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明清之际学术思想发生根本性转向,实学思潮蔚然兴起的时代背景下,敦守传统理学的陆世仪不满传统理学的迂腐、不切实用,而不遗余力地以实学融铸理学。文章从本体论、人性论和认识论三个方面说明了陆世仪对传统理学的修正与改造  相似文献   

2.
明清实学思潮史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则是早期启蒙思潮,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明清实学思潮的主流和灵魂。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主编的《明清实学思潮史》对此有充分的体现。该书的导论对这一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潮作了很好的概括。指出:在土地制度上公开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经济思想上反对“重本抑末”的传统思想,主张“工商皆本”;在政治上,猛烈抨击君权,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主张;在哲学  相似文献   

3.
明清实学思潮的产生,就其思想渊源来说,是来自于宋明理学而又 对立于宋明理学,是理学中所包含的实学思想的继承、改造与发展,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 又有严格的区别。本文从剖析理学知行观这一角度,揭示理学,尤其是王守仁的“心学” 与明清实学的关系,进一步透视明清实学的渊源、演变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4.
骆兵 《南都学坛》2006,26(6):61-65
明清之际学术转变对李渔产生了重要影响,表现为李渔具有不定于一尊的怀疑精神、疏狂和倨傲的性格以及鲜明的创作个性。王阳明的心学和明清之际的实学两方面的影响交织在一起,使李渔的文学理论与创作具有心学为体、实学为用的性质。李渔热心治史,说明他受实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他建立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作为明清之际“关中三李”之一的李因笃,针对王学末流蹈于空疏之弊,他结合现实问题,对传统学术尤其是经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经学即理学”的著名思想,并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在实践中,他抱道守节,承继关学宗风,作为关中学者,大力推崇和表彰张载关学,以自己的切身实践积极推动关学的发展,成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中颇具特色的关学人物。  相似文献   

6.
“实学”本义为切实有用之学。中国实学可溯诸汉代儒学以经学兴起之时,然作为概括一种学术本质特色的特指范畴,则始于北宋。宋儒视先秦孔孟儒学为崇实黜虚,修己以治人的实学。程、朱宣称“惟理为实”,学者泛观博览,格、致、正、诚,穷理、尽性,进而修、齐、治、平的功夫,就是圣门实学;陆王则宣称“心即理”,心学即实学。明清之际,实学表现为一股具有忧患意识、经世意识、批判意识、启蒙和改良意识、实证科学意识和哲学唯物论意识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近代实学表现出了重振儒学经世传统、救亡图存、中体西用和趋时更新等新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7.
明清实学既是中国儒家学说发展到某一历史阶段的学术思潮 ,又是当时一个特色鲜明的学术流派。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向前追溯 ,宋明、汉唐、甚至先秦文化中就有实学文化的基因 ;向后延伸 ,在清末民初 ,以至近现代的文化中都可以看到实学文化的重大影响。所以我们说实学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基本的价值倾向 ,有其逐步形成、发育、成熟的过程 ,并且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导向性和激励性的作用 ,这就是中国实学文化的普世性价值。  相似文献   

8.
二程“洛学”思想体系中蕴含有丰富的实学思想 ,成为明清实学思潮的重要源头之一。二程“洛学”不仅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而且在中国实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传播的西学主要是天主教教义和科学技术.晚明王阳明心学大为流行,为恰在其时来到中国的西学充当了媒介.王学打破了程朱理学对思想的垄断,创造了西学得以输入和传播的文化氛围;王学注意伦理学的自愿原则,为天主教教义的传播架设了思想桥梁;王学大兴讲学会的风气,对天主教的传播提供了组织形式上的借鉴.明清之际兴起的实学思潮则与西学在价值观和方法论上皆有相通之处.对西学的接应,为这个时期重建思想世界增添了一幅新的图案:以天主教"补儒易佛"为核心的精神世界和以汲取西学科技为基础的知识世界.就此而言,西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世界的重建是有着内在关联的.然而这一重建的蓝图没有得到实现,直到近代王学与实学再次充任西学的接应者,并且西学成了思想世界重建的引领者.由此来考察明清之际思想与中国近代思想之间的历史脉络,西学无疑是内在于明清之际以来的中国思想史的.  相似文献   

