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是从对外水援助的视角深度分析美国的亚洲战略部署与外交政策实施。对外援助是一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对外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援助捐赠国,水援助已经成为美国实现亚太战略,维护亚太地区利益和影响力的重要重要工具性手段。美国在国内外广泛寻求合作伙伴,通过"三个支柱",影响受援国家适应性国家战略的制定。在受援对象上,美国根据战略需要圈定优先水援助国家;在援助内容上,美国的水援助努力对接亚太国家的国内发展与社会治理;在援助手段上,持续性进行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投入。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水援助活动,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下的对外水援助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理想主义强调对外援助的人道主义关怀,反对把国家利益作为对外援助的优先考虑因素甚至唯一决定因素.理想主义为美国的外援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成为美国政府与个人进行对外援助宣传的思想武器.实际上,美国的经济援助并非如其所说是为改善他国人民的福利,而是另有目的,尤其是美国将对外经济援助与人权挂钩的做法,削弱了经济援助原本应有的人道和慈善的本质,在国际上理应受到诸多的质疑.  相似文献   

3.
《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周弘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 0 0 2年 3月第 1版 )是国内第一部从国际关系角度全面研究发达国家对外援助政策的理论著作 ,为我国国际关系研究引入了一个新的话题与视角。 2 0 0 2年 3月蒙特雷世界发展筹资大会之后 ,国内学术界对发展问题 ,包括发展援助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因此 ,《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一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 ,得到了国内专家的普遍重视。对外援助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它为中心 ,在援助国与受援国之间、援助国与援助国之间、援助国与援助国集团之间 ,甚至受援国与受援国之…  相似文献   

4.
积极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是印度发展经济的重要方针。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印度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获得美国、苏联等国提供的大量援助和外国私人投资,虽然在利用国外资金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但还是使其在印度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促进作用。展望八十年代,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滞胀的泥潭,短期内难以出现转机,美国和世界银行的对外援助政策已从优惠转向苛刻。印度在利用外援和外资方面出现了复杂而困难的局面。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印度获取外援外资概况这一阶段国际条件有利于印度吸收外援和外资:(1)美国和苏联为了争夺势力范围对发展中国家竞相援助。战后初期美国以比较苛刻的条件提供援助,但从五十年代后期起基本上实行优惠政策。印度是它进行经济援助的重点国家之一。美国在五十年代曾提出要使印度成为  相似文献   

5.
对国家而言,对外援助是外交活动的重要工具,关乎到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发展,对外援助的议题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对外援助开始最早、水平最高、援助总额最多,援助对象领域分布最广,具有相当丰富的援助实践经验,研究意义重大。研究冷战后美国对非洲的援助,有利于充分认识"援助"这个议题的理论脉络和现实状况,最终为我国援助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渊源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6.
熊淳 《日本研究》2011,(4):85-89
尽管近年日本受国内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大幅削减了ODA的预算总额,但其对非洲的援助力度和规模不减反增。从日本对外援助体制的确立到其早期对非提供援助,日本先后经历了“请求主义”与“自助努力”原则下的援非外交被动时期、综合安全保障政策下的援非资源外交的积极时期与国际责权分担政策下的援非政治外交的黄金时期。这三个历史时期日本对非外援政策的演变,并非源于短期的外交利益所驱动,而是基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对非外交指导思想,即树立良好国际诚信、谋求政治大国发展;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确保本国经济大国地位;建立互惠合作的外援机制,避免强势外交形象。  相似文献   

7.
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专业研究人员翻译的瑞士苏黎世大学弗雷教授(paof.Bruno S.Frey)的名著《国际政治经济学》,已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主要内容是讨论现代国际交往中政治与经经两种因素错综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作者通过大量的经验论据和实例,对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的一些现象,诸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关税、贸易保护、外国投资、对外援助、国际组织、经济制裁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较为透彻的分析。书中提出了许多理论研究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  相似文献   

8.
对外援助是一国实现特定目标的重要外交手段,随着中国自身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其对外援助规模不断扩大。本文试从中西方对于附加政治条件的不同态度出发,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双方在此问题上的立场,即中国实质上将附加政治条件贬义化,认为在援助中附加政治条件就是对受援国主权和内政的侵犯;而西方国家则将附加政治条件褒义化,主张将附加政治条件作为更好实现对外援助目标的重要前提。本文认为,应考虑将附加政治条件的理解中立化,与主权和干涉内政问题相脱钩,使不附加政治条件原则具有一定弹性,促进中国对外援助及其政策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
王英英 《日本研究》2012,(1):111-118
日本的战略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影响日本战略文化的主要因素有日本的原始宗教神道教,武士道精神和“岛国根性”.当代日本主流战略文化主要有新民族主义势力的“普通国家论”和“海洋派”的对外战略思想,虽然他们的战略思维各有侧重,但其对外战略的方向是一致的.由此,本文归纳出日本今后的战略走向具有三大特征:战略主体性日益增强;在外交、安全上更强调战略性、进取性;由于中国因素对日本内政外交的影响空前上升,日本对华战略的两面性增强.  相似文献   

10.
外援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援、特别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官方发展援助应当是以促进受援国长期持续的经济发展为其根本目的的。然而,战后几十年的经验表明,每年数以亿计的外援所产生的效果并不象人们期待的那样令人满意。事实上,外援在冷战期间一直受到东西方对抗和争夺的制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思到舍勒:反现代性理论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盾 《浙江学刊》2003,(5):37-43
马克思主义与保守主义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两种反资本主义理论。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与舍勒学说的比较研究 ,探讨这两种反现代性学说的异同。两人都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集中于“异化”问题 ,但马克思侧重于人的现实生存方式 ,特别是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问题 ;舍勒则主要关注资本主义条件下精神文化价值的颠倒  相似文献   

