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史记》研究的领域里,许多学者都不得不认可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认为它是“三家注”之后最好的《史记》注本。该书从上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70年来成为我国学者研究《史记》不可或缺的参考书。中国学者研究中国自己的《史记》却离不开日本人的著述,这确实令中国学人感到尴尬,早在郭沫若那一辈的学者就为此感愤不平。著名《史记》专家韩兆琦教授倾40年研究《史记》之功力,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呕心沥血,历时12载,终于著成了煌煌500万言的《史记笺证》,最近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无疑是《史记》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相似文献   

2.
乾嘉时期,由于文化总结意识的增强,对《史记》的研究呈现出新的景象,评论的角度也渐趋多样化。乾嘉学者从编纂体例、思想内容、叙事风格等几个方面对《史记》进行了评论,反映了乾嘉时期的史学批评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无疑符合“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的史学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3.
《史记》研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解放后四十年的研究与前代相比,发生了质的飞跃,广大文史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开始把《史记》从“史料学”的研究提高到《史记》学的研究高度上,使《史记》研究有了科学的、正确的方向。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问题逐步深入,研究队伍日益壮大,一门新的学科——“史记学”正在建立。解放后,《史记》获得了学术界的极大重视,史学史、文学史、思想史、经济史、美学史等都把《史记》列为专章进行评论。在出版读物中,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史记》的断限与缺补是《史记》研究史上重大疑案中最为突出的两个问题,两千多年来学者们多有争论。关于《史记》的上限有两说,下限有四说。从目前研究来看,上限基本定论,下限虽有多种说法,但“太初说”占主导地位。《史记》的缺补问题是与《史记》断限紧密相联的。由于断限本身的不明确,也造成了缺补问题的许多疑点。这一疑案有两大关键问题,一是《史记》的残缺,二是《史记》的补窜,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辨析。  相似文献   

5.
《史记》这部伟大著作,自问世以来,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现在仍然是我们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学的必读的重要典籍。但由于千年来的传抄,又近千年的翻刻,篇章残缺,文句衍夺,字义的通假,字形的古今异体,情况错综复杂,使得《史记》的真实面目蒙上了一层灰尘,成为一部难读的古书。自晋宋以来的历代学者对  相似文献   

6.
后生可畏,亦可敬。这是我拿到张新科、俞樟华两位青年学者的《史记研究史略》后,脑际浮现的第一个念头。三年前,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史记》学术研讨会上,我结识了张、俞二位青年学者。也许是志同道合吧,一见如故。他们谈了我的拙著《史记艺术美研究》,讲了他们的研究计划。当他们  相似文献   

7.
九月的兰州,秋高气爽,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四十余人,聚会于黄河之滨,皋兰山下,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协会1988年学术讨论会于9月20日在西北民族学院正式开幕了。中亚学是一门国际性学科,是国外东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关于中亚的历史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的《穆天子传》和《山海经》诸书,从《史记.大宛列传》到历代正史中的《西域传》,以至众多的游记、行记,构成了中亚学研究的汉文献资料系列,一直受到  相似文献   

8.
宋亚莉 《东方论坛》2010,(5):127-128
《史记》自问世以来,一直是学者们的关注点,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因而如何推陈出新、重焕当代《史记》研究的鲜活生命力、承续其中涌动千年的意蕴与精神,是摆在新一代《史记》研究者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史记〉与民族精神》(齐鲁书社2009年版),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相似文献   

9.
《史记》布世以后,研究者颇多,大抵以诠次史法,斟科音义,裨补疏遗,刊正得失等为发达;而对《史记》文学价值的认识,相应较迟。《史记》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是在唐代奠定基础的,到宋元以降,评论《史记》文学成就的文字才逐渐增多,延及明清两代,终于蔚为大观,取得了丰硕成果。明清学者研究《史记》的文学性,还  相似文献   

10.
台湾十四院校的六十位教授,历时两年将司马迁的《史记》全文译成白话出版发行,这确实是做了一件大好事,为《史记》这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及文学著作的普及、为广大读者学习和了解我国古代的社会历史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最近见到一九八六年岳麓书社出版的《白话史记》修订本,文字比较通俗易懂,译  相似文献   

11.
文章简要论述了自汉朝以来,历代学者对《史记》标点的研究状况。对于《史记》中出现及使用的标点符号进行依照时段的研究阶段划分,并对古今的标点研究史作出较为详细的阐释和论述。  相似文献   

