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圭臬”一词的本义,“臬”字争议较大,研究表明,“臬”与“水臬”不同,“臬”为测影仪,“水臬”为水平仪,“臬”的功能是测方位,不能“度广狭”,也不能“求地中”,“圭臬”当为同义复词。又“仪”、“象”常被混淆,实则“仪”、“象”有别,“象”为天体演示仪器,“仪”为观测仪器,有时“仪”又可作“仪”、象”的通称,“仪”、“象”则都可称作“浑天”。  相似文献   

2.
“为”字被动句是古汉语常用被动句之一,格式很多,有“为V”、“为NV”、“为N之V”、“为V于N”、“为N见V”、“为N所V”、“为N之所V”、“为所V”、“为N所见V”、“为N之所见V”等十种,今各举一例: (1)伯友将为戮矣。(《左传·襄二七》) (2)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十八》)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的价值意蕴丰富而深刻。他认为作新民为第一急务,开民智为第一要义,兴学校为第一政事,办女学为学校本原之本原,兴女学具有“开民智”、“争平等”、“生民利”、“宜家善种”、“造就新民”等多重价值。惟有通过新式女子教育,才能培养具有“民德”、“民智”、“民力”等素质的女“新民”。在他的女子教育思想中,将“女德”与“女红”、“启蒙”与“救亡”、“立人”与“立国”、“小我”与“大我”、“实然”与“应然”、“经济独立”与“人格平等”结合起来,促进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正> 一、关于“训读”在方言中,有一种“用方言口语常用词的字音去读另一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的现象。“汉语语言学称这种张冠李戴的现象为训读。”如潮汕话读“夜”为“暝”,读“昔”为“早”,读“亦”为“也”,读“打”为“拍”等等。本文把被读错的字,如“夜”、“昔”、“亦”和“打”等叫做训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已具有明确的积极的社会美与人格美意识,其代表性语词是“里仁为美”与“成人之美”。社会美以“仁”为核心,家庭和乐、上下人际关系和谐,百姓丰衣足食,“天下大同”是美之极致。人格美,不同于道家以“柔”为人格之本,主张刚柔相济并以刚(“刚”、“勇”、“直”、“敏”)为主导,因此而有孟子提倡的正气浩然的“大丈夫”人格与荀子理想中的“全”而“粹”的“至文”人格。  相似文献   

6.
灶者,饮食物之处。古时特指煮盐之锅炉,故而代为盐场的称呼,亦称“灶场”。专门以煮盐为业的人为“灶丁”,亦为、“盐丁”、“煎丁”、“场丁”、“盐民”、“灶民”;而以煎盐为生的家庭便称之为“灶户”、“盐户”;盐户集聚而居砌灶煮盐的地方称为“盐地”、“盐亭”  相似文献   

7.
《唐诗品汇》是明初高棵编选的以盛唐为宗的一部重要唐诗选本,诗体正变观是其诗学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分三部分:体因代变,正本清源,对唐以前成熟的诗歌体裁五、七古、五绝源流正变;以盛唐诗体为正、晚唐诗体为变的“一代诗体观”;古体为“正”,律、绝为古诗之“变”;五排律为六朝古诗之“变”,是后世五排律之“正”,七排律是后世该体之“正”;五律为“正”,七律为“变”;五言为“正”。七言为“变”,重视“正”,接受“变”。《品汇》以盛唐为宗,“四唐”、“九格”品诗,“终明之世,馆阁宗之”,其诗体正变观对诗体渊源流变研究和明、清诗人诗体辨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文献习见中的“隐括”、“隐揉”、“隐审”、“隐实”、“隐核”、“隐度”之“隐”都当读为“櫽”,因此,将《论语·子路》篇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读为“父为子櫽,子为父櫽”,训为“父亲要替儿子矫正错误,儿子也要替父亲矫正错误”,是完全可能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并非血缘至上主义者,社会公德与父子私情有违时,他们主张的是“不成人之恶”、“从义不从父”。因此,“其父攘羊”,孔子是不会主张子为父隐匿的。从上博简《內礼》篇的文义看,“而任不可”与子女为父母隐瞒错误并没有什么关系。至于将简文“任不可”补入《论语》“子为父隐”章中,说儿子不但要“替父亲隐瞒”,而且要“自己承担责任,承认是自己顺手牵羊”,这就违反了孔子做人的基本原则——诚信。  相似文献   

9.
一些大型的辞书和几部现行高校《古代汉语)教材中,都将“比数”一词解释为“并列计算”、“相提并论”,将“比”与“数”分作二义,事实上,“比数”为一同义复合词,本是“亲近”、“接近”之义,引中为“重视”。  相似文献   

