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要求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教育扶贫手段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使贫困群体跨越贫困陷阱。文章从教育扶贫的基本内涵和现实图景出发,指出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应当从主体、对象和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完善,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教育扶贫模式创新为对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特征和贫困群体异质性的教育扶贫模式创新,一方面可以直接提升不同群体的教育可得性、文化素养、知识技能和人力资本水平,改善多维贫困状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示范效应、邻里效应和回流效应等间接发挥扶贫作用,扩大教育扶贫的覆盖范围和整体效应。因此,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应改革并完善"主体多元化、对象全覆盖、方式多样化"的教育扶贫模式,助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实现高效、高质量的脱贫。  相似文献   

2.
贫困文化理论是人们对贫困现象思考的一次转向,是从纯粹经济理论解释转向文化理论解释的一次转向,对文化扶贫的启示性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重视贫困文化的正功能,文化扶贫要有“破”有“立”、破立结合.第二,重视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机制,加大力度促进子代贫困群体的文化脱贫.因此,文化扶贫应该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对策:第一,大力弘扬贫困文化中的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类幸福的文化特质;第二,加强对贫困文化传承载体——子代贫困群体的文化扶贫.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校扩招和并轨收费制实施以来,贫困大学生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许多贫困大学生不但物质贫困,且在思想观念、心理和人际交往领域表现出了贫困的现象,出现了经济贫困和精神贫困的"双困"问题.针对此,本文将对造成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诱因进行研究,并提出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精神扶贫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一 当新的一年拉开序幕,我省编制最新扶贫规划,驱除贫困的钟声再次敲响。 八七扶贫攻坚,一个里程碑式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起点的开始。回眸扶贫攻坚者跋涉 山岭征服崎岖的艰辛之路上,一个大写的人字,耸立在贫困的地方。当贫困者走出贫穷的阴 霾,征服贫困的历程,大写的人字──活出做人尊严──更是写在他们心坎。 走红军走过的路,听苗家汉子在劳作的间歇于深山处放歌,感受孩子们跋山涉水艰难求 学中的欢欣──记者近日辗转我省的东西部10多个县的贫困村寨,耳闻目睹全省“八七”扶 贫攻坚铸就在山岭沟壑的巨大成就。在桂东、炎陵茂…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农村牧区贫困存在着贫困区域的"分散性"、贫困成因的"循环性"和贫困状态的"多样性"特征,而要实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主要面临着自然灾害、医疗健康、文化心理、项目实施、市场信息等方面的风险,这就要从可控性强弱的视角出发,提出针对性强的风险规避和分散措施,来提高扶贫开发的实效。  相似文献   

6.
陈井安  柴剑峰 《民族学刊》2019,10(3):14-20, 103-105
川甘青毗邻藏区属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矛盾多、协调难。同时,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贫困农牧民参与意识差、参与能力弱、参与机会少、参与形式单一制约了旅游扶贫的效果。本文运用旅游扶贫基本理论框架,梳理了研究区实施旅游扶贫独特价值,结合320户贫困户调研数据及部门座谈中发现的问题,对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的意愿和行为进行了问题诊断,从政府、市场和社会互动关系入手,围绕提升农牧民参与旅游业意识、提高旅游从业服务能力、扩大旅游业的就业机会,促进旅游产业区域间协同等方面,提出优化该地区农户参与式旅游扶贫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7.
贫困现象有一定限度的长期性。经过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不管在量上还是在质上,我国的贫困现象将大大改观。但贫困遗存问题仍将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存在,且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因此,对于贫困遗存的治理,一要转变对贫困的思维认识;二要形成常规的脱贫攻坚治理形式;三要转变机构职能;四要加强贫困痕迹的跟踪和归类;五要形成"专项"与"统筹"相结合的治理体制;六对于边境贫困,应从国家国防角度给予支持和帮扶。  相似文献   

8.
2020年后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思路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长德 《民族学刊》2018,9(6):1-10, 95-97
2020年后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基本态势没有变化,贫困表现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农村贫困与乡村贫困并存;多维贫困更突出。2020年后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基本思路为:贫困治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再是生存问题,而是发展问题和发展成果的共享问题,从区域发展方面要实现经济机会最大化。为此,要通过高速、有效以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与发展机会。在贫困治理方面,对于一般的贫困人口,要确保他们能够平等地获得机会,提高他们获得发展机会的能力;对于特殊类型贫困人口,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全覆盖、保障程度较高的社会保障,确保他们获得最低经济福利。  相似文献   

