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刚来到辰溪的时候,由于环境和生活不适应,加上思想上的各种顾虑、困惑和压力,一到晚上我就彻夜难眠,进入无限的遐想,一段时间竟养成了失眠多梦的毛病。和我住在同一层楼的两名县领导是怀化当地人,他们每周五下午一下班都要回家,整个宾馆就只留下我一人。正好,周六周日两天时间都由我自己来支配,没别的,目标任务就是补觉。一月下来,一切也都慢慢适应了,原来被打乱了的生物钟也慢慢恢复起来,失眠的毛病也消失了。  相似文献   

2.
六七十年代,每个热血青年都以献身农村广阔天地为荣。而如今,青年人都以涌入城市、流向沿海、飘洋出国为时髦。大学毕业时,同学们留在了都市,我作为班上唯一的一名共产党员,无条件接受了分配,去偏僻的苗族山乡工作。同学于是戏言我:“宛庆丰,你真‘背时’。”母亲则说:“你宁到城里当个小办事员,也不要去乡下做官。”父亲却竭力支持我去农村锻炼。这一去,就呆了8年。 8年后,我进城了。可以欣慰地对母亲报喜,但不知如何向父亲启齿。因为我是吃不了乡下的苦,算是“溜”回城来的。城市在诱惑着我。那里有摩天大楼,有时髦女郎,有彩电、冰箱、席梦思……农村呢,一句话两个字:太土。有的只是茅草木屋,见人就害羞的山里妹  相似文献   

3.
我小时候做过许多好事和聪明的事,也做过许多傻事和愚蠢的事,给乡亲们留下许多回忆和笑料。我每次回到家乡,有一个汉子必定要到我家来看望。他来后先看我一眼,憨憨地笑一下,然后只说一句话:“老肥,你转来啦。”每回都是这样。由于他的语言很少,因而也就越发显得珍贵。说完这句话后,他就不再同我聊天,也不像别人那样向我问这问那。然后,他就自己搬了一把小板凳,岔到老良或是兴华中间,一个劲地抽烟。他抽的是当地的草烟,自己身上一般很少带,到谁家就抽谁家的。他抽烟往往不用纸包,随便从板壁上挂着的烟帘中扯下一皮来,放在嘴…  相似文献   

4.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丑,帅的人多了便有了丑,我来了,就又没了丑。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笛卡儿见过我后就改口了:我帅故我在。语气十分强硬。我是残疾人学校长大的,先在奇丑无比班读书,几天内使所有同学患上了自恋症,于是为我特设了一个班,叫丑的n次方班。初恋当然是网恋。见面那天,距我五十米时她就疯了,家长报案,法院认为长的丑的确不是我的错,但约出来吓人就是我的不对了,判我整容3年,整的丑上加丑。我朋友都是丑人,都单身,也都单的心服口服,除了一位,这位发誓要结婚。那天他在街上拦住一绝色美女,递上一相片,是他与我的合影,美女看了后,一…  相似文献   

5.
《民族论坛》2010,(11):18-18
<正>采访之前,我一直问我的同事:押加是一项什么运动?面对外行的我,同事微笑地告之:就是两个人拔河,只是方式有点特别。回答稍显神秘,还是到赛场上一看究竟。大概许多观众和我一样都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6.
星期天没什么事,骑上车奔向京城的西南角——牛街。略微了解一点北京的人都知道,这儿居住着很多回民。我的一个“哥们儿”就住这儿,他大名谷志民,和我是中学的同学。有些日子没去看他了。到了牛街拐了好几个胡同才找到他,见面免不了开句玩笑。他还是那老样子,四方脸、高鼻梁、浓眉大眼,相貌堂堂。可惜小时候得了小腿骨髓炎,更不幸的是,两年前不慎又被人将右膝关节两条主韧带坐断,关节骨坐碎。进屋后我发现屋里有些零乱,再定神一看,壁柜里、桌子上、书柜里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娃娃。娃娃们有的眯眼微笑,有的凝神沉思,有的天真活拨……神态各异。见我目光有些疑  相似文献   

7.
大约在三年前,我在中国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作题为《中国画的魅力》的讲座。讲座毕,有一位先生走上讲台,向我出示了一幅题为《柳江万棹图》的手卷——画面上参差错落地停泊着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渔舟,往后看,仍是渔舟,再往后看,还是渔舟……我和围观的听众都禁不住有些惊奇,这老头怎么这么爱画船,而且画得那么生动,这大约60米长近千艘舟艇的画卷宛如一首船的交响。  相似文献   

8.
临近中午了,我登车直奔孩子的奶奶家,去接下午没课的儿子.婆婆一人在家,已备好了饭菜,只等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吃饭.一大一小两个"呼拉圈"搁在门厅,挺惹眼的.我问婆婆,儿子这两天玩"呼拉圈"玩得怎么样了?婆婆先是挺喜兴,旋即又满脸的愁容,"这几天,刚刚放学回来就念叨,说等我妈来了,再买一个.我说他,他全听不进去.唉,满街筒子都是'呼拉圈',他老是跟别的孩子比呀!"我淡然一笑,没再说话.楼道里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门敞开了条缝.儿子扮了个鬼脸儿,"妈妈!"一声稚嫩的童音冲入了我的耳鼓.我忙起身开门,儿子却已一头撞了进来,扑进我怀里."妈妈,抱抱……"儿子撒娇地扭动着胖乎乎的身体,兀自摇头晃脑,一双清澈的明眸像闪动的黑宝  相似文献   