10.
利用敦煌遗书,校对《中华大藏经》中收录的《四分律》,断定其中的“果”是“男”的讹误,“方人”是“力人”的讹误,“家”为“冢”的讹误,“减”为“灭”的讹误,“勉”为“免”俗写、“不勉”当为“不免”,“调愧”当作“掉悔”。  相似文献   

11.
一、 “踵”的注释的质疑。 《黄山记》(高中语文第一册)注:“踵,追逐”。注释不准确。 1、查字典,本意是“脚后跟”,形声字。没有“逐”的意项。 2、前文有“蹑”、“登”,可想“踵”与它们之间不是同义定是近义了,可谓互文。 3、先是“蹑”,“继”而“登”、“近”来“踵”。这“踵”字无论引伸还是本义都不会与“追逐”不相“径庭”。 因此,“踵”在这里应理解为“登”、“踏”、“踩”,为体现文意贯通和用词准确、词语丰富,应注为“踏”,或“征服”。 二、“镂”的注释的质疑。  相似文献   

12.
《辨骚》“赞”中的“情理实劳”的“劳”,有的训为“辽”,广阔的意思,有的训为辛劳、忧劳。相比较而言,训为辛劳、忧劳更合理。这可以从《辨骚》和“赞”言的上下文语境、《文心雕龙》中“劳”字的用例得到证明。《时序》“赞”中的“崇替在选”的“选”,有的训为“算”,有的训为“齐”,有的训为“选择”。相比较而言,训为“选择”更合理。这可以从《时序》篇论述的内容和《文心雕龙》中“选”字的用例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3.
“中庸”、“中和”,皆为儒家思想精髓,历来为中华民族所推崇和追求。“中庸”由孔子首倡,但孔子并未就此进行阐释。历代都有关于这两者的不同阐释,“中和”为“人道”,“中庸”为“天道”,两者共同组成了“道”。“中庸”之“中”为“中和”之意,是将“人道”推及到万物,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4.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思想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所在。通过“若水”“不争”、“见素抱朴”、“涤除玄览”等方法去“为道”,可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研读《老子》,就是要深刻体会其“为道”“为学”思想的大智慧及其管理深蕴,并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5.
从研究坐标的纵轴即“经”、横轴即“纬”看,现有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呈现为五种诠释体例。一是以时代为“经”、以学理为“纬”,二是以学派或学理为“经”、以时代为“纬”,三是以学术主旨为“经”、以学人为“纬”,四是以学理为“经”、以学术观点为“纬”,五是以学人为“经”、以学术观点为“纬”。以时代为“经”、以学理为“纬”的诠释体例是当今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诠释体例。  相似文献   

16.
“主”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主”是天道的代称,《周易》卦象中离、艮、震为“主”。“主”与“常”同义,《周易》卦象中兑、震、坎、离为“常”。商周宗法制社会中的贵族统治者也称为“主”,《周易》卦爻辞中“王”、“君”、“公”等皆与“主”同义。  相似文献   

17.
“何以……为”类说法曾因所用虚词用法被误解而发生过结构的变异,由“宾·介·宾·动”式变异为“状·动·宾·语气词”式。变异前后表示的意思大致接近,但有区别。“奚以……为”、“何以为”“奚以为”等是由变异前的“何以……为”通过虚词替换或成分省略而形成的。,“恶用……为”、“安以……为”“何……为”等则是由变异后的“何以……为”通过虚词替换或成分省略而形成的。所以“何以……为”类习惯说法其来源及结构并不完全相同,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哲学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逻辑起点,以“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为逻辑核心,以“社会主义的本质”为逻辑基石,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逻辑中枢,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逻辑支柱,以“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为逻辑终点,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9.
路地选择“以俗为雅”为其诗学的美学追求。其“小诗”理念,与民间俗文化“大道至简”的审美观暗合。而“小诗”中的微观元素诸如象、境、韵、体也被其表征为“俗物”“凡境”“合辙韵”“民间文艺体”。但通俗表象充当的只是畅情达意的前提或是通向雅致的过渡。路地真正追求的乃是“以俗为雅”,或说“化俗为雅”。通过哲思的贯注、思理融入伦理、心灵真光的照耀,路地营建了理趣、德趣、灵趣交织的雅境。这种俗象加雅蕴、“以俗为雅”“雅俗共赏”的诗艺取向,既是“宋诗美学”的延续,又是满族俗文学的延伸,是满汉文学传统共同化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为破除硕士生教育中的“重结果、轻过程”“论文至上”等不良导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破五唯”为指引,以“三奖三优”评定为抓手,规范管理制度,强化过程培养,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了基于“过程控制”的“一单三双”式一体化培养模式,“一单”即“一中心”,“三双”为“双指引、双抓手、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