10.
明清之际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过渡时期,各种思潮活跃,孙致弥作为清初重要的云间文学家,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是其人生的根基和生命安顿之所,尤其是道家文化在其思想和文学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双重影响下的文人心路历程,可见文化传播的复杂性和传统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以朱之瑜、陈确、黄宗羲等为代表的浙东学派,本着实学教育思想,揭露八股的危害与理学的弊端,倡导实行实理、经国济世之学,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之藻接受西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实学思想。他的实学内涵既包括道德性命之学,也包括功利之学。这就使他既接受了西学中的自然科学,也接受了天主教。然而李之藻的实学思想并没有超出儒学的范围。最终,我们看到,他的实学不过是儒学的另一种表达。这样的实学无法形成西方自然科学体系所需要的逻辑支撑和科学兴趣。因此,明清实学、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并未在中国建立起独立的自然科学体系,也未给中国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鱼宏亮 《南都学坛》2003,23(4):24-29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最重要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他的学术成就上承宋明以来的实证传统,下启乾嘉时代汉学思潮,其学术体系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顾氏家族具有深厚的家学渊源,“文法吏”的知识特色是顾氏家学的主要特征。顾炎武学术内容与方法来源于家学影响。从顾炎武在明清之际的学术与政治活动来看,其思想倾向在于重建晚明以来受到冲击的专制统治秩序。明清之际的“经世”思潮并不仅仅是对一种学术方法、思想倾向的强调,它具有实际的学术内容与知识体系;明清之际士大夫对“经世”之学倡导,使得宋明以来“尊德性”的思想传统转向“道问学”的学术研究,这种研究对清代的社会政治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梅村诗史在明清之际诗坛上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有文化传统和历史环境两方面的原因,是中国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包括诗学传统)与明清之际社会背景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既体现了诗史相通的文化意蕴和司马迁、杜甫等人开创的文史合一、诗与史通的传统,又体现了明末清初的社会普遍心理,反映出当时学术思潮与文学思潮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实学是儒家学说经世致用思想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形成的对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历史形态。东林学派是晚明时期实学思想的重要代表 ,他们在与王学末流和专权阉党的斗争中 ,先后在教育和学术、道德修养和认识论及治国济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和见解 ,形成了一个反对空幻虚无、谈空说玄 ,提倡求真务实、实学实用 ,致力治国济民、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体系 ,对明清实学思潮的发展和最终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实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当时社会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有学者认为:方苞是“汉学”的对立面,是桐城派与“汉学”交恶的肇始者。针对这一论断,提出:汉宋学之争的框架不适合于方苞,方苞没有也不可能反对“汉学”。方苞的学术思想是在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背景下形成的,他深受“实学”思潮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表现于方苞前期的学术取向,也表现于他对程朱理学的选择,即重在程朱理学的经世方面,而不是本体论方面;从方苞最为致力的礼学研究中也不难看出“实学”思潮的影响,他的礼学思想从渊源上可以说是与“汉学”同源的,他的“理寓于礼”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还为“汉学”家“以礼代理”思想的形成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是明清实学①思潮的卓越代表,是一位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其名著《明夷待访录》阐述了初步的民主思想,冲决了封建传统思想的罗网,启迪了近代许多思想家和革命家,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世以降,以"实学"检讨王安石是主流.宋元明清时期,为稳固中晚期帝制"外儒内法"的人文治理结构,激愤者以"刑名学"斥责其学,将其人逐出道统;温和者力主《周官新义》的文本生成特点,又将其人收归"礼家",但限于礼法同源的知识传统,此说终难成气候.近代"实学"救国思潮涌起后,更充满了"计学"开山、"经济学家"等溢美之赞.总体而论,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技术进步日趋挑战人文治理之际,晚期保守派也好,近代新人也罢,皆肆意演绎内外二元对立的域外分析范式,再生产出新的话语、知识、思想和霸权.但是,舍弃东方"内圣外王一体化"的本土方法论之后,批判者自身不仅已远离批判对象,就算王安石自己也与此类"实学"遥不相及.  相似文献   

19.
古今评高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拱作为明代隆(庆)万(历)大改革的开创者、实学思潮的先驱者和著名的气学哲学家,在明代政治史、实学史和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高拱的改革功绩和学术成就,明清至近现代的政治家、史学家和哲学家给予了肯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20.
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研究试论中国实学文化的普世性………………………………………………………………………张践(1—3)韩国实学的哲学基础………………………………………………………………………[韩国]李东欢(1—8)中日实学的交流:新井白石与朱之瑜…………………………………………………[日本]古藤友子(1—12)张、魏了翁的实学思想及对湘蜀文化的沟通…………………………………………………蔡方鹿(1—16)明清实学思潮的理论创新与本体论特点…………………………………………………………方光华(1—21)毛泽东与实学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