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楚辞·九辩》一篇,自东汉王逸以为宋玉所作,《昭明文选》、《文心雕龙》亦承认。虽明人焦竑、清末吴挚甫提出屈原自作说,然或失之粗疏,或失之武断,并无坚强证据以推翻王氏旧说。王逸又以为本篇主题乃是宋玉“闵惜其师忠而放逐”。虽迎合者不乏其人,然其属揣测之辞。本篇实为宋玉借古乐为题,以抒写自己的感慨愁思,是受屈原影响而写的与《离骚》相类似的自叙传性的长篇抒情诗。对《九辩》在艺术上的独创性,现代的文学史著作和论著,则或语焉而不详;或认为其  相似文献   

2.
宋玉在古代是与屈原并称为“屈宋”的文学家,但近代以来,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愈来越成问题。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传世的宋玉作品,大都认为不是宋玉的作品,而是后人伪托的。随之而来,对汉赋的起源问题,也发生了怀疑,似乎与宋玉没啥关系。为此,笔者不揣疏陋,拟就宋玉作品的真伪问题,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宋玉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共有赋十六篇。留传至今署名宋玉的尚有十二篇:王逸《楚辞章句》一篇,《九辩》、《文选》五篇,《风赋》、《高唐赋》、  相似文献   

3.
宋玉《九辩》历来被推为悲秋之祖,诗人宋玉也成为落魄软弱、自怨自艾、不遇于时的文人典范。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表象。宋玉悲秋实质上是悲己,《九辩》整部作品都洋溢着一股浓郁的生命忧患意识,诗人既叹老惧死,又执着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引发宋玉的生命忧患意识既有着深广的历史文化渊源,又有着特定的现实契机。《九辩》中这种文学现象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
“憯悽”补例许学东宋玉《风赋:“故其风中人,状直,清凉增欷。”张铣《文选注》:”淋溧,寒貌,言风之吹人凉甚,有以至于欷。”“”、“”均“寒”义。历来注家多拘泥于字形,不从张注,以“悲痛貌”释“”。《楚辞·九辩》“霜露惨而交下兮”,朱熹《集注》:“惨,...  相似文献   

5.
宋玉《九辩》颇受阴阳学说影响,“四时”和“四方”所构成的“阴阳-四时”体系是宋玉“悲秋”主题的哲学基础。这一体系对其“悲秋”主题有莫大影响:一是“秋”在被纳入“四时”体系的过程中,完成了“政治化”与“哲学化”的转变,大大丰富了“秋”的内涵;二是在“四时”体系发展的过程中,“秋”与“忧情”“愁言”产生关联,“秋日”言“愁”成为一种顺应时令的情感表达方式;三是《九辩》中主人公“逆时而动”的情节,将“悲秋”主题升华到了哲学的层次,展现出一种“崇高”之美。  相似文献   

6.
<正> 古人论辞赋,往往把屈原、宋玉同誉并举.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即云:“屈宋逸步,莫之能追.”同书《时序》亦谓:“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后来,“诗圣”杜甫更言:“窃攀屈宋宜方驾”(《戏为六绝句》);“不必伊周地,皆登屈宋才”(《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等等.研讨屈赋的论著,多矣.现在,我们从性视角对宋玉代表作《高唐》、《神女》二赋作若干探索.  相似文献   

7.
楚辞学三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七录》起,几乎所有公私书目都为《楚辞》特立一类,其原因有二:1、《楚辞》独特;2、其影响大.从“楚辞学”的角度考察,《楚辞集注》增贾谊二赋,乱了《楚辞》之体.六朝人将《楚辞》当“屈原集”看,故刘勰评价屈原,不仅取证于其作品,亦引宋玉代屈原立言之《招魂》与《九辩》为例.  相似文献   

8.
宋玉是战国末期楚国著名的文学家。前人常将他和屈原并称。刘勰在《文心雕龙·辩骚》篇中就有“屈宋逸步,莫之能追”的赞誉。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也分别有“屈宋长逝,无堪与言”、“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的称许。然而,如果仅就骚体诗的总体成就看,无论从数量或是  相似文献   

9.
《诗·商颂·玄鸟》云:“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自来注家多将“厥后”解为“诸侯”或“四方诸侯”。如郑玄笺云:“方命其君,谓遍告诸侯也”。朱熹《诗集传》:“方命厥后,四方诸侯无不受命也。”近人因之,其说实有可商之处。按诗意,“方命厥后”者为古帝,如“厥后”是指“四方诸侯”,则“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即谓上帝授命四方拥有九州,这显与史实与诗意不合。余意“厥后”者,厥君也,厥王也,亦即指成汤。其证一,“后”通君,通王,则“后”亦可指成汤。《尔雅·释诂》:“后,君也。《诗·大雅·文王有声》:“王后丞战,”《毛传》:“后,君也”,“王后”犹言君王;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在社会心理方面,对“一二·九”运动进行初步探索。社会控制与心理选择“一二·九”运动的发生是否存在着内在的机制?这在当时,人们的回答就不尽一样。宋哲元在北平“一二·九”大示威后第八天发表的《告学生书》中断言:“大多数纯洁学生,皆受共党分子所欺骗煽动”,因而劝告学生“以理智的辨别,避免浅薄的盲从。”翌年二月发表的《国民党中央告国人书》也说这是中共与社会民主党利用“民众之热情,乘机煽惑”的后果。但也有一些公允人士敢于直言反驳:“我们试想,假使  相似文献   

