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2 毫秒
1.
隋唐五代时期是黄河三角洲大开发、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这一时期黄河三角洲在市镇、人口、农工商业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以棣州为中心,可以对隋唐五代时期黄河三角洲的开发状况、开发原因及其开发受制约因素等内容加以认识,为当前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黎虎 《阴山学刊》2006,19(6):5-12
先秦时期"军吏"指士卒之上的各级军官.秦汉时期"军吏"的层级有所下移,逐渐指"军将"以下士卒之上的中下级军官了.隋唐五代,"军吏"仍为介于"军将"和"士卒"之间的一个群体,但较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范畴、作用、地位上发生了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3.
隋唐五代时期,墨学流传情况应予注意者有三:其时《墨子》书仍在流传,且篇卷与《汉书.艺文志》所载同;对墨家与墨学的评价方面,继承的基本都是前代已有的观点;对于墨学流传的态度,则出现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种主张以儒家为正统,一种主张儒经与含有《墨子》在内的诸子书并重。  相似文献   

4.
隋唐五代时期的自然观,学界一般都以儒家的柳宗元和刘禹锡为代表,而对佛道二教不甚注意.诚然,柳宗元“庞昧革化惟元气存”的宇宙论和刘禹锡“天人交相胜”的天人关系论,确实代表了那个时期自然观方面的主流,在中国古代自然现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但不可抹杀的是、隋唐五代时期的佛道二教在自然观方面也有许多极富价值的思想和理论,它们从另一个侧面充实和丰富了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容、值得引起哲学史研究和科学史研究的重视.佛教虽然把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统统归结为“心”和“识”,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自然观,但在关于空间和时间、联系和变化等自然范畴方面,却有其独特的视角和创见.道教建立了一个神仙王国来作为自然界万事万物的主宰,是一种有神论的自然观,但在天人关系和变化理论方面,却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并取得了有价值的进展.本文即拟对以上两个方面作一点具体的讨论和展开.  相似文献   

5.
“三教合一”是在中国思想领域所形成的以儒学为主、儒释道合流的思想文化现象。宋元时期的儒释道在经历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隋唐五代时期的两次大融合以后,完成了从外部形态到精神实质的相融相摄。本时期的三教关系状态形成,既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更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统治者的支持以及三教人士的主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李海燕 《理论界》2010,(8):168-170
隋唐五代时期是石刻发展的鼎盛时期。与此同时,石刻楷书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了成熟定型。本文运用ACCESS数据库技术,在全面调查隋唐五代石刻楷书的基础上,从汉字自身的角度探讨其传承与变异的原因。同时,将其置于隋唐五代时期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从社会的角度对其发展的原因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7.
《祖堂集》中“将”字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堂集>是重要的禅宗早期语录.该书体现出禅宗语录一贯的口语化特色,是研究唐五代汉语的重要文献.该文拟对<祖堂集>中的"将字句"进行研究,考察"将字句"在唐五代汉语中使用及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应从唐五代小说溯源,而早期白话小说具有怎样的文学风貌,前彦时贤已有所论述.本文以<叶净能诗>为中心,在前人基础上,结合唐代史实及民间传说,对<叶净能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到早期白话小说的种种特点.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词源研究成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中如《齐民要术》等笔记杂著中蕴含了不少词源研究的成分,其研究表现在多个方面,值得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词源研究成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颜氏家训》是一部笔记杂著,其中蕴含了不少词源探求的成分,对其略作整理,可为词源学史的研究作出一定补充。  相似文献   

11.
朱子彦 《人文杂志》2007,(1):132-139
“汉魏故事”是帝制社会中禅让的代名词。曹操加九锡,封公建国,曹丕因之而终于完成汉魏禅代,从此九锡成了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时期权臣易代鼎革的工具。九锡殊礼的授予是禅让的前奏,由此形成了一套繁琐的禅代礼仪。三国时期,帝王还利用九锡来笼络羁縻敌国或地方割据势力,这是九锡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的另一种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一只五百钱     
宫谦 《快乐青春》2014,(4):73-74
隋唐五代时期,有一位青年才子考取了官职后,去拜见自己的老师冯道。冯道虽是当朝宰相,但为人敦厚谦逊,他衣着整齐很郑重地出来见这位学生。  相似文献   

