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2年)秋,有个名叫“暴利长”的敦煌囚徒,在当地捕得一匹“汗血宝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得到此马后,欣喜若狂,称其为“天马”.并作歌咏之. 仅有一匹千里马不能改变国内马的品质,为夺取大量“汗血马”,中国西汉政权与当时西域的大宛国发生过两次血腥战争.最初,汉武帝派百余人的使团,带着一具用纯金制作的马前去大宛国,希望以重礼换回大宛马的种马.  相似文献   

2.
西汉武帝时,在中国敦煌的"渥洼水"边首次发现并捕获了一匹野生汗血宝马。后世部分文献与专家认定"渥洼水"为今敦煌县"南湖"。经考"渥洼"一词涵义、文献有关记载及南湖、月牙泉二地自然环境特点,"渥洼水"当为今敦煌月牙泉,认定为"南湖"者系误断。  相似文献   

3.
汗血马、中西交流与豪侠英雄气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血马流血,是马的体内寄生虫所致,又说是因毛皮上的红色斑痕所致。改良马种,是农耕民族以西北游牧民族为参照进行的持久努力,往往期盼“宝马龙种”的“惯常思路”。汗血宝马的咏叹,是注目外域、试图把主体意识推展到人马相通互助的抒情模式,有一种豪气奔涌的博大情怀在外射。其往往牵连着西北草原文化的风光,表现了唐人一种容受外来文化的开阔视野和胸襟。义马救主的叙事思路,来自中古汉译佛经。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称汗血马为大宛马,美称“天马”,它是当时产自西域大宛国的一种名马,因流汗如血,故有此称《。史记·大宛列传》载“:初,天子(汉武帝)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好马,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至于  相似文献   

5.
丁莹 《北京纪事》2013,(1):100-101
印象:诗人与英雄情怀初次领略老墨汗血马的风采,是因为一篇介绍他作品的文章,那次和文章一起发表的是一幅题为《影动去秋鸿》的画作。画中,一轮圆月下,苇影婆娑,两匹马一匹红如火焰,一匹白如皎月,它们头挨着头,马尾优雅地摆动着,似乎正在窃窃私语。仿佛在静谧的夜晚,除了苇叶沙沙的摇曳声,偶尔还传来马蹄踏地的脆响。再看那幅画的题诗——月明泣苇风,影动去秋鸿。  相似文献   

6.
蒙古民族的马崇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悍的蒙古民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著称于世,据1985年统计,全世界有马6460万匹,其中中国有1090万匹,占世界第一位。蒙古人民共和国有马200万匹,平均每人一匹马。有了马,蒙古草原就有了发达的畜牧业,有了马,蒙古民族在中国历史上获得了震惊世界的荣耀,...  相似文献   

7.
唐朝府兵制有"火(十人)备六驮"的规定,以往学界一直认为"六驮"是指六匹马(驴或骡),传统文献中的"八驮"亦因此而被认为是八匹.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十人买十驮马一匹"之语,使我们能对"六驮""八驮"的含义重新审读."六驮""八驮""十驮"指马驴骡的负重能力,"六驮马"是指能承载起重量为"六驮"的马,"八驮马""十驮马"依此类推."火备六驮"指一火十人共备能负载六驮重量的一匹马或一头驴、骡.《唐六典》"火备六驮之马"含义最为准确,其他传统文献因省"之"字而致后人误解.《武周天册万岁二年(696)第一第二团牒为供马驴食料事》(73TAM508:9),第一团是完整的,共计廿九匹头马驴;一团为六队、三十个火,正可证明确是火(十人)备一匹(头)马驴骡.  相似文献   

8.
舞马的悲剧     
正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也是个歌舞盛世,就连马匹也有御用的舞马。当时宫中驯养了100匹舞马,专门用于表演歌舞,它们按照需要被分为几个部,以"某家骄,某家宠"一类的名字命名。这些马中的御用"文工团",受到了很好的训练,对于所表演的曲目无不曲尽其妙,因此极受宠爱。玄宗命令给这些马"衣以文秀,络以金银",就连马鬃和尾巴上也都杂以珠玉装饰。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意象、母题的主题史流变规律中,每当一个意象内蕴发展到了相当丰富的阶段,就会产生同主流形态较大差异的同族类型,千里马文学意象也有病马老马慢马意象家族作映衬,其往往更加别致地表现了文人的落魄而又不甘寂寞,以及对名驹快马价值的钦羡向往。这类咏叹揭示了马意象所暗示的文人功业情结--成就动机是马文化的精神基石。它在"骐骥人才"、"宝马英雄"等先在模式的映照下,虽显得较为黯淡,却是必要的补充参照,加以统观,可较全面地了解古代文人心态。  相似文献   

10.
刘会生 《北京纪事》2014,(11):109-110
与马的不了情 因家中养马,陈日新从小就在喂马、骑马中了解了马的脾气、秉性,对马吃苦耐劳、与人和睦相处的特征非常喜欢,并与马产生了感情。50年代叔叔带他到徐悲鸿先生家,一匹匹骏马在徐先生的笔下昂头翘尾,直立腾空,神采飞扬。少年的陈日新受到了强烈震撼,他立志要做一个像徐先生那样的画家,画出马的勤劳、勇敢和奔腾向前的一往无前精神。  相似文献   

11.
牛汉是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痛楚的生命体验和独特的人生感悟,以大量表现历史的血泪、生命的痛楚、灵魂的抗争的诗篇而蜚声中国诗坛,在广大读者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被人们誉为"汗血诗人".  相似文献   