12.
孔子编选《诗经》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编选《诗经》是司马迁根据他搜集到的史实、结合有关传闻记载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的。班固《汉书》袭其传。汉魏六朝学者对此毫不怀疑。自唐孔颖达提出质疑,一千多年来这便成了一桩争讼不决的公  相似文献   

13.
"彘肩"之注首见于1927年胡怀琛等选注的《史记》。八十多年来,大陆与台湾的学者对该词之注解大致有5种之多。此种众说并峙的格局直接影响了对鸿门宴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因此,界定"彘肩"之确切体位并考论其文化内涵甚为必要。  相似文献   

14.
《史记》由五体构成。(一)《本纪》十二篇。(二)《表》十篇。(三)《书》八篇。(四)《世家》三十篇。(五)《列传》七十篇。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原题《太史公书》,东汉桓灵之际,始专名《史记》。《史记》五体结构是一个伟大的创造,自班固以下,历代依仿,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主干,称为纪传体。纪传体被封建王朝定为国史正体,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前代学者,从唐刘知几以来。对纪传体得失的探讨,留下了不少的精闢论断,是我们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一部历史巨著,也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对于《史记》的文章风格,历代学者多有评价、概括,笔者在对《史记》文学语言特征的细致分析基础上,提出《史记》的文章风格,当概括为:俊逸、郁勃。  相似文献   

16.
《史记》作为一部史学巨著,有大量的民俗资料记载,具有较高的民俗价值。无论是用《史记》来研究汉代民俗,还是从民俗视角来研究《史记》,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民俗价值。《史记》的民俗内容增添了这部史书的民间色彩,这与司马迁不媚上附合而"成一家之言"的史家著录思想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其眼光向下的民俗观,他自觉走向民间,关注民众,记录并呈现出丰富的的民间文化内涵。现时,对其"民俗"研究尚有一定的开拓空间。  相似文献   

17.
《史记》断限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记》断限,是学术界两千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史记》的成书过程和司马迁的历史方法论这一角度,考察《史记》断限。一、《史记》的两个断限计划《太史公自序》三:“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又云:“太史公曰: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这两段话是自相矛盾的,因上限和下限都各有两个断限。于是引起了后世学者的争论,焦点集中在下限上。梁启超认为《自序》末段“太史公曰”云云是后人窜入的。其理由是:“同出《自序》一篇之中,矛盾至此,实令人  相似文献   

18.
关于秦始皇身世问题,2000多年以来,一直流传着诸多说法,现例举如下: 首先一种就是《史记》上的说法,这也是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史记》上说:“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即异人)从不韦饮,见而说(悦)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这就明白地告诉后人,秦始皇为吕不韦所生。《资治通鉴》中也有类似记载。而《汉书》作者班固干脆把秦始皇称为“吕政”。可见都依了《史记》之说。但此说本身隐藏着矛盾。其一,《史记》既说不韦“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又说“至大期时,生子政。”(“大期”二解,一曰过10个月,一曰整一年)其二,既说赵姬为“绝好善舞者。”又在另一处说她是“豪家女”,前后不一。因此,人们对《史记》的说法就产生了种种怀疑。明代学者汤聘尹认为这是“战国好事者为之。”(《史裨》)与汤同时代的史学家王世贞在《读书后记》中对此提出了二点看法:一是认为,这是吕不韦自己编造的,目的是让秦始皇知道他的真正身份,以保住吕不  相似文献   

19.
晚清爱国诗人丘逢甲在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曾写过一百首台湾竹枝词,深受台湾巡抚丁日昌的赏识,被誉为“东宁才子”(东宁;台湾别名)。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流传于世的仅存四十首。连横先生在《台湾诗乘》中曾称赞丘先生的“台湾竹枝词四十首,久播骚坛。”可见其流传之广。现存的丘逢甲四十首台湾竹枝词,是颇为珍贵的文献,对研究丘逢甲早期的爱国思想和文学创作,了解祖国宝岛台湾的历史、地理风光、当时的生活风尚等等,都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散文第四届国际研讨会暨年会”于2 0 0 1年 8月 15日至 17日在聊城师范学院召开。本次会议由聊城师范学院中文系主办。与会学者六十余人聚集一堂 ,针对中国古代散文领域的有关问题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 ,并对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的发展方向作出了有益的探讨。一韩兆琦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传记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一个重要分支 ,《史记》是其代表性作品。解放前 ,对它的研究比较少 ,即使有限的几本研究著作也主要着眼于其历史价值。《史记》研究的真正繁荣是近二十年的事。在陕西 ,《史记》研究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其成功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