13.
中晚唐五代时期,敦煌有大量的吐蕃移民融入当时的社会生活.本文通过敦煌文书、壁画的记载,考察了当时敦煌地区吐蕃与汉族文化交流形式,揭示中晚唐五代时期汉藏文化之融通.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研究与<儒林外史>研究的研究,是相互关联而又不同层次的课题.《<儒林外史>研究史>》是评述<儒林外史>研究成果的著作,不同于<儒林外史>研究,但只有对<儒林外史>有研究的学人,方能进行《<儒林外史>研究史》的撰作.  相似文献   

15.
纵观历代词学与词史的研究实际,我们便会发现,对唐五代词与道教文化的关系问题是多有忽略的。这可能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其一可能是受表面现象的迷惑,唐五代词向以“侧艳”、“小道”而著称,在一般人的观念及心理中,似乎很难将它与严肃而又神秘的道教文化联系起来;其二则可能与早期词史的复杂性有关,由于资料及方法等多种局限,造成对有关词的发生状态及其早期发展进程的研究长期处于一种扑朔迷离状态,从而也相应地掩盖了对唐五代词与道教文化相互关系的研究;其三也因为长期缺少一个完整的唐五代词总集来进行总体观照,单凭零散的作品或有限的选集、别集,便很容易忽略唐五代词与道教文化之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公孙弘是西汉第一位拜相封侯的儒者.但史家认为,他曲学阿世、从谀人君、阳善阴恶的人格无所取.实际上,公孙弘的人格是"曲"与"直"的悖立整合.他有从谀承意的一下面,亦有正言直谏的一面;有曲学阿世的一面,亦有坚持儒家之道的一面.这悖立的两面整合在一起,使"曲"与"直"皆具有一定的限度而保持回旋的空间,不"曲"到极处而弯,亦不"直"到极处而断.由此,公孙弘既受到武帝的重用而拜相封侯,又受到儒林学士的敬重、追慕.公孙弘第二次对策在元光元年,他著<功令>而置博士弟子员在元朔二三年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西游记>中的"比"字句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句式结构,及其和<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的"比"字句的比较,发现了明朝时期"比"字句的特点.此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汉语史比较句方面的发展演变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阐述文学地理研究中有关地域文化的认识问题,指出对于地域文化的了解,受到文化变迁、社会总体知识水平和个人经历经验的制约,在此基础上,又以唐五代时期岭南的诗歌为例,提出了一种文学作品的解读方式,即按照创作地点将它们分为"在岭南"与"自岭南"两类,并比较了两类作品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进而探讨了它们对于文学地理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史书中多见“所由”一词,周一良先生在他的大著《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有专条考证,本文只就隋唐“所由”的旨义作点小小补充,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 《隋书》卷二《高祖纪》开皇九年诏: 京邑庠序,爰及州县,生徒受业,升进于朝,未有灼然明经高第。此则教训不笃,考课未精,明勒所由,隆兹儒训。 又卷二五《刑法志》云: 令殿内去杖,欲有决罚,各付所由此事又见《资治通鉴》卷一七七隋文帝开皇十年。胡注云:“所由,言所主也”。胡氏对“所由”的解释,我们还可举出下列几条:《通鉴》卷二二○肃宗至德二载:其府县所由,祇承人等受贼驱使追捕者,皆收系之。胡注:所由人,有所监典。  相似文献   

20.
赵庆伟 《江汉论坛》2007,(5):98-101
隋唐时期,武汉地区的人口数量、平均人口密度等,前后不同阶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同期其他地区比较,或武汉长江南北自身进行比较,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隋唐时期武汉地区官方著籍的户口数量与人口平均密度均以隋大业五年(609年)为最高峰值,其次则为唐代天宝、元和年间,贞观年间最末.这种状况,大致上是与其经济发展同步的.北人南迁是促使武汉地区人口消长的一个重要的但不是主要的更不是唯一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