12.
秉承共和党传统理念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在上任伊始即确定了对外经济政策的原则--"贸易而非援助",这一原则从一开始在美国政界就引起争议.随着苏联在发展中国家经济活动的活跃,艾森豪威尔政府从第一届政府后期开始调整发展援助政策.一方面逐渐加大了发展援助在整个对外援助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诉诸国际多边援助体系,建立了国际开发协会,并将发展援助的重点转向拉丁美洲国家.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发展援助的主要动因还是出于对苏冷战的考虑,即稳定美国在发展中国家政治盟友的主导地位,同苏联争夺广阔的中间地带.  相似文献   

13.
教育评价研究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教育评价理论就其产生的历史根源来说,则是源于对学生的学力检验。然而,长期以来教育评价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存在的负效应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高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对策。本文从教育评价理论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教育评价过程中的负效应问题及其解决的理论方法对实践对策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指出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与体现教育评价在当代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全球经济格局转换之下的中国,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境外合作区与对外援助作为中国走出去的重要资源和平台,正在成为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由于缺乏战略视野,中国境外合作区与对外援助普遍存在资源浪费、效率不足、国际舆论不理想等问题,对中国海外利益的维护作用非常有限。与此同时,国际形势日益复杂,驱动中国在国际责任与发展需求之间进行更加宏观的统筹协调。中国"走出去"战略中的境外合作区建设与对外援助,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全球发展与国际责任之间的关系。遗憾的是,目前中国境外合作区与对外援助尚未从战略高度进行协同考虑,不但各自的推进遇到瓶颈,也大大弱化了作为重要外交举措的作用。基于境外合作区与对外援助目前的困境,结合二者自身的战略溢出特性、借鉴协同论的相关论点,本文建议未来二者在资源、行动和机制等角度加强战略协调,一方面为中国走出去大战略的落实开创新的思路、汲取新的经验,另一方面尽可能最大化地维护国家海外利益。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日本在实施对外援助的初期都兼具援助国和受援国的双重身份,但最终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援助路线。二战后的日本政治外交权力受到一定限制,中国却是一个主权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对外援助经历了以偏重政治发展为中心到以偏重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路线转型,而日本的政府开发援助却恰恰与此相反,走了一条以偏重经济发展为中心到以偏重政治发展为中心的转型路线。从经济治国论视角切入,以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政府开发援助和当今的中国对外援助为例,分析中日对外援助的异同与利弊,或将有利于两国对外援助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可能给世界援外工作带来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5,(12):126-132
当代西方叙事学的中国本土化研究是国内叙事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梳理线索,呈现问题,理清思路,文章从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演变及其研究、对西方叙事学理论解读方面的研究、用西方叙事学理论进行文本分析的研究、有关西方叙事学的跨学科研究、有关西方叙事学的创作实践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不足与任务,主要是国外理论介绍范围有待拓宽、诸多理论盲点需要得到关注、理论理解的准确性有待提高、研究方法有待拓宽、西方叙事学与中国叙事学需要进一步对接。  相似文献   

17.
程胜利 《社会》2003,(5):45-48
研究问题的提出 乡镇企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贯穿于整个90年代的乡镇企业改革,主要是产权改革,不仅仅是企业产权的变化和经营机制的转变,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一场涉及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社会革命。但已有的研究多侧重于从经济角度或从规范管理的角度来研究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缺乏从职工参与、劳动力社会分化的角度对乡镇企业产权改革对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而深远的影响的大型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朝鲜核试验的战略意图可以从比较优势理论、边际分析理论与博弈论等研究角度讨论。朝鲜核试验不仅对朝鲜吸引外国资本、接受国际援助、进行对外经济贸易等方面产生影响,而且对周边韩国、中国等国的经济产生影响。研究表明,韩国整体经济并未因朝鲜核试验受大幅影响,金融市场所受负面影响不明显,外资一般持观望态度。对中国而言,朝鲜核试验不利于中国一直竭力营造的良好外部投资环境,对在朝中国资本投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此外,无形中提高了中国的区域军事安全成本。  相似文献   

19.
《孔学堂》2015,(4)
莫尔在1951年就提出比较哲学应该走出泛泛地比较同异点之格局,而从哲学沟通上着眼的看法。本文即是依照这个方针来从事中西比较时间哲学。比较的一方是先秦儒道的时间观,另一方是当代分析时间哲学。目的不仅是从当代分析哲学角度给先秦时间哲学一个新的解析,而且欲以中国的传统时间观,对当代分析时间哲学的理论困境提出新的路向。文章以简介比较哲学的方法论为引言,然后介绍当代分析时间哲学中对时间流逝的辩论。议题以时间流逝为主,因为传统上时间的定义就是流逝的特性。在分析哲学中,一方是A理论,承认时间流逝的真实性。另一方则是B理论,否认时间流逝的客观存在。两方的议点触及种种问题:时间是否依赖于观察者的时空地位,时间是否能独立于人类经验而客观存在,所谓的"当下"有没有绝对客观的标准,时间是否流逝,以及时间是否真实存在。双方争得不分上下,但是没有一个理论能提供完满的看法。儒道的时间观都肯定时间的流逝,但是没有陷入A理论的人类主观论。本文的结论是儒道时间观是时间流逝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20.
钱耕耘 《唐都学刊》2011,27(1):39-43
在评析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论述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学科地位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初步提出了全面构建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一个框架,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从哲学的角度看国家和从国家的角度反观哲学等,研究的主要方法有阶级分析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系统论和整体论的方法和实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