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史学大师陈寅恪在不同阶段,其交友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大致说来,聚谈、诗文唱和及书信来往是他一生的主要交友方式.陈寅恪与吴宓是结交最早、两心相知、友谊深挚、始终不渝的朋友;王国维是陈寅恪思想感情、学术境界最为相知的挚友;冼玉清是陈寅恪的异性知音;陈垣是陈寅恪在学术上比较推重的朋友;傅斯年是陈寅恪与官员交情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学术上的朋友.陈寅恪的朋友大都有到国外留学研究的经历,大都钟情于学术文化事业且有较高的学识.陈寅恪一生虽从未说过自己的交友原则,但他的交友是有一定之规的第一,学术上的相互推重和相互得到教益,从无文人相轻或相互吹捧之意;第二,学术上的平等地位,可以自由争论,学术争论并不影响个人感情;第三,思想感情、学术境界的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2.
对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朋友关系是人伦关系的重要内容。本文仅就《论语》而言,从朋友的作用、交友的准则和与朋友交往时的标准等方面简述孔子丰富的交友思想。  相似文献   

3.
《论语》理解常有疑难。依据语境串讲原文,可以辨难释疑。"无友不如己者":孔子并不反对广交友,"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的原则,是在劝诫君子"成就仁德、谨慎交友"的语境下提出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并不是肯定贫者贬低富者,《论语》原文是说"(他们)不如贫穷而乐观,富贵而知礼节的人(更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4.
论孔子的交友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学是人学,而友道是人道的一种.朋友是一历史概念,各家对<论语>中朋友的注解不同,从而对孔子的交友之道的理解也不一致.依据<论语>文本,从外延、内涵两方面来看朋友的特征,"友直、友谅、友多闻","以友辅仁"是朋友的内涵.具体实践层面,即如何交友,涉及交友的基础、途径、社会条件、规范、原则、心理条件等等."乐"是交友的收获,是"道"乐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5.
礼是孔子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之上。在孔子看来 ,礼具有多样的社会功用 ;同时 ,孔子要求的礼的实行不仅应带有伦理情感 ,还应坚持“和”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新型之士兴起,从而使朋友作为独立一伦,开始从宗族血缘关系中分离出来,成为社会人际交往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认识到了交友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它的社会政治价值,对交友的原则和规范作了精辟阐述,这具有创始性的意义.他的交友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在中国人际交往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关于“孝”,孔子曾对学生解释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孔子的“孝”思想是以“礼”为形式的。孔子的“礼孝”思想提出了一套较为全面、内涵丰富的“孝”的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期,新型之士兴起,从而使朋友作为独立一伦,开始从宗族血缘关系中分离出来,成为社会人际交往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从修身、齐家、治国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了交友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其社会政治价值,提出了交友必须遵守的的原则和规范,即遵循礼义、诚信、忠恕之道。这些思想不仅具有创始性的意义,而且对中国的人际交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孔子的仁礼合一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仁与礼是孔子学说的两个基本范畴,仁礼关系是孔子学说的基本关系.在传统礼乐文化中发现仁,复引仁入礼,以礼释仁,赋予礼乐文化以真实意义与内在价值是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创建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征,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在这一思想系统中,礼是孔子对传统的继承,仁是孔子的创辟;仁是内在原则,礼是外在规范;仁是绝对的,礼是相对的;仁是常道,礼是变道.从纵向上讲,孔子的仁礼合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合一;从横向上说,仁礼合一是内在原则与外在表现形式的合一.宋明儒者视礼为理,乾嘉学者以礼代理,都使礼由相对变为绝对,从而使礼由陶冶人性情的缘饰品变而为束缚人性正常发展的桎梏.据仁以成礼,非设礼以限仁,是孔子开出的儒学发展的正途.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正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正义论是一种关于社会正义的学说,其整体的问题结构是:仁→利→知→义→智→礼→乐。孔子提出了礼有损益,即关于制度规范之变动的思想,认为决定着社会规范建构及其制度安排的乃是正义原则。正义原则实质上是作为良知直觉(知)的正义感的原则化。孔子的正义原则实际上有两条准则:正当性、适宜性(地宜性、时宜性)。孔子认为,社会制度规范及其正义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利益冲突问题;作为大本大源,仁爱不仅因差等之爱而导致利益冲突,而且由一体之仁而保障利益冲突问题的解决。制度规范的建构还需工具理性(智)的参与。孔子正义论的最终目标是社会和谐,即乐。  相似文献   