9.
亲“亨宁”     
(一) 繁忙了一天的北京街道,早已安静下来.在东四12条辛寺胡同的院落里,人们差不多都已熟睡.张淑英一觉醒来,见丈夫李世甫还伏在桌上写着什么,就心痛地伸手去夺笔.“我今天就非改改你这熬夜的毛病不可!”说着把桌上的纸张往自己眼前一拉.当她正要把它们叠起来的时候,视线被一张信纸上的字吸引住了. “我是个朝鲜族战士,名字叫严承烈,  相似文献   

10.
对大多数人来说,收藏是一件奢侈的事。因为几乎每一种收藏,都需要付出时间和金钱的代价。只有一种例外:那就是收藏回忆。但问题是,你是否有值得收藏的回忆?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自己有无穷的可能性,甚至整个世界都在自己的脚下。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渐...  相似文献   

11.
在藏民心目中,万物都有神灵。山有神,河有神,大树也有神。人们为了盖屋,需要砍倒一棵树,必先跪在地上祈祷,向神陈述不得不砍伐的原因或理由,请求树神原谅自己的过失。(听到这个细节,我非常感动。我认为这是藏传佛教的精华)。其实,世界各大宗教的起源都是针对人...  相似文献   

12.
建个网站叫“雪域风情———告诉您一个真实的西藏!”西藏———一个令人神往的圣地,那白雪那蓝天那太阳那藏民还有那动人的歌声,很久以来就在我心里绰约生姿,有时想起这神秘的远在尘嚣之外的“世外桃源”,我就按捺不住甚至连血液都像要沸腾了。为了踏上这块圣地,我...  相似文献   

13.
张瑶 《中国民族》2015,(6):36-37
"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茨梨蓬,好花生在茨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你的家乡在那鲁湾,我的家乡在那鲁湾,从前的时候是一家人,现在还是一家人……"每一个参加过2015年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活动的人,都在短短的三天内学会了这两首好听的民歌,就连平时五音不全的我也能跟着唱出整段副歌了。活动结束已近一月,我还常常哼起这两首曲调——布依民歌流传百年、悠扬动听,台湾民谣朴实轻快、清新悦耳。哼着哼着哼串了调,两首歌融成一首歌,  相似文献   

14.
正对于拍摄马颈坳镇元宵"烧龙",我心仪已久。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数码相机尚未问世之前,我就用胶片相机尝试过。那时所使用摄影胶片,感光度一般都在100~200度之间,最多也只不过是400度,对于要拍摄动感十足的"烧龙"场景,实在是力不从心。每次拍完后,都难以挑选出一张如意的图片,看着那模模糊糊的照片,我对"烧龙"这一热闹精彩的民族节庆活动的拍摄兴趣开始慢慢消退。但"烧龙"那精彩纷呈的场景一直在我心里闪现,甚至变得越来越清晰。  相似文献   

15.
“电子游戏机,我恨你!”──一位少数民族学生家长的诉说编辑同志:我有个巴郎(维吾尔语:男孩子)叫肉孜·穆罕默德,他聪明得很,原先回回考试都在90分以上。我家住在石河子水泥制品厂,也不知啥时起,在离娃上学的五中不远处出现了两家经营电子游戏机的小店。娃子...  相似文献   

16.
“贵州现象”启示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现象”启示录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成员胡鞍钢1994年5月和9月,我两次前往贵州省考察,行程3000公里以上。从农民到省委书记,我先后召开10多次座谈会,与150人次交谈。现将我的调研与思考、分析与建议披露于此,谨献给为摆脱贫困而不懈奋斗的贵州...  相似文献   

17.
过年前真是忙得晕头转向。实际上就在几小时前,我还在为本期的卷首语写些什么而发愁。思路打不开的时候,我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相熟的理发店做头皮护理放松一下、就在这个时候,手机上收到的一条微信推翻了我之前所有的构思。  相似文献   

18.
2004年我留下了两个心结,一是在一片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叹息声中,某一天我终于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却总没有合适的机会让它呈现为我们刊物的文字;二是一位叫周永才的老人,断断续续寄来近7万字工工整整的手写稿,却因种种原因无一见刊;“同一片蓝天下”所关注的希望工程、扶贫、支教、支卫、三下乡等等,兴许面对的都是一些个人“无能为力”的却需要大家“尽心尽力”的现实。所以,本栏目让这两位老人“打头阵”,因为他们的认真、执着与自信所彰显的应该正是我们“同一片蓝天下”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她们也是我的女儿 ,我有5个女儿。”湖南省吉首军分区张铁流司令员的话 ,让随行人员都感到纳闷 ,张司令员不是只有一个上大学的女儿吗,怎么会有5个女儿呢?原来张司令在岳阳军分区工作时救助了2名面临失学的女孩。去年初 ,他调到吉首军分区工作后 ,在“扶贫司令”彭楚政的家乡古丈县又救助了2名贫困的女学生。1999年4月 ,张司令员在古丈县检查工作时 ,听人武部的同志提到有两个苗家孩子 ,一个叫李于蓝 ,另一个叫周华 ,两人在学校里品学兼优 ,但家境却十分贫困 ,面临着辍学的困境。张司令员当即与这两名女学生见了面 ,并认她俩作…  相似文献   

20.
一次和朋友聊天,偶然谈到民族音乐,我问朋友:“你知道麦丁吗?”“嗯──不知道。”“那你听过《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首歌吗?”“那是50年代就传唱到今的名歌了,我还能哼几句呢……”是呀!音乐作为听的艺术,我们用听觉感受音乐的美,却听不出作者的名字。 麦丁,1927年出生于广东顺德。1952年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毕业后,分配到中央民族歌舞团,从此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音乐创作中,与少数民族音乐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一定要写出好作品,用音乐来歌颂和赞美新的生活,这个愿望就像一曲激昂奋进的交响曲,时刻在激励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