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摆手舞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民间舞蹈。《永顺府志》载:“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摆手”在永顺县土家语叫“舍把”,龙山县叫“舍把日”,古丈县叫“舍把把”,在保靖县的一些地方叫“调年”。因它以摆手为基本动作,有歌有舞,故叫“摆手歌舞”。清代有《竹枝词》云: 摆手堂前艳会多,姑娘联袂缓行歌, 冬冬鼓杂喃喃语,煞尾一声嗬也嗬。摆手歌舞从形式和传统习惯上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主要祭祀八部大王,小摆手主祭土司王——彭公爵主。在土家族一般较大的村寨或较集中的  相似文献   

2.
文化记忆的发生是与文化空间分不开的,摆手舞作为土家族民族文化记忆的一部分与摆手堂紧密相联。摆手堂从建筑结构、神堂里的实物摆设、民间故事的讲述、以及周边的村寨生活空间几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整个摆手舞赖以存在的文化空间,土家民众的文化记忆也在这个空间下形成并稳固下来,摆手堂也由此被建构成一个记忆空间。  相似文献   

3.
摆手舞与巴渝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土家族有一著名歌舞活动,名叫“摆手”。摆手有“小摆手”、“大摆手”之分,小摆手是各村各寨分头进行,大摆手在湘西龙山本有几处,而以马蹄寨与龙车为主要基地,由几县共同举行。大小摆手均因祭祖而举行,大摆手则以配合军事活动而著称。本文所称的摆手舞是从广义出发的,并以大摆手作为研究重点。土家族确系巴人之后研究摆手舞必然要涉及到族源。根据近几十年,尤其是近七、八年的研究,土家族之为巴人后裔已为众多的文献资料所证实。唐宋年间《通典》、《太平寰宇记》、《通  相似文献   

4.
正打溜子在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酉水流域土家族聚居的永顺、龙山、保靖一带。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表现丰富,演奏独特。打溜子被土家人叫为"打家伙",被广泛地用于土家人节日喜庆、婚嫁迎娶、新居落成、舍巴摆手等民俗活动及场合,是土家族地区流传的民族传统打击乐合奏形式。全套溜子由小锣、头钹、二钹、大锣等四件打击乐组成,有些曲牌还加唢呐、板鼓伴奏。土家族打溜子的演奏,是各种乐器配合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鄂西山区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位于鄂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河东乡的舍米湖村,是摆手舞的发祥地,被誉为"摆手之乡"。"舍米湖"由土家语音译,意思是美丽的小山坡。2013年农历新年期间,记者有机会到鄂西土家村落舍米湖和与之毗邻的湘西龙山县,对土家族文化有了亲身体感,尤其是对土家人的热情好客、豪爽直率、能歌善道  相似文献   

6.
<正>遗产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流传广泛,各地名称不尽相同,如"舍巴日"舍巴格资"舍巴骆驼"跳年"(汉语)等,但表演形式和内容基本相同。摆手舞产生于土  相似文献   

7.
据史书记载,土家族人民在湖南省西部定居后,每逢年节,人们都要聚一聚,“摆手唱赋,祓除不祥”。喜庆节日中,大家常用一种诗歌、音乐、舞蹈三者合一的摆手舞来抒发感情。摆手舞中内容很多,有狩猎舞、军事舞、农事舞、宴会舞、  相似文献   

8.
宋秀亮 《民族论坛》2008,(11):12-13
<正>30个春秋,他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和报纸杂志,发表土家医药学术论文百余篇;编写42万字的专著《土家族医药学》,被誉为"土家族传统医药发展的里程牌";编写80万宁的《中国民族药炮制集成》,填补了国内空白;1998年,全国总工会授予他"全国职工自学成才标兵"称号,土家人称他为"湘西的李时珍"——他的名字叫田华咏。  相似文献   

9.
“撒叶儿嗬”是一句土家语,来源于一种土家族民间舞蹈音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号子。久而久之,土家人就称跳这种舞蹈叫跳“撒叶儿嗬”了。土家人还称这种舞蹈叫“打山鼓”或“跳山鼓”。出生在清江河畔的土家山寨里的著名作家田天就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撒叶儿嗬其实又叫做“打山鼓”,有些文人将其译为“打丧鼓”或“跳丧舞”,  相似文献   