11.
孔子学说具有“集大成”性.所谓“集大成”是指其思想、学说具有集往成、开后说的性质.孔子之所以能集大成,首先是因为他“宗周、故殷、据鲁”,故能集三代文明之大成,尤其是“夏殷周诸圣贤之学说”,“集合而组织之”.不仅如此,孔子之学以仁爱精神唤起人的道德理性和社会伦理责任,如何成德、成圣成为其学说的主旨,进而规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2.
孔子认为,人生处世有四种境界:"学""道""立""权","权"是最高境界。行"权"并非易事,有赖于人的年龄、学识和修养,关键在力行,志学、适道、立礼是其前提和基础。行"权"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无所必从,无所必违,"无可无不可"、"无适无莫"是行"权"的外在形式,"仁"为原则,"义"为准绳,内守仁,外行义,内外兼修,据时而权,做事合宜恰当,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似文献   

13.
"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孔子提出的关于人性的一个命题。孔子的人性观是现实的、具体的;是其制定道德教育内容的出发点,是选择道德教育方法与原则的根据,是实现道德教育目的的着落点。  相似文献   

14.
孔予认为,“无为而治”是政治统治的最高境界。不过,这种境界极为高远,一时尚难达到。“必也使无讼乎”则是更为现实的政治理想。要实现这一理想,建成一个没有诉讼、没有犯罪的国家,就必须确立“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贯彻“尊五美,屏四恶”的施政方针,推行“正名”的政治举措,维护好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只有这样,政治活动才能有序开展。而一切政治活动的中心是道德建设,统治者是道德建设的主体。一方面,统治者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胸怀仁爱之心,依仁而行,力行不怠;另一方面,统治者还要担负起教化民众的重任,夯实道德建设的群众基础,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这样,“天下有道”的政治生活、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必将为期不远。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道德理论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理论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和主体部分.孔子道德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其特点也极为鲜明.孔子把"仁"作为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原则;提倡轻天道、重人事的人道观;主张"为政以德"的政德论;强调"仁以为己任",主张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注重实践,提倡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注重内省,强调自身主观努力的道德修养,同时还提出了一套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和著述活动中所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及其思想体系,对我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女性外在容貌特征的审美意识日益觉醒,并成为男性追求女性时所极为看重的条件之一。在此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孔子坚持“男女有别”的礼制规范,能正视男性在青春期对女性容貌所产生的爱慕之情,提出了“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的“戒色”说。以此为视角,试图透视孔子对待“色”之态度,并以此来观孔子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7.
孔子提出了"成人"教育理念—完美人格的塑造问题,并进行了多方面的规定。其主要内容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的统一,天、人、德的统一三个方面。孔子的"成人"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孔子德育思想中“人格为本”的德育目标论、“仁爱为纲”的德育内容论、“天人合一”的生态德育理念、“以德治国”的“德政”思想及“中庸”、“尚义”等道德准则分别从不同侧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9.
训诂结论的可靠取决于论证的有效。有学者认为《论语》"植其杖而芸"指水稻中耕除草培苗。这是以或然为必然,不能成立:水稻当时未占主要地位,"耘""耔"并非水稻中耕特有,《天工开物》特指水田以手拔草的"耘"不能用以衡量上古文献,出土汉代文物既有水田耘田又有握锄除草,断言"植"不能释为"放置",不符合语言实际。有学者认为此"杖"是"犁杖"。这是以特殊为一般,不能成立:释"杖"为"犁杖"是偷换概念;所谓"古人关于耘、耔的训释恰与犁杖耕耘禾垄的作用相吻合"这一证据,既不符合铁犁历史,又不符合古汉语实际。  相似文献   

20.
刘熙载一生恪守着儒家信仰,特别重视人格修养。他在《艺概》中,把人品摆在了第一位,并明确提出了“诗品出于人品”这一论诗范畴。他特别服膺陶渊明,认为“陶渊明则大要出于《论语》”。本文试图通过刘熙载对陶渊明论说的分析,以窥其思想及他对人品重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