生子女。据统计,从1980年到1989年,国内一些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共发表有关独生子女的论文和研究报告72篇,其中,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占了绝大多数。为把握近期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状况,笔者全面检索了90年代有关独生子女研究文献,结合80年代的研究成果,从研究的角度与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目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和分析。互.研究的角度独生子女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现象,它引起了各学…  相似文献   

7.
在家庭中,独生子女往往有其独有的地位。父母对独生子女的看法与交往方式显然也会与对非独生子女有些不同.本文试图从父母意识、有儿焦虑、独生子女的先天气质特征三方面来分析独生子女的亲子关系,并进而探讨这一亲子关系对儿童成长与发展造成的影响。一、父母意识与亲子关系父母意识这一概念是新近才出现的。笔者在查阅国内外新近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许多学者的看法,认为可以将父亲、母亲对于妊娠、分娩、育儿及亲子关系的态度,对为人父母的自信性与责任感,以及成为父母后对自身及配偶的评价及情感体验等称为父母意识。笔者认为,在独…  相似文献   

8.
英国的独生子女:成见与调查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的独生子女:成见与调查结果[英]安·莱本姚文译写在开头的话英国的独生子女家庭为数甚少。虽然有报告说,"41%的家庭拥有独生子女"(安格利亚电视周刊《时代与区域》1989年11月号),但这存在于某种意义上,即每个家庭开始时只有一个孩子,除非是多胞胎...  相似文献   

9.
袁梦 《公关世界》2023,(8):79-81
随着时代的发展、政策的变化,家庭中开始出现二胎、三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开始成为社会研究的热点。[1]本文通过案例报告的形式,探讨一名非独生子女学生因家庭关系紧张以及校园矛盾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并进一步探讨非独生子女职校生处理人际关系的应对策略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关于独生子女利他行为研究的设想──兼议虚拟法在问卷设计中的运用苏颂兴独生子女在人们的心目中,几乎是"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代名词。许多研究成果已经得出这样的结论。或许这种消极现象在独生子女身上确实存在,或许这种消极现象在独生子女身上比非独生子女更...  相似文献   

1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比较研究●许克毅宋宝萍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的比例逐年增加,使高校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有何区别?他们具有怎样的个性特点?应该如何针对性地对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本文采用卡特尔16pf...  相似文献   

12.
一、技校学生素质的特殊性和个性心理的不稳定性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平常都受家人娇纵,考虑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生活自理能力。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者贫困家庭,心理受过创伤,或个性太强。他们进入技工学校之前学习基础差,多数学生对继续学习丧失兴趣和信心,有的学生存在着"混几年"的消极情绪。但从他们个性发育的剧变来看,他们面  相似文献   

13.
经过20年发展,2000年我国独生子女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1亿多的独生子女就意味着有1亿多个独生子女家庭和1亿多对即将进入老年期的父母。怎样给独生子女的父母养老,成为一个摆在社会面前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开拓创新个性品质是个体发展的根本素质。大量个案和职场竞争趋势均表明:个体的个性品质,在个体谋职从业或自主创业的成败得失中起着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若仅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个必要的工具系统和操作系统,而缺乏开拓创新个性品质作为动力系统来支配、调节和控制情感、意志,就很难有效地发挥工具和操作系统的应有效能,甚至会使其失去存在的意义。然而,开拓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锻造,在中、高等职业教育中大多还停留在理论认同和一般号召的层面上,并没有真正作为育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运作过程之中。因此,如何培养锻造学生的开拓创新个性品质,亟需探讨落实。  相似文献   

15.
心理老化,是指一个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及个性品质与其年龄阶段特征相比,整体反应水平下降,心理机能明显退化和衰老。心理老化是一个人精神上“未老先衰”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心理病态。  相似文献   

16.
独生子女与冒险行为顾蓓晔一、经济大潮与人心思动对社会现象的讨论离不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背景。无论是独生子女问题,还是冒险行为问题,都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大潮大有关联。仅仅几十年前,在中国历来的抑商氛围中,不到斯文扫地、走投无路,一般人不会想方设法...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末是我国老龄人口的激增期。由于生育及死亡率的急速减少,进入对世纪后,老年人的比例更将显著增长。据有关方面估计,至2025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全人口的12.5%至15.6%。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老年人的问题,也与进入青年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密切相关。实际上,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相当数量的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4·2·1”家庭结构在城市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作为独生子女,即便他们主观上愿意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并提供帮助和照顾,客观上亦已力不从心。家庭赡养与独生子女问题将成为家庭和社会突出的矛盾之一。本文根…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开始陆续进入老年期,人口老龄化呈现出独生子女父母老龄化的新趋势,社会正逐步进入“独子养老”时代。据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等部门预测,从2013年起,上海市新增老龄人口中80%以上将为独生子女父母。  相似文献   

19.
独生子女大学生职业观的前瞻性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独生子女的前锋已达到人大学年龄。1996年高校入学新生中独生子女比例接近40%,准确把握独生子女大学生思想、心理现状,寻求具有前瞻性的教育对策是高等学校急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独生子女大学生是跨世纪人才,研究他们的职业现特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这对培养“四有”人才,促进中国经济的腾飞,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们于1996年10月,对重庆大学、偷州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182名独生子女大学生(其中男生92人,女生叨人;文科学生99人,理工科学生83人;一、二年级139人,三、四…  相似文献   

20.
不同背景条件下的独生子女社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背景条件下的独生子女社会化穆梓一、问题的提出关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各自特异性的分析,形成了两种见解。不是比较消极,就是比较积极,彼此分歧明显。问题在于,笼统、孤立地研究,都不无缺憾。这不仅表现在对研究框架的把握上,界定不明,而且也表现在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