12.
阿勒坦汗法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阿勒坦汗法典苏鲁格(Suruk)译注(续)辱骂诺颜或诺颜夫人者,罚牲畜二九。辱骂好人的夫人者,罚五畜。辱骂出身卑贱的妇女者,罚马一匹。辱骂[出身卑贱]转变为尊贵夫人者,罚马二匹。若系对方前来挑衅,则不予处罚。男子的衣服破烂者,罚马一匹。自己行走中帽尾...  相似文献   

13.
楚国养马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周以前楚地无马是一个人所尽知的事实。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多马也是一个人所尽知的事实。《左传》记下了春秋争霸中楚军“车驰卒奔”的一幕幕壮观场面,战国策士更称其“车千乘,骑万匹”。然而,楚国从无马到多马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楚国马种从何而来?是南土马种,还是输自北方?楚国在养马方面有哪些可称道的经验?前此从未有人作过探讨。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养马业的盛衰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力的强弱和政权的兴替,加之,楚国发展养马不仅是中国南方养马的起点和第一个高潮,而且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高潮,如果忽略了这一章,一部中国养马史也就不可能是完整全面的。因此,从先秦史和中国养马史两方面来讲,都亟需对上述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广笑府     
《可乐》2008,(3):51-51
许愿南朝宋太祖曾当面允诺让张融担任司徒长史,却迟迟没有下诏宣布。一天,张融骑一匹瘦马。太祖问:"你的马这么瘦,每天给料多少?"张融答:"每天一  相似文献   

15.
李成儒是著名的实力派演员,主演了《人虫》,《人生几度秋凉》,《重案六组》,《汗血宝马》,《舞台姐妹》等几十部热播的影视剧,把一个个命运跌宕起伏的角色刻画得栩栩如生。一如他扮演的角色,现实生活中他的情感之旅坎坷曲折,与第二任妻子,上海京剧院著名梅派青衣史敏的“老少配婚姻”,曾一度被传为佳话,因为种种原因,这段“爱情童话”最终解体……  相似文献   

16.
留学马来西亚优势独特在马留学生转学英、澳成功率高护理专业“专升本”是一匹黑马转到澳大利亚的注册护士年薪16万在马留学的费用是澳大利亚的一半但是学成后仍可移居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17.
一、英语冠词的意义 英语中的冠词与名词密不可分。通常,我们把名词称为用来固定地指称事物的词。实际上,除了专有名词之外,名词本身并不直接指称任何具体事物,而是指的事物的概念,也即某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比如“马”这个词,它所反映的是动物中的一个类别,或者说它所反映的是有四蹄、有长尾、有鬃毛、能够嘶叫、善于奔跑、供人骑和用来拉车的一种动物。一听到或看到“马”这个词,人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马最富特征的形象,而不是白马、黑马之类具体的马。一方面人们在现实中看到的是一匹一匹具体的马,看不到作为概  相似文献   

18.
<正> 一个冬日的傍晚,五点钟左右,天色将暝,在一条穿越马孛罗草原的大路上,可以看到一个人坐在二轮单马车里,催赶着他那匹疲惫不堪的马,朝布里斯托尔的方向趱行着。我说的是可以看到一个人,而且我确信无疑:当时往来于那条路上的任何人,只要不是盲人,都准会看到此人;不过,天气糟透了,夜晚冰冷阴湿,除了水之外,别无它物;就这样,这位旅行者茕茕孓立、郁郁寡欢地缓缓行驶在大路中央。那辆挺而走险的马车,车身是土黄色,车轮子是红色,那匹性情乖戾、脾气暴躁的、腿快的红棕色母马,其长相酷似一匹供屠宰的肉用马和那种邮局用的廉价马驹交配而生的杂种马;倘若那  相似文献   

19.
关于回鹘与唐朝的绢马互市,学界研究不少,但多致力于民族关系与马价绢价格的高低,而很少关注绢马互市背后所掩盖的实质问题。回鹘马价常常要高出普通价格的2~3倍,甚至以次充好,将病马、死马都输入唐朝,而当时唐朝尽管财政拮据,且也不需要那么多马,但依然慷慨解囊,如数付绢,这些已经超出了贸易应遵循的各取所需原则。究其实,互市的本质应不在于贸易自身,而在于唐朝希望通过经济手段对回鹘施行羁縻,以对抗吐蕃。漠北地区气候寒冷,居民多经营牧业,不适宜穿戴丝绸,且漠北人口少,不超过30万,而每年要通过绢马互市从唐朝易回大量的绢,有时一年即多达50余万匹,这些巨量绢除了少数自用外,多数都由回鹘及粟特摩尼僧倒卖了,有的以高价卖于周边民族,有的通过"参天可汗道"和"回鹘路"售往西域,有的则通过长安西市或洛阳某场所转卖给唐人或当地的胡商了。粟特摩尼僧借回鹘之力以攫取唐朝的绢匹,转手倒卖以牟取暴利,这应是唐与回鹘绢马互市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20.
乐府诗《陌上桑》中的"使君",一向被解释为郡守或刺史;判断的依据,主要是其车驾"五马"及"使君"之称谓。论者认为,汉代二千石郡守或刺史使用驷马,再加上一匹"右",即成"五马"。但汉代车驾制度中的"右",并非驾驷马而是驾二马的一个等级。本文提出,"五马"未必指"一车之马",也可以理解为"一队之马";汉代存在大量低级使者,他们的车队构成多种多样;把"五马"车队之主看成一位低级使者,大致没有矛盾与反证,可能更符合原诗情境与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