10.
<正> 在土家族传统的摆手活动中,还保留着一种与摆手舞相并列的极其古老的表演艺术——“毛古斯”。这种艺术活动,通过原始的化妆、简单的情节、场次和人物对话,历史地再现了土家族从蒙昧时期到近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场景,展示了土家族各个历  相似文献   

11.
"锵咚锵咚、锵咚锵咚锵咚",5月24日,在湖北省来凤县县城的团结桥头、酉水河畔、庆凤山前,原生态摆手舞的独特韵律响彻云霄,上万名各族同胞和国内外宾客一齐翩跹摆手,踢踏起舞。为期6天的来凤·中国土家摆手舞文化旅游节正式拉开序幕,激情  相似文献   

12.
在清江流域土家族聚居地,至今保留着一种用亦唱亦跳的歌舞表演来悼念亡人的习俗,谁家的老人去世后,在入土安葬的前一夜或几夜,邻近的乡邻、亲戚在亡人灵前摆一面大鼓,由一人击鼓,两人或多人对跳,亦歌亦舞,"笑着哭"来陪伴、追悼亡人。这种习俗,土家人称之为"跳丧"、"打丧鼓"或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龙山县坡脚乡是一个群众文化氛围很浓的土家山乡。全乡有6557人,土家族占98%。 该乡的土家人都能讲上家语,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该乡是中国土家族语言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也是土家族文化保存得最原始而丰厚的地方。该乡的摆手舞、打溜子早在 1964年11月就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演员彭继翠、张成友、龚道满、张祥武、张祥胜、田德隆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1983年10月,在这里出生的原县文化馆音乐专干,现龙山县政协副主席田隆信同志创作并…  相似文献   

14.
王婷  于涛 《民族论坛》2010,(7):46-47
土家族摆手舞和苗族团圆鼓舞是湘西极具特点的民族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湘西土家族与湘西仡佬人(苗)具有亲缘关系,摆手舞和团圆鼓舞具有"同根异流"的民族特质,这对促进两族人民团结友好,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驻留方式--双凤村摆手堂及摆手舞的人类学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摆手堂的历史演变以及与摆手堂紧密相关的摆手舞由衰到兴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作为社会日常生活的一种重要整合模式的传统总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追求原汁原味的传统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某些传统的式微或最终消失是因为其社会整合功能难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而一些传统得以驻留的原因则往往在于它们在失去某些原有内涵的同时,新的形式、新的内容以及相应的新的文化功能在其中又得以发现与发明,从而形成了重新整合社会日常生活的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刘莲玉 《民族论坛》2008,(10):18-19
<正>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期生活在湘西地区崇山峻岭中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语言、生活方式和民族风情。如,祭祖仪式类的土家族社巴日、毛古斯、梯玛跳神、苗族椎牛、苗族椎猪、接龙跳香;舞蹈类的苗族鼓舞、土家族摆手舞、侗族多耶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原始意识形态的核心:生命原点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受着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及其生产方式的制约,它是历史的产物。史诗是人类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纵观土家族的《摆手歌》及原始文学作品,始终贯穿首一个鲜明的大主题,那就是氏族的生存繁衍。换句话说,土家族《摆手歌》的基本内容就是对氏族生存繁衍情景的执着吟唱,其中也客观折  相似文献   

18.
7月24日,桑植县隆重举办首届土家族摆手舞大赛,共有来自该县工商局等7个县直机关和四方溪乡、凉水VI镇等13个乡镇的20支代表队参加了此次土家族摆手舞比赛。  相似文献   

19.
土家织锦"老鼠嫁女"图纹蕴寓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反映了土家人对鼠神的崇拜,寄寓着土家人多子多孙、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也折射出土家人避鼠除害,希望人寿年丰的功利追求。同时,对于聪明灵巧的土家族姑娘而言,编织"老鼠嫁女"的图纹还是一种追求爱情婚姻幸福美满的理想寄托。  相似文献   

20.
来凤县地处鄂、湘、渝三省交界之地,是中国首个土家族自治县、首个跨省经济协作示范区(龙凤示范区),同时也是"中国原生态摆手舞之乡""中国金丝桐油之乡""中华诗词楹联之乡",全县国土面积1319.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