9.
实施开发式扶贫政策以来,渝东南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 ,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本文从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性贫困现状出发,根据汉森理论,对渝东南民族地区贫困原因作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治理贫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贫困问题的恒久性存在为中西方学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人们结合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贫困现象,在“贫困”概念界定的辩争话语中,基于国家及社会制度因素,多学科视野综合分析贫困产生的原因,并逐渐聚焦出切合实际的贫困研究法.在国家动员型和贫民自觉型的对比性反贫困研究过程中探讨科学策略,哲引世界不同主权国家消减甚至消除贫困,进而创造和而有序的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1.
毛阳海 《西藏研究》2006,(4):109-114
文章首先阐述了贫困的定义和贫困标准等一般性问题,并就西藏执行的贫困标准作了对比分析,进而对西藏农村居民的贫困状况进行了判断和描述。在此基础上,对西藏农村居民的贫困特征及财政反贫困政策等问题作了阐述,并就相应的政策创新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树峰  陈玲  许健琼  索朗欧珠 《民族学刊》2022,13(7):119-128, 151
职业教育在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建立贫困地区发展“造血机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区,西藏自治区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举措,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发挥职业教育在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西藏职业教育扶贫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最适合当前西藏职业教育的扶贫模式,如加大对西藏职业教育的扶贫力度,不断提升西藏职业教育自身扶贫能力,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驻村扶贫模式、宽口径的职业教育模式、依托优势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将职业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为巩固脱贫成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更好地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本次调查采用与政府部门领导座谈和入户问卷调查的活动方式在湖北省宣恩县展开。调查发现,产生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自然地理条件、人力资本、创收产业等方面。加大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发展合适产业,加大教育、文化、卫生的投入等是阻断山区少数民族的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贫困问题是全球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有文献和著述对贫困理论的研究概况,本文按不同的因果方向分别给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广西民族旅游开发与贫困缓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广西民族地区缓解贫困的有效途径,但旅游扶贫功效的发挥必须保障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社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选择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方式、协调旅游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以及提高贫困人口人文素质,方能有利于广西民族地区贫困缓解的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让现有标准下433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决胜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长期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存在扶贫目标偏离、运动式扶贫、贫困人口有"等、靠、要"依赖性思想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提高扶贫的精准性尤为重要。通过对阿马蒂亚·森可行能力理论的研究可知,可行能力理论与精准扶贫在精准性、主动性和长效性上有高度的相关性,可为我国扶贫事业提供理论向导。本文提出政府应从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医疗卫生和基本公共教育三个维度提升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进而推动我国精准扶贫事业的发展,确保所有贫困人口如期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  相似文献   

17.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地处祖国西部边陲,这里既是反恐维稳的最前沿,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州总人口62.05万人,主要由柯尔克孜、维吾尔、汉等11个民族组成,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59万人,所辖4个县市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其中2个为深度贫困县(市),36个乡(镇)中有29个为深度贫困乡(镇),265个行政村中有170个为深度贫困村。2014年至2018年,全州累计退出107个贫困村,脱贫19.8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64.84%降至12%。2018年,有2个县达到贫困县'摘帽'标准。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大量已开发和未被开发的独特资源。旅游业已经成为了许多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在旅游扶贫路径下是否实现了"精准扶贫",效果如何?如何提高"精准",值得研究。本文通过对湘西州近15年来在旅游资源开发下扶贫效果分析和对夯沙乡旅游发展中的旅游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认为发展旅游产业是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抓手,政府必须在制度和政策制定上瞄准贫困,精准帮扶。  相似文献   

19.
在乡村扶贫进入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由绝对贫困治理转向相对治理,社会组织将继续深度参与民族地区乡村相对贫困治理。民族地区乡村相对贫困治理具有脆弱性、动态性的特征,需要激发贫困主体的内生动力和社会组织的深度参与。民族地区相对贫困治理在对象、目标、内在逻辑方面与赋权理论拥有高度的一致性。运用赋权理论,通过实施自我赋权、个体赋权、组织赋权、社区赋权,探索社会组织承接民族地区乡村扶贫的路径,提升民族地区乡村相对贫困治理效能,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20.
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一项重要的扶贫战略,是解决当前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而民族地区是相对贫困较为严重的区域。本文通过对甘肃省临夏县A村精准扶贫相关问题的调研,认为A村通过精准扶贫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仍有扶贫措施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足、思维方式转变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