11.
无论古今中外,对于诗歌的教学都是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教导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英国思想家费兰西斯·培根也曾说道:诗歌使人巧慧。诗是用以抒情达志的文体。诚如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尚书·尧典》)诗余为词,词余为曲。就广义而论,诗也包括词曲。诗词曲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我们伟大的祖先及其杰出的诗人们,在这神  相似文献   

12.
《华容县志》辑有田九龄七律《章华台》一首:落落荒邱一径通,当年霸业亦称雄。可怜白日来秦骑,从此红妆散楚宫。云雨漫随神女梦,楼台无复大王风。豪华有尽江山在,迟暮登临感慨中。《左传·昭公七年》载:“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候落(杜预注:“宫室始成,祭之为落”)之。”楚子,楚灵王。章华台在华容县(一说在临利县)。大王风,见宋玉《风赋》,宋玉侍楚襄王游兰台,有风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田氏一家言》的几首佚诗@吴柏森  相似文献   

13.
言语活动的重要性是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充分认识的。孔子指出他的学生中“言语宰我、子贡”(《论语·先进篇》)。《诗经·大雅·板》里说:“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一部《论语》就是一部孔子的语录。孔门四科中的“言语”正是指出使于四方,为本国利益进行策辩的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14.
“举”、“毕”“胜”都是古汉语中表示范围之全的副词,例如: 《孟子·告子上》:“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 《国语·越语上》:“越国之宝器毕从。” 《孟子·梁惠王上》:“诛之,则不可胜诛。” 但这三个副词的词义特点,是有差别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5.
<正> 一 宋玉生平探考 关于宋玉的生平经历,由于史料记载不足,难作详细考证,现仅就占有的资料,对宋玉的生平经历略作探考。 宋玉的出生地,按晋代人习凿齿的《襄阳耆旧记》卷一和南北朝时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八记载,宋玉为鄢都(今宜城)人,现存遗址有宋玉宅及宋玉冢。最早记载宋玉其人的是西汉人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相似文献   

16.
宋玉的辞赋作品是楚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国文学创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他的《九辩》,开创了古代诗歌中“悲秋”之作的先河,在文艺思想、创作精神、表现手法、体裁形式、修辞技巧等各方面对后世文学创作有  相似文献   

17.
音释二题     
《汉书》等引《诗》,为什么用“密勿”而不用“(?)勉”? 《汉书·刘向传》:“故其诗日:‘密勿徙事,不敢告劳。’”这是《诗·小雅·十月之交》的一联,毛诗作“(?)勉从事,不敢告劳。”《文选·傅亮<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年表>》“密勿军国”李善注,“《韩诗》曰:‘密勿同心,不宜有怒。’密勿,(?)俛。”这是《诗·邶凰·谷凰》的一联,毛诗作“(?)勉同心,不宜有怒。”按,(?)勉亦作(?)俛。  相似文献   

18.
清人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右丞年谱》(以下简称“赵谱”)、今人陈铁民先生《王维年谱》(以下简称“陈谱”)均将王维擢进士、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系于开元九年(721),这是正确的。王维于开元九年进士及第,除见《旧唐书·文苑传》外,唐姚合《极玄集》亦有是说;王维及第后释褐为太乐丞,可见《新唐书·文艺传》。以上均有史料为证。然王维于开元九年由太乐丞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二谱却未提出有力的证据。为此,作补证如下。《旧唐书·刘子玄传》曰:  相似文献   

19.
一我们在阅读古代书籍时,常常可能碰到字词变换、字词空缺、字形残废、词语怪异等等情况。字词变换的,如《尚书·尧典》中的“协和万邦”,在《史记·五帝本纪》里为“合和万国”;《诗经·大雅·荡》中的“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而在《晋书萧子恪传》里引用这句话时则为“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代”;《后汉书·班超传》中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而在  相似文献   

20.
一、《文选》左思《杂诗》注辩误 胡刻李善注《文选》卷二九收左思《杂诗》一首,题下注曰:“冲于时贾充征为记室,不就。因感人年老,故作此诗。”胡氏《考异》卷五谓“此二十字于例不类,非善之旧,必亦并五臣也。今无以考之。” 《文选》注误。唐修《晋书·左思传》不见贾充之征,而谓“齐王同命为记室督,称疾不就。”此亦不确。容略述之。 一、《杂诗》并非作于辞贾充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